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山东省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山东13所大学编报科研经费项目支出预算9.43亿元,但却未细化到具体项目,科研经费到底花哪了无人能说清楚。

科研经费成了“唐僧肉”,人人都想来吃一口,这种乱象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2013年10月1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对科研经费“恶性问题”连说两个“愤怒”,并表示“痛心”和“错愕”。纳税人的“好钢”怎样才能用在刀刃上?“部长之怒”发人深思。

山东13所大学:9.4亿科研经费花哪里说不清

10月1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对科研经费“恶性问题”连说两个“愤怒”,并表示“痛心”和“错愕”。在近三年审计机关对国家各部委、各省份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布的数百份年度审计报告,发现涉及“问题科研经费”的至少有39份,问题均发生于2007年至2012年这五年之内。

今年山东省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该省教育厅所属13所大学编报科研经费项目支出预算9.43亿元,未细化到具体项目,全部填列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类支出。这是记者看到的金额最大的一组数据。[详细]

山东审计科研经费“乱报销”问题 9人被处分

近年来我国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大,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些经费防止“中饱私囊”,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山东省通过审计部分高校2011年科研经费,发现存在支出报销不合规等多项问题,9人因此受到处分。山东省审计部门去年对青岛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原山东经济学院、原山东财政学院等4所高校2011年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情况,涉及资金3751.77万元。审计发现项目预算与实际执行差距较大、支出报销不合规、部分项目进展迟缓,结题率较低等诸多问题。 [详细]

调查显示中国万亿科研投入仅4成直接用于项目

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内,直接用于科研项目的资金比例仅为4成左右。专家建议,从国家和企业分层次监管,杜绝科研经费被钻空子。一个科研项目报销各地到佳木斯的单程火车票1505张;某中字头院所下属单位被审计出以项目名义发放近亿元福利……尽管科研经费流失已是老生常谈,但当这些问题日前再一次井喷,依然触目惊心。据中国科协此前发布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在全国,直接用于科研项目的资金比例仅为四成左右。

通过财政来出的科研经费,一旦出去之后就完全由花的人来决定了。一些基础的学科,应该由国家来做监督,要跨部门监督。最核心的还是要扩展科研经费的来源。[详细]

我国科研腐败频发 吃喝拉撒睡“全方位”挤占

对近三年审计机关对国家各部委、各省份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布的数百份年度审计报告梳理发现,涉及“问题科研经费”的至少有39份,问题均发生于2007年至2012年这五年之内。其中,山东省今年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该省教育厅所属13所大学编报科研经费项目支出预算9.43亿元,未细化到具体项目,全部填列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类支出。这是记者看到的金额最大的一组数据。”

39份审计报告显示,科研经费“扩大用途”、“挤占挪用”已成普遍现象:在工资福利方便,一些单位用科研经费给职工发工资奖金,或是用作人员、办公经费,有的单位甚至发了上亿元。 [详细]

教育
教育
教育

“科技腐败案连发,在于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坐在一条船上,必须共同摇桨’。”——科技部长万钢

科技部长万钢批科研腐败:很愤怒也很痛心

“我感到很愤怒,也很痛心,更加感到十分的错愕、愤怒”,昨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披露,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审查两起涉嫌贪污科研经费大案。

万钢称,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审查两起有关科研经费的违纪违法案件,一起涉案人是知名环境领域专家,另一起是重要省份的科技厅长。他表示,科技部正在建设一个透明且“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机构,课题立项的内容、结题内容等信息,都将在官网上公开发布,“让同行业、相关企业看看”;今后将建科研经费巡视制度,且科研课题经费使用情况至少要在本课题或本单位内部公开。 [详细]

评论:科研经费滥用仅有愤怒是不够的

万部长的愤怒是有缘由的—“个别科研专家及科技领域官员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违法违纪,犯了错误。”而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的两个案子,不过是冰山之一角。对此,万部长开出了药方: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建立经费巡视制度,并强调要增加透明度,让社会监督。

加强管理,固然是避免经费滥用、科研出成果的必然要求,但我们还得进一步反思,我国多年来科技投入与产出的不匹配,根子究竟在哪里?反观我国科技领域,泛行政化已成为普遍现象,资源都掌握在“行政领导”手中,成果评价、职称申请、研究考核,都按照行政科层的办法来进行,在这种体制下,科研人员自身必然成为利益的追求者,学术、科研丧失了独立和自由,创新成果又从何谈起? [详细]

科研经费

科技腐败案连发,破题关键是加强信息透明度和社会监督 。

PM2.5

科研经费使用方面的纲纪松弛,极易发生“跑、冒、滴、漏”现象 。

“照常理推断,科研经费应该专门用于科研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但在现实中,科研经费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俨然成了腐败的温床。”——网友郭立场

学术腐败高发区:科研经费乱象折射制度之弊

科研经费管理与使用,已成为产生学术腐败的主要地带,成为腐败高发区,其中唱主角的是大学教授、研究员等知识分子群体。这种现象不仅让人感到痛心、错愕,也让我们为社会发展的未来感到担忧。“即使按照比较“宽容”的尺度,我国科研经费恐怕至少有三成以上的支出有些“不明不白”。

科研经费为何沦为学术腐败分子的“唐僧肉”?首先与我国粗放的科技发展投入方式有关。然而,与如此巨大且快速增长的科研经费投入相对应的,却是流于形式的监督制度,因此也难怪与科研经费相关的腐败四处蔓延。虽然大多数科研经费使用单位都有一整套经费管理制度,但实践证明这些制度难以得到有效执行。究其原因,与科研经费投入、使用的特殊性有关。 [详细]

深入探讨:科研腐败背后是两种权力作祟

当前,科研经费的使用是由行政化的分配机制主导的。一项课题通过行政决策,然后由各类科研机构竞争领取,直到最后组织专家验收,整个过程离不开两种权力,一种是行政权力,一种是学术霸权。如果不能将这些权力关在笼子里,就可能制造出种种腐败。

科研是极具专业性的活动,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也必须体现专业性与系统性。问题是,从科研规划到项目审批,从经费发放到结题审计,相关管理经常出现脱节。加上这种管理不透明,就使得不同层级的行政权力和学术霸权很容易各自为战,监督失控。由此,科研腐败乱象纷呈,从经费乱报开始,遍布于各个环节各种流程。 [详细]

“在科技研发资金的使用上,应该设立更加严格和合理的制度,把科研经费和个人收入脱钩。”

增加科研经费透明度 科研反腐迫在眉睫

科研经费腐败生态链的根,说到底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少数人定项目,不公开不透明,如果此种方式不破,感情投资,行贿投资始终难绝,因而,破腐败生态链,还得“拔根”,实行科研经费财权和审批权分离,引入公正、公平、公开的评审机制,从掌握科研项目的人“拔起”。

在熊丙奇看来,要堵住科研经费“黑洞”,还得改革我国的科研体制,包括取消“科研提成”,对科研人员实行阳光化的“年薪制”,避免科研人员靠课题经费致富,但同时也要保障其过体面的生活;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信息公开机制;打破行政主导科研资源配置的模式,实行学术本位管理。此外要对“科研经费”进行更加清晰独立的定义,严格审批环节,将各种名目的补贴与人员费用列在明处,同时加强并完善对于科研经费使用的审计与监督机制,让科研经费的审批与开支都如履薄冰。 [详细]

科研经费

破教育经费腐败生态链,还得“拔根”,实行科研经费财权和审批权分离,引入公正、公平、公开的评审机制。

科研经费方面存在的腐败问题已不是新鲜事,无论从性质的严重程度还是从涉案数额的大小上来看,都丝毫不输其他领域里的腐败案件。也许只有改革科研经费分配方式,让科研人员从“申请经费”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专心研究工作,才能真正达到提高科研水平的目的。

凤凰网 山东频道 出品 欢迎收藏
编辑:吴亚男 设计:胡兆瑞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