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一个教育专家眼中的“高考回头路”


来源:阳光高考

2007年是山东新课改后第一年高考,也是山东高考变化最大的一年,其中新加入的“基本能力测试”,被业界称为山东省2007年高考改革最大的亮点。江苏在2002年~2009年先后实行了三个不分文理科的高考方案,让考生、家长、学校都怨声载道,到了2010年,无奈重回文理分开划线录取的老路。

>>>“3+X+1”,被扭曲的素质教育

  2007年是山东新课改后第一年高考,也是山东高考变化最大的一年,其中新加入的“基本能力测试”,被业界称为山东省2007年高考改革最大的亮点。然而,在本次新的高考改革之后,基本能力测试将从高考科目中去掉,即变“3+X+1”为“3+X”。

曾经的“亮点”被取消

  “基本能力测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山东实行素质教育的决心,旨在用考试指挥棒推进素质教育,用高考来提升一向被忽视的薄弱学科地位。”翟广顺称,基本能力测试为山东在2008年全面深化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其积极意义是有目共睹的。

“开设基本能力考试初衷是好的,用考试形式来考查学生对于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知识掌握程度,目的就是要让学校开齐课程,重视音体美教学,纠正文理偏科,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当基本能力变成一项高考硬性指标时,它又成为学生的极大负担。”翟广顺说,“3+X+1”模式中的“1”,从科目类型上加重了考生的负担,两天半的考试时间偏长是不争的事实,多年形成的应试惯性,将“1”逼入了书面死角,长于死记硬背的考生不见得有多少音乐、体育素质,一样可以答题,取得可观的分数。

死记硬背“音体美”

不少学校为了备考基本能力,把高三学生一星期仅有的一节体育课也“霸占”了,体育外堂改为内堂。社会上也有专门机构搞猜题,人手一本厚厚的基本能力习题集,高考一结束,学生也就基本忘得差不多了。因此翟广顺认为,走形式的基础能力测试应该取消。

这在部分教育界人士看来,同样是高考改革的一个“回头路”,因为基础能力测试初衷就是为了提倡应试教育,把它取消掉,等于承认素质教育的新尝试被高考指挥棒再次“打败”了。

其实,山东高考改革长期以来都是朝着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推行的,针对逐步解决偏科和重视德育、体育、文艺、劳动技能等来展开的,“山东一直都是全国学生数量最多的省份,山东学生饱受应试教育之苦,这些年来,山东推行素质教育决心之强、力度之大绝不是其他省份所能比的,甚至有些‘孤军奋战’的味道,到现在还对全省各中学违规补课、乱改课程等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同时深化课程改革,这保证了山东高考改革大方向是一直在前进着,但是螺旋上升,有曲折有反复。”翟广顺说。但是,在激烈的高考升学率竞争中,音、体、美等基本能力的培养被应试教育惯性悄然磨损,继续推行下去可能变味。几位接受记者采访的本市高中生告诉记者,很多人并非是通过真正的音、体、美学习和实践来达到考试目标,而是像学英语单词一样死记硬背考点知识。

>>>文科理科,分分合合的纠结

2014年起,山东省高中不再进行文理分科。说到这里,翟广顺指出,在素质教育的改革思路中,文理分不分科,也是让政策制定者非常纠结的一个问题。

别省刚分,山东又要合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江苏,早在2002年,江苏就积极推进取消文理分科的改革试点,高考实行“3+大综合”,其“大综合”是把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6门课出在一张卷子上。这套改革方案仅仅实施了一年,就因为学生要同时抓9门课负担太重,而且高校在选拔人才时也较难区分学生的特长而宣告失败。

江苏在2002年~2009年先后实行了三个不分文理科的高考方案,让考生、家长、学校都怨声载道,到了2010年,无奈重回文理分开划线录取的老路。

“文武兼备、文理并重应当是山东教育的追求。但山东学生和老师走惯了文理分科的路子,一下子转入文理不分科的轨道,所有普通高中学校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高中教师都是在高度分科背景下接受的师范教育,如何适应新考试制度将是关键,外省经验和教训尤其应当借鉴。”翟广顺说,山东在2011年高中招生时明确规定不得文理分班,这届学生恰恰是2014年高考文理改革的学生,这届学生、家长和老师心理压力应当引起教育部门的关注。

改革不可能面面俱到,翟广顺对文理不分科虽然叫好,可还是有着很大顾虑:实行文理不分科,在高校招生自主权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对于那些专才、怪才、偏才的学生如何在高考中胜出,像臧克家、季羡林等严重偏科的人才如何能脱颖而出,将成为摆在山东教育界面前的现实问题。

重拾“被淘汰”的春季高考

其实,中国高考恢复30多年来,包括山东在内的各省高考改革走的“回头路”不止于此。有教育专家曾发出感慨:“在我们这样的国家里,考试工作要前进一步,每走一步都非常难,但是要倒退却很容易。”

比如肩负着“打破一考定终身”使命的春季高考,2000年开始在北京和安徽试点时,曾经备受关注和期待,可走过10个年头之后,春季高考已经越来越无声无息,当年试点省市中只有上海在苦苦坚持。

山东在今年将对口高职考试演变成“春季高考”,允许普通高中生报考,并允许春夏两季高考重复报考、重复录取。可今年全省只有4000多名普通高中学生报名春季高考,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作为被其他省淘汰的改革方案,其前景也不为业界看好。

2014年注定将成为山东高考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届时,凡在山东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所就学的高中段学校所在地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山东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这是我国第一个实施异地高考的改革方案。3月3日,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式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山东出台的政策与教育部酝酿中的高考改革方案“思路上一致”,“现在我们鼓励各省结合实际,积极推进,然后再出台一个总体文件。”

允许异地高考,“阵痛”难免

翟广顺认为,允许异地高考,“破冰”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不过,青岛学生放到全省来说,可能会是受到冲击最大的学生群体。“青岛因其特殊的地缘优势,外来流动人口多,青岛中小学教育质量也位居全省前列。我研究了青岛近年来不断增长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人数,每年新增人数都在万人以上。”翟广顺说,取消了高考户籍的限制以后,可能带来的结果是,农民不是因为务工而将子女随迁入城,而是为了子女选择优越的就学环境而带来农民家长的随迁。

当然,除了潜在竞争对手会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享受多年的20分优惠将面临取消,也会影响部分青岛学生的录取机会。

声音

长期以来,关系众多考生、家长、教师命运的山东高考改革,其方案制订过程却缺乏公开度。考生、家长、老师、学校鲜有发言权。翟广顺曾经担任过市教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处长等职务,一直很关注山东高考改革,但改革方案究竟是如何论证、如何制订和决策的,这个过程对于他来说也很“神秘”。

高考改革,教师盼望发言权

他认为,“高考改革是牵动全局的大事,关于高考改革的可行性报告,至少要向社会公开并征求意见,可现在一出来就是决策稿而不是意见稿。引来质疑声与改革方案不透明有着很大关系,如何让改革更加公正透明,本身也是高考改革未来方向之一。”翟广顺以取消英语听力为例,认为教育部门在决策前至少应当征求众多一线教师的理性建议,充分站在学生角度权衡利弊,避免或减少盲目决策对外语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或冲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山东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专题: 山东高考改革  

相关新闻:

标签:高考改革 高考指挥棒 回头路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