注册

滨州:一个农民的“家庭农场”实践


来源:滨州日报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其中,“家庭农场”作为一个新鲜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 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

由于蔬菜品质过硬,之后,一些蔬菜批发大商和加工企业主动找到他,提出以签订单的方式合作。价格高的时候按照市场行情,价格低的话,也给他每亩地200元的保底钱。

这样以来,赵福义干得更有劲了。目前,他已经流转了500多亩土地,300亩小麦,100亩毛豆,90亩土豆,100亩的青刀豆。

“流转土地第一年投资最大,大概得60多万,光农机具就投入30万,尽管大部分还是二手的。由于投入比较大,自己经验也不足,所以当年没挣着钱,也就保本着吧。第二年就行了,又流转了300多亩,能挣到15万吧!”

土地还是那些土地,但种法却大不一样了。赵福义说,现在种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除家庭成员外,长期管理人员就4个人。为避免纠纷,流转土地的手续都有备案,村委、流转方、受让方和镇农经站各持有一份合同。

别看赵福义以前经营农资,常给农民指导,但自己真正干起来事情就多了。从去年开始,他整天蹲在地里,掌握第一手资料。一些蔬菜种上两季后,种子就开始退化,需要更换新品种,所以赵福义每次做实验,也是反复琢磨。

流转土地后,赵福义愈加领会到先进农业装备的重要性。去年,他花13万元买了台蔬菜移栽机,该机器简单省力,不用人管,自己就能栽植西兰花。“种上以后光浇地就行了,成活率相当高。”

今年3月5日,赵福义去济南参加了全国农机装备交易会,又看上了一台农田管理综合机械,“耕地、播种、镇压一次性完成,而且出苗前不用浇地。”赵福义解释道,平时种小麦从整地到越冬就得浇上两遍水,一季下来每亩地的浇水费用就得150元。而用这台机器,它的镇压保墒效果好,至少能省下两遍水钱。“这台机器30万,我已经订上了,就看资金是否充足了。”

“现在农业每天的变化太大了,种地要紧盯市场。”一句简单的话,透露出自己的经营之道。每个月,赵福义都要出去考察市场,一去就在外地呆三四天,“听说外地种了啥新品种,赶紧先去看看。不出去看不行,多花了钱不说,产量还上不去。”像陕西杨凌的高新农业博览会,石家庄、北京的种子博览会,他不管多忙都会去参加。

赵福义的五亩试验地里,成垄的葱已经长到巴掌高,这是他去年从杨凌引进的新品种。“葱的科技含量最高,能长到80公分,抗倒伏、反季节,冬天不需要特殊管理和防冻措施。”赵福义说,大葱是去年11月种上的,从现在开始五天浇一遍水,清明节以后就能收获,那时市场上还没有葱,预计能卖个好价钱。

如此大规模的种植,粮食和蔬菜的安全问题不言而喻。“我特别注重安全,这是第一要素。想种蔬菜,当然也包括种小麦,首先考虑农残,一些聚酯农药、高毒农药一定不能用。”至今,只要需要打药,都是赵福义亲自兑药,从来没放心过第二个人。“如果产品质量出了问题,客户不会再相信你,你就永远失去了市场。”

“不管以后是否挣钱,首先要把地种好。只要种好了,就有市场。如果只顾虑价格就坏了,那永远搞不起来。”

在赵福义所在的西赵冯村,除了他之外,还有一家企业流转了农户的土地,所以自己种少量土地的农民已经不多。老百姓也逐渐接受了这一模式,“刚开始大家不相信,一年过后,一些群众主动找我,要求把他的地用了。”流转了土地的农户再到他这里打工,平常20多个人干活,多的时候100个,去年摘毛豆时雇了300多个人。他们除了得到流转费,还能另外再挣到工钱。

受粮食价格和人工费等因素刺激,土地流转价格给赵福义带来了不小压力。

相关专题: 山东家庭农场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家庭农场 农民 滨州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