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我一生就想干好两件事——种树、育人


来源:中国网

”山东日照大沙洼林场场长郑培宏这样概括自己的工作。60多岁的任家台村村民刘庆香说起郑培宏,只说了一句话:“这个人好,不管对什么都以诚相待,有了他,我们背靠大树好乘凉了。

时代先锋

“我的职责就是给党和人民看好林子。”山东日照大沙洼林场场长郑培宏这样概括自己的工作。

他35年如一日地组织林场职工艰苦创业、锐意改革,将上世纪的盐碱荒滩地改造成森林茂密的绿洲,使负债321万元的贫困林场发展成年综合收入逾6000万元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扎根大沙洼的看林人

上世纪60年代,位于日照市东港区的大沙洼是一片盐碱地,庄稼难收、环境恶劣。1960年,山东省林业厅开始在大沙洼种植人工沿海防护林,半个世纪里,一批批林业工人前来与恶劣的环境搏斗。

1977年,18岁的郑培宏来到大沙洼林场。白天植树护林,晚上自学业务是他的每日“功课”。当年的林业队队长刘安一发现,这个小伙话不多却喜欢琢磨,“成天见他在路上削棉条棒做练习,他嫁接的树木成活率最高,在95%以上。”

业内人都明白,看林子是个“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活计。1985年,郑培宏被提升为林场副场长,并于1993年担任场长至今,35年间,他曾有多次机会离开这里。

1990年,领导想把他调到国家林业局西安分院,他没去;1992年,妻子被调到日照城区印刷厂,他宁愿一家人两地分居,东港区委组织部想调他去乡镇工作,他推辞了……

“他就是一棵树,生在林场,心在林场,事业也在林场,只知道默默地干事。”刘安一这样评价他。

“我是种树有瘾,林业工人不种树干什么?种树不苦,是个好活儿,我一生就想干好两件事——种树、育人。”郑培宏给了一个憨直的回答。

临危受命的林业改革者

大沙洼林场在上世纪80年代末由财政拨款转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到1993年郑培宏担任场长时,林场发展已是举步维艰,累计欠款321万元,拖欠职工工资长达23个月,近100名职工只剩23人。

负债累累、林木资源少、基本建设落后,都没有令郑培宏退缩。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干部分头找回离场职工,亲口对他们许下“拿上工资,住上房子”的承诺。随后,郑培宏召集成员凑钱买了办公用品,但招待客户、缴纳电费依然捉襟见肘,林场只能以他的名义找当地百姓借,因为在百姓看来,信林场,不如信这个人。

带领职工养鸡、育虾、种蘑菇,甚至做沙发,郑培宏也曾多次遭遇失败,直到看清林场的碧海蓝天、绿树金滩的独特优势,他坚定了搞旅游开发的决心。

1994年,大沙洼开辟海水浴场,挂牌成立森林公园,次年围海种树、挖河修路,实现旅游收入4万元。1997年,他争取到台商的第一笔投资,1998年,林场的水、电、路、防潮堤等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又引进特色旅游项目,全年实现旅游收入50多万元。

1999年,政府决定在土地供给、规划建设、税费缴纳等方面给予大沙洼最大优惠,一时间林场成为客商的投资热土。自2005年起,林场每年实现超过6000万元的综合收入,年游客接待量超过60万人次,成为日照旅游业的龙头。

林海情深富裕一方百姓

如今的大沙洼林场植物种类达200多种,拥有江北最大的水杉林地。2003年,郑培宏兑现诺言,让林场职工住进了楼房,部分职工还成为有车一族。在当地,森林公园创造了1500多个就业岗位,不仅拉动了日照滨海旅游,其生态经济效益也辐射到周边18个村庄。

秦楼街道卧龙村村支书刘贤录告诉记者,三十多年前,海岸1公里以内不能种庄稼,海雾海潮会淹死作物,海风也有侵蚀作用,“正是因为有了林场的保护,卧龙村的小麦平均亩产才能达到1000斤,玉米平均亩产可达到1200多斤。”

记者在大沙洼附近的任家台、吴家台两个村了解到,村民经营旅游业务的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受任家台村村支书王者祝的邀请,记者前往参观,老远就望见鳞次栉比的“渔家乐”招牌。

王者祝介绍,2001年起村里开始办渔家乐,不到两年就突破了200家,目前村里可接待渔家民俗游客人1.5万人左右,“十年前,村民一年收入不过千把块钱,十年后,一户村民在旅游旺季的一周收入就远远超出这个数。”

2006年,东港区三庄镇出现火情,郑培宏带领自己30余人的专业森林消防大队前去扑火。在打灭最后一个火点时,由于山势陡峭,他不慎跌入山谷,幸亏被一株荆棘挂住才保住生命,当时他距悬崖仅有半步。

60多岁的任家台村村民刘庆香说起郑培宏,只说了一句话:“这个人好,不管对什么都以诚相待,有了他,我们背靠大树好乘凉了。”

(新华社济南5月20日电)

相关专题: 漫步日照滨海国家森林公园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黄珊]

标签:生就想干好两件 种树 育人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