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1日是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逝世四周年。季羡林的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从未丢掉过自己的信仰。他对世事的洞明,对名利的淡泊,他的质朴和真诚,让人们感受到了这个文化老人的可爱与可敬。对于今日浮躁而功利的世界来说,这无疑是一面非常珍贵的镜子。斯人已去,良知犹在。
 
 

季老仙逝 国学界损失了什么

众所周知,季羡林一生主要治东方学,研究的是偏冷的梵文、巴利文以及吐火罗文。季先生去世之后,这个世界上会说梵文的大概还有一些人,懂巴利文的已然不多,而还会说吐火罗语的地球人恐怕比当年懂相对论的人更难找了。季羡林先生的离去,于国学复兴的影响,尚看不出来,但是,因着他的离去,吐火罗文化却有从存在转变为虚无的现实危险。而一种文化的消失,也是非常令人惋惜的事情。【详细】

 

人物传记季羡林

学术之门的引路人——季羡林

在我们这个缺乏国学大师的时代,季先生深得国人厚爱,大家并不清楚他到底研究什么,有些媒体顺势把他吹捧为国学大师。可是,季先生不领这个情,曾经登报公开辞谢。就像唐玄奘西天取经,回长安后开辟译场,主持佛典翻译,季羡林是第一位把印度学从德国引入中国的洋博士。正如王国维在《最近二三十年中国新发现之学问》一文中指出的,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有五大发现,分别为殷墟甲骨文、流沙坠简、敦煌文书、清宫内阁档案、中国境内之古外族遗文。季先生专攻第五个发现…【详细】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源源流长,我们的先辈在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开创了世界四大古文明的中华文明。而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有伟大的文化,而伟大的文化必须有一个旗帜和舵手,而昨天季先生的去世所代表的是一个文化中国的结束,而我们站在快餐时代的今天,不知道该心向何方。这颗心燃烧了一百年,从1911年8月6日到2009年07月11日早晨八时五十分,他的一生笔耕不辍,孜孜不倦…【详细】
 
走进季羡林
 

季羡林

季羡林先生简介

季羡林(1911.8.2~2009.7.11),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详细】

 

感动中国人物季羡林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详细】

 
 

季羡林谈人生:未来社会 希望在青年人身上

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如运动场上的接力赛。老年人跑第一棒,中年人跑第二棒,青年人跑第三棒。各有各的长度,各有各的任务,互相协调,共同努力,以期获得最后胜利。这里面并没有高低之分,而只有前后之别。老年人不必“倚老卖老”,青年人也不必“倚少卖少”。老年人当然先走,青年人也会变老。如此循环往复,流转不息。【详细】

 

季羡林: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季羡林:要对得起自己的生命

季羡林把自己一生分成两截:前一截是旧社会,共38年;后一截是新社会到季羡林辞世。“从今以后,我们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这是季羡林曾经读到的俞平伯的一篇文章。季羡林说:“言外之意就是嫌眼前的日子过得不够仔细,所谓仔细就是:多一些典雅,少一些粗暴;多一些温柔,少一些莽撞”…【详细】
中国一些人长期以来只相信全盘西化,似乎西化是万灵之药。其实这是很有问题的,也是对国家人民不负责的。有一点我是有信心的: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核心)复兴的世纪…【详细】
季羡林先生一直强调自己在说真话,他直抒胸臆,在晚年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意见,比如:坏人是不会改好的,简化字和古文今译是毁灭中华文化,批评政府也是爱国等等。在临终前他曾手书“讲真话”一幅。这个书名意在展示其文章的特色,也隐含着一丝疑虑:因为说真话已经成为奢侈品…【详细】
 
季羡林与山东
 

季羡林祖籍山东临清

季羡林与山东大学

1926年,季羡林在正谊中学毕了业,考入新成立的山大附中。附中有两处校舍,一处设在北园白鹤庄,用的是原职业中学校舍。另一处设在老东门外的山水沟,用的是原矿业专门学校的校舍。季羡林在白鹤庄这处高中学习,而且在这里一改初中时爱玩的习惯,开始用功…【详细】

 

季羡林:一生怀旧济南方言

在济南居住了整整14年的季羡林,对济南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详细】

 

季羡林先生魂归山东故里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骨灰2010年4月5日在他的家乡——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安葬。至此,季羡林先生实现了生前遗愿——回到“母亲身边”…【详细】

 
 

孤独季羡林:难以摆脱争议,也无法摆脱孤独

对于父子决裂,多年以来北大流传的说法是,儿子季承拒绝出钱安葬母亲,且与季羡林的保姆结婚,季羡林无法忍受。“我是最大的孝子”,愤慨的季承不接受上面的说法。按照他的解释,决裂源于当初父子间爆发出来的意气之争。“季羡林对婚姻不满,从而迁怒于子女,他觉得孩子们只孝敬母亲,不孝敬他。”让季承也让记者们苦恼的是,在这一点上他不能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详细】

 

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

我认为批斗毫无用处

在这里想先研究一个问题:批斗问题。我不知道,这种形式是什么人发明的。大概也是集中了群众的智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发明出来的吧。如果对这种发明创造也有专利权的话,这个发明者是一个天才,他应当获得头等大奖。但是我认为他却是一个愚蠢的天才…【详细】
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详细】
生活中的季羡林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如何看待季羡林先生的婚姻悲剧?季羡林先生晚年和季承父子13年不得相见的人伦悲剧是怎么造成的?就这些问题,季承接受了本报采访,并透露,季羡林遗产风波至今还没有处理好…【详细】
 
季羡林遗产案相关报道
 

季羡林遗产案开庭当天

国学大师季羡林遗产之争

检方出示的西安交通大学人事部门和北京大学的证明则显示,王如师专毕业,曾是西安医科大学附属中学(现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语文老师,后被聘为西安医科大学校报编辑,但西安医科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合校后…【详细】

 

法官否认故居被盗案疑犯被无罪释放

北京消息据北京晚报报道:季羡林故居被盗案已经审了两年,至今仍未结案,而已被取保候审满一年的被告人王如2日对媒体说她已被无罪释放。对此,承办此案的法官予以否认,并表示没有听说此事…【详细】

季羡林生前温家宝总理的五次探访

 

温家宝总理在看望的时候曾对季老说,“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中国知识分子历经沧桑、艰难困苦,但爱国家、爱人民始终不渝,他们不懈奋斗,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社会、服务人民…【详细】

吐火罗学:季羡林成就的象征

季羡林先生曾经描述他的夫人彭德华一辈子都不知道他搞的这一套是什么玩艺。其实全国敬仰先生的人,对先生在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又知道多少呢…【详细】

有感于季羡林做人的百分比
http://edu.ifeng.com/zhuanti/jin30nianlaidaxue/doclist/201002/0204_9450_1536411.shtml

代宗师季羡林,虽然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但季老留在身后的,却是一个被他用毕生心血打磨得异常光亮的、名副其实的“大师”铭牌。这一铭牌…【详细】

禅味茶香:跟季羡林品味生活

读季先生的散文,是需要一点氛围的。通常是午后,我会请出那尊哥窑青瓷炉,先拭净三足两耳的简约炉身,再掰两星儿水沉投入,几缕淡烟袅袅腾起,继而满室清芬…【详细】

季羡林十大学术成就:著作颇丰成就卓著

 

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详细】

 
季羡林与历史名人
 
季羡林评陈寅恪  

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详细】

季羡林与臧克家  

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国立编译馆去看望老同学李长之,恰好季羡林在,在这里臧克家第一次见到季羡林。他们一见如故,倾心交谈。当时给臧克家的印象是,季羡林虽然留学德国10年,但身上毫无洋气…【详细】

我们缅怀季老,最好的方法就是像他那样,永远坚守自己的良知,做一个敢说真话的善人。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0人参与 0条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