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中的那些人
2013年11月06日 15:38
来源:新华网 作者:黄俊溢
中国目前有近2亿处于 “半城镇化”状态的农民工。“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财富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 做了父亲的人再也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了,“老婆在老家带孩子,家里的生活还可以,花销也不大。
中国目前有近2亿处于 “半城镇化”状态的农民工。屡屡强调“人的城镇化”,或许我们该听听作为城镇化主体的他们有着怎样的心声。
“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财富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有近2亿处于这种“半城镇化”状态的农民工。
屡屡强调“人的城镇化”,或许我们该听听作为城镇化主体的他们有着怎样的心声。这些故事没有远大的梦想、崇高的口号,没有大喜大悲的剧情,更没有一夜乍富的神话。这些都是辗转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普通人的故事,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这些只是千千万万个故事的缩影。
70后的刘元录——生活总是挺挺就过去了
“当灰烬查封了凝霜的屋檐,当车菊草化作深秋的露水。我用固执的枯藤做成行囊,走向了那布满荆棘的他乡……”而立之年的刘元录跟我讲他故事的时候,车里正放着汪峰的歌。24岁那年,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山东省沂蒙山临沂市沂南县,背着自己简单的行李在绿皮火车上站了25个小时来到哈尔滨。
“家里太穷了,山地耕种难度大,种地辛苦不说还卖不出去,我们那里主要产地瓜,2毛钱一斤仍卖不上价,养活不了全家。现在通公路好了一些,但也仅够温饱。听走出去的人说城里只要能吃苦就能吃饱饭,于是来投奔朋友了。 ”
现在说起刚来城市的情形,已经在这生活10年的元录,仍清晰地记得那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没有几个认识的人,除了会使蛮力不知道能做什么。同乡有收废品的,就跟着收废品,感觉没人会正眼看我一眼,自己也不敢主动和生人说话。从旧货市场收了辆二手自行车,拿着喇叭在居民区的楼房间收废品,憋了好久终于喊出第一声‘收破烂儿’。 ”
刘元录说:“第一次出门是过完年来的,所以记得特别清楚,一下火车,瞬间被刺骨的寒风打透。哈尔滨的冬天最冷的时候将近零下40度,沾过水的手冻得开裂,摸着废铁的时候一下就粘在一起了,要小心地拿下来。那段时间总对自己说‘挺一挺就会过去的’,现在遇到困难仍会这么告诉自己。 ”
2个月后,元录挣到了生命中第一笔大钱80元,开心了许久,吃饱饭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之后,一点点从收生活废品到收废铜铁,从挨家挨户的吆喝到有自己的渠道定时定点去厂区收,最多的时候收过20吨废铁。跑出一条自己的路非常不容易,生活似乎也喜欢捉弄他,总在他稍有起色的时候绊他一下。这其中,他不懂行情,收高卖低赔本过。不识人心,被同乡抢走渠道没饭吃过。不知实情,以2000元收来的铅锭居然是小偷的赃物,为此他在看守所呆了半年。 “那段时间特别绝望,不明白自己每天辛苦赚钱到底做错了什么,又欠了好多外债,刚有起色的生活忽然天塌地陷,好在后来都挺过来了。 ”
现在他的废铁生意也是时好时坏,但总的来说,他在城里算是落住了脚,凭着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耐性,也是有车有房有存款一族。说起未来的打算,刘元录说:“农村建设得比原来好了,考虑攒够钱回老家买楼,方便照顾父母,同样的钱在老家可以做更多的事。 ”我问起他对三岁的儿子有什么要求,他说:“平安健康就好,将来做什么凭他喜欢,我一个收破烂的没有什么过多的要求。 ”
80后农民工杜显赫——候鸟一样的生活
家住吉林省德惠市农村的杜显赫生于1987年,19岁时随叔叔去长春工地打工,7年间大大小小的工地走过许多,从最基础的体力活儿到电焊工再到现在月收入近万元的放线员。 “屯子里不上学的同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男孩去向以工地为主。父母在家务农,现在种地收入增加了,即便在灾害严重的今年,两晌玉米地仍能净收入两万,足够家用,加上我打工赚钱,家里在农村生活得很好。 ”
除了比同龄的城里孩子晒得黝黑些,对生活的现实看得更透彻一些,闲暇时间显赫也喜欢上微信、玩网游、关注流行音乐。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他对一个陌生城市的适应速度很快。 “只要肯吃苦,生活就会越来越好,凭本事挣钱我很自豪。 ”
谈到对未来的打算,杜显赫的脸上掠过一丝忧伤。 “漂泊累了。这几年哪里有工程到哪里去,长春、沈阳、哈尔滨。差不多3个月就要背着厚重的行李奔赴下一个工地。冬天停工的时候回老家休息,第二年再去另一个地方。很想有个一年以上的长期工作合同,不至于不停地离开刚熟悉了的人和环境。 ”
“城市和农村各有各的好处,当然城市的资源更丰富,基础设施建设更完善,但是农村的消费水平较低,同样多的钱在老家富富有余,在城市就所剩无几,可能过几年会考虑在县里买楼房。 ”
90后的房屋中介唐强强——痛并快乐着
唐强强1993年出生,家住河南驻马店的农村,今年6月刚满20岁。一张娃娃脸上常挂着灿烂的笑容,他爱说爱笑的性格很适合现在房屋出租中介的工作。家里的地早就没人耕种了,父亲常年在附近县城打工,他是典型的“农民工二代”。很难想象这个自己还是孩子的人两个月前做了父亲,开始挑起了一家的生活重担。
那年18岁的他随同乡去浙江皮鞋小作坊打工,在半封闭的厂区里,每天早上六七点钟起来,一天三个班,上午、下午、晚上忙个不停,坚持了半年之后回了老家。他想来首都看看,于是2012年来了北京,“刚下火车的时候脑袋是懵的,这么大的城市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没工作经验,在网上投简历找工作,最后成了一名房屋出租的中介人员。 ”
“那时候在月租300元的地下二层住,每天一进屋潮气扑面,衣服被子没有干爽的时候。 ”强强回忆说,“刚来的时候特想回家,在家至少不会饿着,在这每到月底工资花光的时候就吃不上饭。刚开始不想在北京,现在一年过去了,感觉北京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只要能吃苦还是能赚到钱的,房屋中介这个行业对于没有学历的人来说,只要勤快聪明,月收入过万也是有可能的。 ”
当我问起强强这一年最难熬的时候,天生乐天派的他说着说着却笑了。 “去年快过年的时候,大多数人回家了,房屋出租的淡季,几个同事在一起啃了几天馒头,后来大家把剩下的钱都拿出来凑了一下,来北京那么久还没看过天安门,没去过故宫。 5个人的钱买完门票,在小摊上吃完饭,剩下的只够买地铁票回去的。虽然没钱了,但是也玩得很开心。 ”
做了父亲的人再也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了,“老婆在老家带孩子,家里的生活还可以,花销也不大。新农合的医保为老婆产子报销了一半的费用。 ”说到对今后生活的期望,他说:“除非是遇到什么挣大钱的机遇,不然应该会拼搏几年后,回老家县城买房生活,北京的生活成本实在负担不起。”“痛并快乐着”,强强这么形容北京给他的印象。
这里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而又令人神往的地方,这里承载着他们崇高的理想和卑微的自尊,这里让他们挥洒着血泪也创造着奇迹,这里有生活的无奈也有不屈的挣扎。这里就是城市,对漂泊在城乡之间的一群人来说,这里是一个渴望驻扎又难以生根的地方。
这些人每天忙碌在我们周围,默默地为城市建设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最后却只能默默地收起行囊回到原点。这是城市的悲哀,是时代的伤痛,也是未来的隐忧。他们未来的出路在何方?见习记者 黄俊溢
相关专题: 回不去的故乡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