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陈卫平:儒学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经验


来源:凤凰网山东

陈卫平先生 今天我这个发言的一个题目是儒学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经验,本来我这篇文章也是想投给光明日报的,但是就是怕得不了奖,就没有投。因此今天有一个发言的机会我觉得很高兴。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讲

陈卫平先生

今天我这个发言的一个题目是儒学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经验,本来我这篇文章也是想投给光明日报的,但是就是怕得不了奖,就没有投。因此今天有一个发言的机会我觉得很高兴。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讲清楚”是在讲话当中第一次提出来,我们知道819讲话的全部内容来看,其实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共产党关于意识形态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就是说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过程当中,如何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总体的纲领。

在这样的一个总体的纲领讲话当中提出了四个讲清楚,所以我的体会,把四个讲清楚和整个意识形态的建设是连在一起的。是建设意识形态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两者联系起来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习总书记在以后的讲话当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观点,什么观点呢,就是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的土壤,是它的一个重要的精神资源。因为我们现在的意识形态的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或者说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没有培育空间。而这样的提出跟弘扬传统文化是紧密连在一起的。我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为什么在整个部署意识形态建设的总体的纲领当中要提出来四个讲清楚。

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因为我觉得我们在阐述四个讲清楚的时候,好象不太注意他是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从这个角度去阐述它的重要的意义。我觉得可能还有需要深入的地方。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也很赞同刚才张先生讲的观点,我们并不是要把核心价值观和传统的思想一一加以对应,我们现在讲自由,儒家是怎么讲自由的,我们讲的公平儒家是怎么讲的。这个往往是有一些牵强附会,因为毕竟我们所面临的历史时代,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跟古人都是有很大的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四个讲清楚里面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指示是什么呢?我们要去吸取,传统的优秀的文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经验,而这历史经验对我们是非常宝贵的。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就是儒家对于践行核心价值观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经验,想讲三点,第一点就是仁义礼智信与核心价值观的结构。儒家的思想大家都知道,在中国两千多年一直占据主导的地位,不仅是理国治政的指导,而且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的深层的精神信仰,也成为中国人的行为规范。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我想这个跟他提出的核心价值观的结构是有关系的。

什么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简单的来讲就是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的时候,同时提出来仁义礼智信。因为我们知道在孔子的那个时候,对于仁义礼智信分别都有过论述,但是并没有把五者联系在一起,孟子的时候是仁义礼智联系在一起,董仲舒就把仁义礼智信联系起来了。在董仲舒的思想当中就是表达了这样的一个观点,要使儒家的思想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的准则的话,最重要的就是要培育和践行儒家的核心价值观。这就是五常之道。这样的核心价值观为什么始终能够把它遵循下来,我觉得跟他比较合理和健全的结构是有关系的。为什么这么讲呢。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其实可以分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仁主要的含义就是仁政,也就是说要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这个国家是仁政或是暴政,这个就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符合民意的价值标准。

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了仁政的概念,这个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就从仁从道德的范畴变成具有国家政权的价值准则。义和礼主要的含义就是崇德向善为行为准则。他要回答造就什么社会的问题,一个社会是不是遵循礼仪,就是衡量社会是不是健康的价值标准,智和信的主要含义是个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交往行为中的优良道德品质,其实要回答的是培养什么的问题。就是一个人到底是名辩善恶,还是混淆善恶,欺诈无信,区分个人人格是否高尚的一个重要的价值标准。

以五常之道作为核心价值观不仅仅区分三个方面,而且它还强调五常之道具有以人为核心的互相联系的特性。有一个贯穿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仁”。后来的宋家的宋儒强调人包四德,特别是朱熹,把四道看成以仁治国的分属,这个就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对于我们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来说,就是说要区分各个层面,但是又要贯穿各个层面。因此礼仪之人对于儒家的五常之道具有本体的意义。从这里我们看到儒学的历史经验是什么,核心价值观既要有不同的层面,又要可以贯穿。我们提出三个方面核心的价值观是很好的,在这个方面通过什么理念贯通,这个可能还需要我们继续做研究。

第二个历史经验就是礼仪之邦和核心价值观的制度。我想这个是这样的,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或者把孔孟之道叫礼教,其实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核心价值观在儒家怎么践行,怎么落实,怎么培育。就是以礼仪建设作为重要的抓手,如果没有儒家核心价值的培育是很困难的,而以礼仪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是把核心价值观加以制度化。孔子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他认为要以制度规范的礼仪使人能够得到落实。这个在汉代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对于独尊儒术的理解当中,我们往往会认为,汉武帝采纳了以后,似乎儒家的地位就确定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就确立了,历史的发展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在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的53年以后,儒家思想是占据下风的,法家思想是占据上风的,而那时候反对儒家思想的那个人,是仅次于丞相的官员,53年过去了,但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并没有并被高层领导认可,并没有在上真正的得到贯彻落实。

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确立起来呢,陈寅恪认为是到了东汉的时候召开的会议,这个时候距离上次的会议召开已经将近一百年了,陈寅恪是这样讲的,他说标志着三纲五常的价值观念通过制度得到了确认。我们都知道陈寅恪是研究制度史的名家,他说话应该是有根据的,后来他在冯友兰的审查报告当中又提到这个问题,他认为儒家思想其实不如佛教,但是为什么儒家思想左右中国人呢。他当时用了一个说法,把儒家经典全部纳入到法典,通过法典可以让儒家的思想左右中国人。在陈寅恪看来是通过制度化的东西,使的儒家的价值观念才能变成社会实体的存在。这个是有很深刻的历史根据的。

我们知道汉代的儒家从蒋怡开始提倡,到董仲舒,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强调礼仪的建设。所以为什么燕铁会议使它成为制度化的确立。这一百多年加强了对于礼仪的建设。

礼仪建设作为儒家价值观的制度化,使的儒家的价值观能够落后、落细、落小。落细是因为礼仪在生活当中,落小是覆盖每一个社会角色,所谓落实就是礼仪具有规范人们行为的有效性。我们现在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章的阐述,可能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怎么在制度上使它加以落实。因此四中全会提出来的法制国家就包含这个含义,在我们的法律体系中间怎么使我们的价值观能够得到落后。这样的话才有可能使的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真正能够落小、落细、落实。

第三个经验就是讲四库全书与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在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在很大的程度上跟他建立了一套话语体系有关,这个话语体系我们可以拿四库全书作为代表,一般我们把四库全书作为一种职责分裂的其实里面蕴含着对于儒学的价值观的话语体系的建构的一个表现。我们知道从刘向把书分类了,这个跟儒学的独尊儒术是相联系的,儒学的思想成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就考虑了一个话语体系表达的问题。而这四库分类在隋朝已经明确了。这个也和儒学的价值观如何在儒道当中重新崛起是有关的。到了明清以后儒学的价值观又是重建以后得到了确认。这个是什么样的话语体系就需要看一看了。为什么这样讲呢?四库的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阐述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了儒家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思想、基本路线、基本原则。因此作为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表达的是对基本价值的坚守和自信。四库是对多元的包容和吸纳,因此经与史的统一在话语体系上就表现为前者对后者有所肯定和借鉴。从而达到了统一。四库为什么有史,这个在话语体系就体现了核心价值与历史的对接。历史是记载事实的。礼从事出,事以正礼,因此以史作为话语体系的构建就表明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价值的经具有被历史事实所证明的合法性。

为什么还要有籍,就证明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说的形象,所以经与籍的关系就是礼和情的关系。这样的话作为核心价值的经就容易入脑、入心。所以在这里给我们提供的历史经验就是什么呢,要坚守基本价值和多元包容、对接历史,与意识形象相结合。

相关专题: 纪念习总书记视察曲阜一周年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李静静]

标签:核心价值观 历史经验 儒学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