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绣江河畔的三座千年古城


来源:和讯

《章丘县志》中的旧章丘城池。古城,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池,而且是一幅记录辉煌历史变迁的画卷。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引《水经注》云:“百脉水西北流,经汉阳丘故城中,城南有女郎山,其水西北出城。

旧军孟氏故居。

旧军孟氏故居。

旧军孟氏故居。

《章丘县志》中的旧章丘城池。

旧军孟氏故居。

阳丘故城分布图。

旧军孟氏故居。

猇城(旧军城)城墙遗址。

古城,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池,而且是一幅记录辉煌历史变迁的画卷。城因名显,地因势彰。阳丘城、旧章丘城、猇城(旧军城)这三座千年古城,依次排列点缀在绣江河两岸,成为济左走廊泰沂山脉与黄河(古济水)之间的狭长地带上三处战略要地,素有“盖青济之喉襟,登泰莱之要冲”之称。

文/片 翟伯成

章丘建县的肇始之地

—阳丘古城

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封齐悼惠王刘肥的七个儿子为诸侯王,其中刘安被封为杨丘侯(即阳丘侯)。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第二代杨(阳)丘侯刘偃因坐(犯法)出界,削职为司寇,国除,阳丘国改阳丘县,这就是章丘境内建县之始,距今2166年,章丘可谓两千年的古县巨邑。阳丘国(县)的都城就在今绣惠镇回村南部。

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引《水经注》云:“百脉水西北流,经汉阳丘故城中,城南有女郎山,其水西北出城。按:百脉水出土鼓城西,今之明水镇东也。北流为绣江,经章丘之东关外,又经女郎山之东北,西折而经康家庄之南,直西入回军镇中。南望女郎山不过五六里许,与郦《注》所言甚合。则今女郎山北之回军镇其为汉之阳丘无疑也。”

关于阳丘城,清康熙年间著名诗人唐梦赉曾写有一首《阳丘城北水村》,描述了阳丘城北水村的景致。汉文景之治时期的阳丘国(县)十分有名,以至于后来的章丘先贤,无论在何地为官,常常以阳丘人称之;如同近现代海外的华人常以唐人自居一样。

阳丘城旧时有城墙,砖石结构、高一丈六尺、厚八尺,上设城垛口。城墙外挖有宽一丈、深八尺的护城河。从东南河岸放水,绕城墙一周,在西北角再入绣江河。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建筑青砖碧瓦,宅第宏伟壮观。各交汇处建有庙宇,东有“文昌阁”,西有“对泉寺”,南有“五圣堂”,北有“绣江楼”,中有“钟楼”、“关帝庙”、“龙王庙”、“土地庙”、“贞节牌坊”等。按主要街道设桥头北门一个、南门四个、西门一个,各门上嵌有石匾额、寓意深刻。城墙两端与河岸衔接处设“炮楼”。各门两侧及城墙转弯处下设“炮洞”,配有“牛腿炮”、“筒子炮”及“过山鸟枪”、“子午炮”等,形成一座坚固的堡垒,城墙平面形状呈荷花型,设计巧妙、城防相互衔接照应、易守难攻。城中设“钟楼”,既报时又可供防匪、防洪报警之用。

县治定名之地

—旧章丘城

章丘城是一座古城,笔者认为在建县之前就已存在。只是当时有北面之阳丘城,这座土城并不出名(土城中央有“高而顶平”的山丘,章丘之名就已存在)。到了公元556年(北齐天保七年),高唐县治由回军镇迁至女郎山南面,即章丘土城的位置,这座古城兴盛繁华起来,明清多次扩建修葺,成为当时十分有名的城池。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高唐县改称章丘县,县治城建迅速发展。明成化元年至清道光十四年(1465~1834年),经7次扩修后,城池规模扩大,城池格局固定下来。主要由“四关四隅”组成。城中髙阜而顶平的部分,即隅首为全城最高点。隅首直通四城门,且距离相等。东关外是绣江河,城内主要建筑有:东北隅有县衙(左、右堂、鼓楼)、马神庙、金姑庙、关帝庙、广济堂;西北隅有三皇庙、大云寺、绣江书院;东南隅有义学、养济院、城隍庙、真武庙、钟楼、预备仓;西南隅有圣庙、儒学、文昌宫、棂星门、广严寺、造士楼、奎星楼。东关外有东岳行宫,绣江东岸有绣江寺、绣江亭、先农坛;西关外有关帝庙、张公泉;北关外有邑厉坛、关帝庙、真武庙等。

旧时的章丘城设有内外各四门,共八个城门,且都有一个颇为文雅、意味深长的名字。东门外曰“承青”,内曰“绣江”,西门外曰“道济”,内曰“锦川”;南门外曰“长春”,内曰“明秀”;北门外曰“永定”,内曰“清平”。每个门的名字都有其文化内涵,如东外门“承青”,西外门“道济”展现的是章丘的大地理环境,意为章丘古城东可承接来自青州东方的蔚然紫气,西则有通衢大道直达济南府;南外门“长泰”和北外门“永定”是期盼国泰民安、社会安定吉祥之意,内门的含义则与古代城乡行政区划有关。

1928年春,土匪张鸣九祸章丘,章丘城遭浩劫。1937年日本入侵,许多古建毁于战火。

著名商贾之地

—猇城(利城、旧军城)

据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记载:“《汉书》曰:济南郡领县十四,第十二曰猇县。注云:"莽曰利城"。”《中国古今大辞典》载:“猇县,汉侯国,后汉省,故城在今山东章丘县北。”根据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附图标注,可知猇城在今旧军。旧军又称旧清平军,源自宋景德三年(1006年)。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清平军迁驻猇城(由临济迁至今旧军),后又迁出,以后人们称为旧清平军,简称旧军。

旧军一带自古就是商贾之地,这与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清平军是一个州府的设置,军队几万人驻扎,需要大量的粮棉供应。为此,朝廷下令开凿能四船并行之运粮河(俗称赵家运粮河),由镇南迳流向西北。绣江河经旧军城南折而向北注入小清河。小清河(原济水古道)经赵官桥至水寨,再在旧军北面从西而东北流过。这几条河的漕运给旧军带来便利的交通,南粮北棉,东有羊角沟运盐,西有浩淼的白云湖鱼虾之利。在宋元就是著名的商贾之地。明朝时,种棉花已成为章邑北部重要的产业,这在《李开先全集·闲居集》卷十一中有详细的记载。到了康乾年间,旧军一带更是镇容繁华,俨然一派《清明上河图》的繁荣景象。

旧清平军城池有多大,不得而知。史料记载其多次毁坏,又多次修葺。到了清中期为防匪患、防洪水,尤其为防捻军,在原来城池废墟的基础上,修建了圩子墙。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李元湘、孟传璲、孟传珽率乡绅重修了城墙(圩子墙)。圩子墙高约5米、宽约4米,为灰、土结构。城池有四门,上建有城楼,城楼为双重门,内外门朝向迥异,并设有瓮城。城墙上有炮台,内外门两侧及转弯处有“炮洞”,洞内配有“牛腿炮”,城防相互衔接照应、形成一座坚固的堡垒。城内古建筑有镇武庙、白云观、文昌阁、永兴寺、清静观、观音阁、五圣堂、孟氏“亚圣支祠”,诸姓家庙、土地庙等。后毁于战乱兵燹,或毁于“文革”时期。

明朝中叶,旧军孟氏始兼营商业,初以贩卖辛寨土布(大捻子布),后兼营丝绸及“西洋布”,开始发迹。清乾隆年间,先后在京畿、沪、济、青、汉口等地创建“祥”字号,逐渐发展为名扬海右、货通中外的伟商巨贾。据史料记载,清康乾年间,古城旧军店铺鳞次栉比,商贾云集,一片市井繁华景象。旧军孟氏以末(商业)致富,以本(农)守之,广置良田,营造家园。如瑞蚨祥隶属的矜恕堂,其豪宅在旧军城西门里路北,六进院落,院院相通。计有房屋百余间,马院一处即占地五亩,南院的楼群玲珑精致。占地二十亩的花园、花厅、月河、凉亭、水榭、栏台、窗轩、错落而有致。园内有太湖石山,石龙喷水,别有一番景致。其它堂号争先效仿,成为旧军建筑的独特式样。旧军善恕堂在赵家台子建有两层转楼,样式更别致新颖,里边院落前后共有14个,由一门而进,转一大圈后再从这一门而来,似迷宫一般。由于建筑风格奇特,成为当时旧军城的一大奇观。

旧军城建筑多毁于战火和后来的运动。解放后,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一些分房的老佃户、伙计南迁,老宅大都被遗弃毁坏。现尚存大夹道路西孟氏崇和堂故居、旧西村委进修堂(一说砥德堂)故居等几处。

(作者系章丘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市文联副主席)

相关专题: 千年古县 底蕴章丘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延亭]

标签:古城 造士 三皇庙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