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儒家兼济精神的当代价值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皓月 习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最核心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有助于世界认识当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社会转型

作者:王皓月

习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最核心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有助于世界认识当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社会转型时期,个人与自我的矛盾以及个人与他人的矛盾日趋突出,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因此,继承和发扬儒家的兼济精神,将之吸纳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教化作用,对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价值。

兼济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瑰宝

从历史上来看,兼济精神作为中国人道德规范、精神动力和人生指南,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指出了共同的方向和道路。《论语·泰伯》之中,记载了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主张,而孟子则将“见”和“隐”具体化,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奉儒家为正统的士大夫阶层,将孔子和孟子的观点作为人生信条,认为人在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而得志时则要为天下万民尽义务。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映的正是儒家的兼济精神。这种精神境界是“仁”的表现形式,描绘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体现了中华文明高度的人文自觉和道德水准。

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色彩强烈的价值观,其关注点在于君子行为、政治秩序、道德伦理等,所以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之后,儒家思想一直就是国家政权的核心意识形态,出仕为官并兼济天下也成为古代文人最大的追求。不过,在政治斗争残酷、社会秩序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们的社会责任感淡薄,清谈、玄学、饮酒、服食等流行,士大夫阶层独善其身的倾向十分明显。但即便是在当时,儒家兼济精神依然影响了他们的内心深处,并对中国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是,促使主张救度众生的大乘佛教超越了以个人解脱为目标的小乘佛教,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而且让道教从追求个人成仙变为以度人为先。自南朝之后,儒、释、道三家之说共存互补,成为中国人精神信仰的基础,三家所共同倡导的兼济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兼济精神以新的内涵

历史的经验表明,一种外来新思想只有融入原有文化才能被接纳。中国古代儒家即有大同社会的构想,但主要是精英阶层的口号,而儒、释、道所共同推崇的兼济精神更具影响力,在近代构成了接纳社会主义的土壤。

相比西方重视契约关系和权利的特点,中国更重视伦理关系和责任。特别是儒家思想以人为中心,关注社会人的生活状态,我们从中看不到西方宗教之中的神,人性不居于神性之下。所以,人的社会属性受到重视,人的义务得到强调。如荀子所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作为兼济精神基础的儒家思想,认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先于个人私利,这与社会主义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

要想兼济天下,首先要做到独善其身。人即便不能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也可以成为追求理想人格的“内圣”。现在很多人自我的欲望不断膨胀,在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就抱怨社会的不公,进而违反道德甚至法律,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利。即便在利上占了便宜,却丧失了更宝贵的义,精神上的空虚和不满依然难以得到解决。反之,那些乐善好施、勇于担当的人,不论经济状况如何,都拥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相比兼济天下,独善其身似乎有消极的意味,二者看似对立,实际上这是儒家价值观对于社会与人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达而不愿兼济天下,不是真善;同样,无法善其自身,更不可能兼济天下。如果暂时不身居其位,但能以高度的道德自觉约束自己,避免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虽然这是一种道德底线,但也被包含在兼济精神之中。从日常生活中形成兼济的心态,对于解决普通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普通国民需要有兼济精神,身为执政者的党员干部更是如此。有些人在没有做好独善其身的情况下,还是被赋予了权力,这样的人不仅不可能具有兼济天下的情怀,反而会以权谋私,走向腐败的深渊。随着国家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人民群众发现一个现象,身边“吃拿卡”的官员确实少了,但“无作为”的官员似乎多了。某些官员私下说,宁可不做事,也不要做错事。没了回扣,为地区谋发展的积极性低了,收了专车,下基层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这正是因为,他们丧失了政治理想,将权力和地位当作了钱权交易的工具,忘记了自己的权力来自人民,自己有回报人民的责任。

共产党人需要兼济的“天下”在当代可以引述为群众,践行兼济精神,就是要走群众路线。放眼天下,树立群众观念,而不是盯着个人的得失,“修己以安百姓”。还有的干部,原本工作认真负责,但到了一定年龄,感觉提拔无望,就抱怨没有获得发挥才能的空间,丧失了热情。殊不知以兼济天下为己任者,必然能有独善的觉悟,何况很多岗位与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怎么能说是“穷”呢?党员干部原本也是来自群众,社会分工的不同让其获得了权力,兼济天下不正是“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的最好体现吗?“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干部如果都能以兼济精神修身养德,何愁得不到群众的拥护,何愁政令不行呢?

兼济精神不仅是普通国民、执政者的精神财富,更是一个国家的宝贵品格。正如《尚书》提出的“协和万邦”,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共赢的相处之道。“大国责任,兼济天下”,21世纪的世界已经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这是中国目前比较贴切的国际身份。虽然人均经济指标还相对落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中国整体的体量和影响力已经显现出来,我们对此不必妄自菲薄,要以更成熟自信的心态参与国际事务,树立正面的大国形象,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国的正能量。以兼济天下而非独霸天下为理念的外交,也有助于增加我国的话语权,营造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舆论环境,从而维护自身的利益。

融合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而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发展的依据。要摧毁一个国家,首先要灭掉其历史,特别是要消灭其文化,而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屡次从支离破碎走向统一复兴,正是因为中华文化绵延不断。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但判断的标准绝不是时间上的新旧,新兴文化之中也许包含了消极的因素,而传统文化之中可能保留了人类永恒的价值理念。我们有责任以文化软实力保证国家的思想文化安全,保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途径,复兴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让其超越时代局限的人文精神融入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题中之义,更是当代中国人的责任。

相关专题: 纪念习总书记视察曲阜一周年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李静静]

标签:儒家 价值 当代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