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浓浓的章丘扁鼓有600多年历史
2013年08月07日 14:53
来源:凤凰网山东
原标题:年味浓浓的章丘扁鼓有600多年历史 章丘扁鼓的起源,史料上没有记载,关于它的出处,众说纷纭。据相公镇巡检村老民间艺人姜兆金等人讲,相传扁鼓最早是由先民们从山西带过来的,在济南已流传六百多年
原标题:年味浓浓的章丘扁鼓有600多年历史
章丘扁鼓的起源,史料上没有记载,关于它的出处,众说纷纭。据相公镇巡检村老民间艺人姜兆金等人讲,相传扁鼓最早是由先民们从山西带过来的,在济南已流传六百多年。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据民间传说和一些家族的族谱记载,部分章丘人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移来的。另据《明实录》、《洪洞大槐树志》等文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山东等地战乱不断,曾一度出现水、旱、蝗、疫等自然灾害,致使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明朝洪武年间,从人口密集的山西向山东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移民。移民不仅激活了社会经济,也促进了地域间文化艺术的交流。山西流行的盘鼓始于唐朝一年多年的历史,章丘扁鼓的形制与山西盘鼓基本相同,在鼓点和演奏风格上亦相类似。可见章丘扁鼓与山西盘鼓有根脉联系。
扁鼓在章丘流行普遍,境内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村庄历史上都有过扁鼓队。据《章丘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绣惠镇城南寨和安家村建有四十余人的大型扁鼓乐队。每逢过年过节,人们都要打起扁鼓以庆丰收,求吉祥并抒发心中的喜悦。每年一进腊月,大家就练习打鼓,从年初一开始至元宵节后才停下来。扁鼓队在春节扮玩中担任主要角色,它既是各种艺术形式表演时的伴奏乐器,又能独立表演,所以深受群众的青睐。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创造和革新,各种民间艺术均取得了辉煌成果,各村的扁鼓队从鼓点到演奏技巧,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们既有外表的个性,也有内在的共性,一起构成了章丘扁鼓的风格与特征。
扁鼓的演奏技巧由单击、双击、轻击、重击、滚击、点击、闷击和击鼓心、击鼓帮、击鼓边、飞槌、双槌相碰等。扁鼓乐队常演奏的曲牌有《九龙翻身》、《狮子滚绣球》、《水漫金山寺》、《擂通》、《胡萝卜钻天》、《祈雨》、《锣占鼓》、《宜昌》、《舞风》、《落花船》等。
扁鼓一敲,年就近了。
76岁的部敬明手握半斤重的木制鼓槌,挥手一击,直径近两米的牛皮鼓面猛地一震,响声震天。“就是3里地外也能听见喽!”部敬明乐呵呵一笑,只要打起扁鼓,他便浑身有劲,穿件单褂站在寒风中也不觉得冷,满是皱纹的脸上全是汗珠。“给你敲一个庆丰收的,一听这鼓声就知道过年啦!”部敬明顾不得擦汗,而是记起了队长韩式德交待的表演时要微笑的嘱咐,嘴角忍不住上扬,可劲扭了几下头。
一听扁鼓声,就知年已近
扁鼓队还要挨个村表演
12日早上,章丘双山街道办杨胡村扁鼓队队长韩式德招呼队员们排练扁鼓。马上就过年了,相邻的村之间互相串串门,当然少不了秀一把各自的绝活。“别人会到咱杨胡村表演,万一咱到别的村演得不好,那多丢人!”韩式德右手一举,示意队员们开始排练,村民韩保林赶紧掐掉手中的香烟,拿起放在鼓面上的鼓槌,韩式德手一落,鼓声瞬时响起。
部敬明敲得格外卖力,他面前的扁鼓是个实实在在的大家伙,鼓面直径接近两米,敲的时候4个人一起,因为体积太大,这鼓平时不轻易亮相,表演的时候,得几个大老爷们才能把它搬出来。春节前的这次排练,韩式德安排了12个人敲3面大鼓,另外还有10个妇女打镲(钹),清脆的金属声配合激扬的鼓点,透着一股庄户人特有的精气神,威武中有一股兴奋劲儿。
“脸上要带着笑,看上去才优美!”韩式德大声喊着。“从年初一一直到元宵节,我们都得表演,还要去相邻的村子串门。”韩式德说,这可是一次展示杨胡村形象的机会,不能演砸了,“大过年的,敲上扁鼓才喜庆啊,人家都说咱杨胡村的扁鼓敲得好!”
一想到要代表村里的形象,韩保林一下子感到了不小的压力,可毕竟是从小就表演的熟练玩意儿,他也没觉得多难,这个60岁的庄户汉子更愿意憧憬一下过年时表演的场景。“还没到村里,听到鼓声的人就聚到村口等我们了,然后我们就敲着鼓挨个街道转,满街的人都围过来,可场面了!”扁鼓给这个憨厚的汉子带来了无比的自豪,“感觉自己像个明星,都说一听这鼓就知道要过年了!”
章丘扁鼓有600多年历史
鼓谱都是祖先传下来的
咚咚锵!咚咚锵!部敬明越敲越有力气,站在他边上的韩保林自顾自地敲着,时而还闭上眼睛,12人敲3面大鼓,无论是单击、双击、轻击、重击,还是击鼓心、鼓帮、鼓边,乃至飞槌、双槌相碰都很一致,听上去就是一个音。
“刚才敲的这是《七星坠地》,是一种非常威武庄严的鼓乐,都是有鼓谱的,不用看就知道怎么敲。”韩式德笑着解释,章丘扁鼓流传了600多年,鼓谱也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从小就开始听了,敲了这么多年,什么时候怎么敲,早都记在心里了。”韩式德一边解释,一边利用休息的时间,拿来韩保林的鼓槌递到记者手里,让记者也跟着试试。
鼓槌有半斤,连着敲一天
有时还要边敲边表演
听上去感觉应该没什么难度,可接过鼓槌敲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韩保林飞快地击鼓,记者在边上完全看不清何时该轻击,何时该双槌相碰,一时无所适从,随便敲了一下,没想到反弹的力量很大,手一哆嗦差点掉了鼓槌。“哈哈,最快的时候,一秒钟得击好几下,这个鼓槌就半斤,一下子敲上一天,全凭这胳膊的力气。”部敬明笑了笑接过鼓槌,又是一通痛快地敲打,节奏明快,非常喜庆。“这一出叫《九龙翻身》,是庆丰收的喜庆鼓。”部敬明笑了笑说,扁鼓虽然看上去简单,可里面学问大着呢。
“我们村的扁鼓分三种,有直径70厘米的小鼓、直径1米半的中号鼓,还有直径快两米的大鼓,敲的时候先摆好阵势,相互之间留一点空间,有时还得边敲边走动。”韩式德说。
全村男女老少基本都会敲
扁鼓队里年纪最大的79岁了
韩式德介绍,在杨胡村,扁鼓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很多村里人听上两遍就会敲,“鼓谱除了《九龙翻身》、《七星坠地》,还有《祈雨》、《狮子滚绣球》等很多种。”
“一听这鼓声心里就痒痒,就好这个,最喜欢的就是喝上两杯小酒敲鼓,能一下午都不歇。”在部敬明看来,敲鼓很威风,“挺像个爷们干的事情。”
在杨胡村,不管男女老少基本上都能敲几下扁鼓。韩式德组建扁鼓队的时候,只计划招募80人,本来没打算让上了年纪的老人参加,但他们不乐意了。“有的老人平时训练就跟着,而且还占着鼓不肯走,能咋办?只能让他加入了。”韩式德摇摇头说,现在扁鼓队里主要是年轻人,但也有几个年长的,“最大的一个已经79岁了,敲鼓的水平那可不一般。”
别看敲鼓威风,像是男人的专利,可在杨胡村,很多妇女也能敲上一阵,水平丝毫不亚于男人。“扁鼓表演的时候,一般是女人打镲,男人敲鼓配合着表演,可在咱杨胡村,会打镲的就会敲鼓,会敲鼓的也会打镲。”韩式德得意地说。
据部敬明讲述,杨胡村1000多人中,扁鼓打得好的能占到3成。“这玩意儿有什么难的,天天听,稍微学一学就会了。”在韩保林看来,会敲扁鼓在杨胡村完全属于与生俱来就该有的本领。
扁鼓敲出了名,杨胡村的扁鼓队经常会接到外面的邀请电话。“商家开业或是谁家有什么喜庆的事情了,就会把我们叫过去。”韩式德说。章丘市文广新局一位负责人则表示,现在正考虑把章丘扁鼓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搬上舞台,“跟舞台艺术结合,尝试更多的表演形式,也让这种民间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市民过年的时候可以来看看。”
■相关链接 章丘扁鼓
章丘扁鼓在2008年6月被评为第二批济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扁鼓在章丘非常流行,境内80%以上的村庄历史上都有过扁鼓队。据《章丘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绣惠镇城南寨和安家村建有四十余人的大型扁鼓乐队。每逢过年过节,人们都要敲起扁鼓以庆丰收,求吉祥并抒发心中的喜悦。每年一进腊月,大家就练习敲鼓,从年初一开始至元宵节后才停下来。 章丘扁鼓的形状呈扁圆形,由鼓面、簧胆、鼓帮、鼓槌等构成。扁鼓大小不同,大体可分为特、大、中、小四种型号。特号扁鼓的鼓面直径在180厘米左右,鼓帮高在90厘米左右。大号扁鼓也叫低音扁鼓,鼓面直径在120—150厘米,鼓帮高70厘米左右。中号扁鼓也叫中音扁鼓,鼓面直径在80厘米左右,鼓帮高在30厘米左右。小号扁鼓是高音鼓,鼓面直径在50厘米左右,鼓帮高在25厘米左右。
扁鼓队在春节扮玩中担任主要角色,它既是各种艺术形式表演时的伴奏乐器,又能独立表演,所以深受群众的青睐。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创造和革新,各村的扁鼓队从鼓点到演奏技巧,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们既有外表的个性,也有内在的共性,一起构成了章丘扁鼓的风格与特征。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