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郭树清:儒雅的学者型官员


来源:证券日报

郭树清目前仍在中国央行研究生院担任博士生导师,发表研究论文、文章300余篇,出版过《比较价格体制》、《经济体制转轨与宏观调控》、《整体的渐进》、《在过剩与贫穷之间》、《直面两种失衡》、《郭树清改革

临危受命建行

2005年,对于四十九岁的郭树清来说,临危受命处理建设银行因张恩照辞职而引发的“地震”,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作为四大行中最先启动股改的建行,其时任行长、董事长王雪冰和张恩照先后涉案落马。这不仅对建行股改上市造成不利影响,如处理不当,对四大行股改上市也势必会产生不良影响。2005年3月,时任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兼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郭树清临危受命接管建行后,只用了7个月的时间,建行成为中国第一家实现IPO(首次公开发行)的国有商业银行。

此次国有银行改革被国务院领导称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战役”。当时,郭树清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当时的国内外舆论都集体唱空中国银行业,中国银行业已经“技术性破产”,这对建行当时引进外资形成了不利的舆论环境。

建行当初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首选对象是花旗银行,并且在建行股改的时候花旗银行已经提前介入了。郭树清接任张恩照后,花旗没有想到的是,看似儒雅的郭树清在谈判桌上表现得非常强硬,由于花旗出价过低,导致谈判破裂。

同年6月,建行宣布与花旗分手,花旗正式出局建行的战略投资者。据了解,踢出花旗银行作为建行战略投资者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花旗出价太低。6月17日,郭树清与美国银行董事长刘易斯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据此协议,美国银行将分阶段对建行进行投资。首期投资为25亿美元;第二阶段将在建行海外首次公开发行时认购5亿美元的股份,这30亿美元总共购买建行9%的股份。而且,美国银行还保留一项特殊的期权:未来数年内可增持建行股份至19.9%。事后的实践证明,建行引进的美国银行是中国最成功的战略投资者,他们在金融危机中并没有落井下石大量抛售建行股票,并且按照协议还帮助建行完成很多项目和培训。

这是迄今为止外国公司对中国公司的最大单笔投资,亦使建行率先成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第一家与国外战略投资者达成协议的银行。外界评价说,这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在推进股份制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业内人士指出,建行在香港成功上市和其后回归A股市场,为其他三大银行改制、上市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并为其它行改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加快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

南开大学毕业、曾就学于牛津大学同时英语颇佳的郭树清在西方媒体的眼中是个直言不讳的人。舆论普遍认为,郭树清个人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助于加强未来资本市场在国际化道路上的进程。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大升,人民币国际化更是成了重要的议程。国际市场上人民币债券,人民币计价股票和基金,跨境ETF种种产品将成为市场的主流,如何充分利用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协助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也是新任监管者必须要考虑的策略,香港是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目前享有一定的优势,证券市场也将面临新的机遇,也是未来持续发展重要的一步。 伴随着人民币走出去和国际化,跨境监管的联系和合作也将需要进一步加强。

“郭树清过往在金融市场拥有丰富理论和经验,将会成为金融市场最宝贵的资产,对于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无疑是大有益处的。希望丰富的经验能为郭树清带来智慧和魄力,去面对并解决中国证券市场的种种问题,推动市场健康发展。”上述人士表示。

关于证券市场:

商品期货市场、债券市场大有作为

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步伐,包括境外企业在华发债、上市,完全可以加快,因为过去我们担心的资金不足问题已不存在,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资金剩余。 

郭树清指出,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及其体系机遇与挑战并存,应继续加快发展,深化改革,特别是在商品期货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领域应大有作为。

而这些领域目前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期货市场。郭树清说,中国是最大的商品使用国、大宗商品的进口国,但我们的期货市场发展非常滞缓,在全球的占比仅有10%左右。过去市场或许会以人民币不可兑换作为发展滞缓的一个理由,但他认为实际上关系不大,因为大宗商品交易完全可用美元以外的货币。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郭树清 官员 学者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