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1/30:幸运的生命接力与漫长的等待


来源:新华网

18日是移植心脏在小包体内跳动的第17天。但这又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因为心脏、肝、肺等器官一旦衰竭,若不立即进行移植,就没机会了。

原标题:1/30:幸运的生命接力与漫长的等待

“心脏、肝、肺等器官一旦衰竭,若不立即进行移植,就没机会了”

据新华社北京5月18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郭沛然 韩曦乐 刘曦)18日是移植心脏在小包体内跳动的第17天。5月2日,一颗从广西桂林逝者小叶体中取出的心脏,飞行千里来到北京,移植进因心力衰竭而生命垂危的12岁患儿小包的体内。截至目前,小包神志清醒,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小包无疑是幸运的,他的幸运不仅仅因为医疗、航空、交管等各方面的千里配合,让救命的心脏顺利到达。更因为他是我国每年约30万需要器官移植救命的患者中,成功获得器官进行手术的万例之一。

“我希望把他的器官捐献出来,最起码也能够延续别人的生命,希望别人活得好一点。”心脏捐献者小叶的父亲面对前来采访的媒体如是说。

“在送自己亲人入手术间的那个过程是撕心裂肺的——捐献者马上就要离开我们了,一进手术室就代表着他的生命已经终止。”自2011年以来,湖南省专职器官捐献协调员李翠英已经参与完成约80例器官捐献成功案例。

器官捐献协调员,是随着2010年我国正式启动器官捐献试点而诞生的职业。他们负责说服“潜在捐献者”家属,协助医院完成器官捐献。

四年前,李翠英还是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移植科的一名护士。每天护理的都是身患尿毒症、肝衰竭或者心脏疾病晚期的病人,这些病人都亟须器官移植救命。“需要做移植的病人很多,但器官非常紧缺,很多病人都在等不到器官的情况下绝望地走了。”巨大的器官来源缺口让李翠英踏上了为器官衰竭患者寻找器官捐献来源的路。

工作四年,李翠英坦言压力很大。一方面,太多器官衰竭患者命悬一线,等待器官移植救命。另一方面,当李翠英走向即将离世者的家属,说服他们捐献亲人的器官,遭人误解、被责骂都是家常便饭。

“咱们赢了!”祖先生扶着女儿在病床上躺下,“歇会儿吧。”女儿的眼睛一刻也没离开父亲,父女俩都刚做完手术。肾衰竭的女儿长期等不到器官,为救女儿,50岁的父亲祖先生把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她。祖先生说他和女儿都很幸运,因为不是所有的亲属都可以配型成功进行器官移植。

“手术成功了,孩子能站起来了,她是老师,回去还可以育人。”祖先生和女儿都戴着口罩,移植术后要预防感染,“我认为捐献器官能挽救别人的生命,包括我挽救我女儿的生命。捐献器官是个好事。”

张小东,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是祖先生父女的主治医生。“过去我们活体移植和尸体移植都要求供者年龄比较小,比如在40岁、50岁以下。现在由于器官短缺,对于60岁的供者,我们也可以尝试利用。”

即使扩大了对供者的要求,仅在北京朝阳医院,目前仍有300多位肾衰竭患者等待器官移植,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等待七八年甚至更久。但这又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因为心脏、肝、肺等器官一旦衰竭,若不立即进行移植,就没机会了。

从事临床肾移植手术治疗20多年,亲自主导参与完成肾移植手术1000多例的张小东感觉“一路很坎坷”:“早期肾移植技术不够成熟,我们一直致力于攻克免疫耐受等技术难题。现如今技术已经很成熟,也有很好的药物了。但我们面临的难题更大——器官短缺。”

张小东认为,中国人的一些传统观念,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器官捐献的推广。“有的病人家属愿意捐献,但怕周围的朋友邻居知道不好。所以我们有一些病例,家属在捐献之后嘱咐我们,不要跟老乡说、不要跟邻居说。”

在经历不幸前,祖先生坦言“一点儿也不了解器官捐献和移植。”其实,不了解的并不只是祖先生。记者在北京街头进行的随机采访中,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不太清楚、不了解器官捐献。”而绝大多数受访者告诉记者,“没有考虑过器官捐献”。

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官方网站上,有这样的问答:“器官捐献有何意义?”——“器官捐献是挽救生命的崇高行为”。

相关专题: 器官捐赠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张太岭]

标签:器官捐献 生命体征 患者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