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会更热吗?
2014年06月06日 10:31
来源:淄博晚报
未等“世界杯之夏”的序幕拉开,一个“超级厄尔尼诺年”可能已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以一个“高温红色预警”的亮相而提前登场了。 2014年5月29日或许将成为气象历史上经常被提起的一天。这一天,北京市南郊观
未等“世界杯之夏”的序幕拉开,一个“超级厄尔尼诺年”可能已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以一个“高温红色预警”的亮相而提前登场了。
2014年5月29日或许将成为气象历史上经常被提起的一天。这一天,北京市南郊观象台的温度达到了41.1℃,超过当地历史同期极值,也是北京自1951年以来最早出现的超过40℃的气温。还是这一天,天津、河北等地也热得“大红大紫”,气温均打破历史同期纪录。包括北京在内的多地都发布了史上首个高温红色预警。
这场自5月26日开始、为期6天的华北地区高温天气,很有可能只是全球范围内一个更为剧烈的气象事件的序曲。众多气象学家预测,2014年将是一个“超级厄尔尼诺年”。而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尽管厄尔尼诺的总体数量不会增加,但在温室效应的作用下,“超级厄尔尼诺”现象将有可能更加频繁发生。这也印证了美国白宫的最新报告:气候变化已经发生,并开始影响人类。
捉摸不定的“圣婴”
当很多人都自然地将此次华北高温与厄尔尼诺联系起来的时候,北京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张明英澄清说,这一说法“论据不是很充分”。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此次高温信号是从西欧一带发展过来的,与厄尔尼诺没有直接关系。此外,如果厄尔尼诺发生,对中国的影响将从今年年底开始,持续到次年,一般会造成“暖冬”和南涝北旱。
今年2月,很多研究气候与海洋的科学家们都注意到,赤道东太平洋的水温正在升高,已经比往年正常水温高出了0.77℃。澳大利亚最大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首席科学家蔡文炬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一般而言,赤道东太平洋的温度越高,厄尔尼诺的强度越大。一个月前,这场厄尔尼诺的发生几率是70%,现在大概已经到了80%。”
厄尔尼诺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当东太平洋赤道海域的水温比常年偏高0.5℃以上时,即形成“厄尔尼诺现象”,如其持续半年以上,则叫做“厄尔尼诺事件”,该事件一旦形成,会影响整个大气环流,造成全球多地的极端或灾害性天气。
近几十年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在1997~1998年,导致了美国南部大雨、秘鲁山体滑坡、非洲龙卷风、印尼森林大火、澳大利亚干旱、东太平洋的鳀鱼渔业骤减,损失估计350到450亿美元,全球23000人死亡。很多科学家都担心,今年的这场厄尔尼诺事件将在量级上与1997年的那场比肩。
与气候学家忧心忡忡的态度相比,那些负责天气预报的官方机构却相对谨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候预报中心于5月10日发布消息称,未来3个月内出现厄尔尼诺的几率是58%。世界气象组织则表示,大部分天气预报模式都表明,厄尔尼诺现象或许会在今年年中前后形成,但是现在评估它的强度还为时过早。
为何官方机构要比科学家们更加保守?对此,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撰文指出,官方机构乐于承认一场厄尔尼诺的蓄势待发,但却有意回避对它强度的预测。这是因为,强度预测的准确度更难,在过去就有过失败的教训——1997年的那场厄尔尼诺就超出了所有预报专家的警告。2000年,联合国一项调查显示,对于预报专家来说,预报错误比没有做出预报更令他们感到尴尬。此外,预报专家们总是担心,预报会引起人心恐慌,引发粮食价格上涨。
对此,蔡文炬表示,态度谨慎也是好的,因为气候总是变化万千,预测难度本身就很大。他认为,今年的这场厄尔尼诺强度可能并不会像1997~1998年那样大。这是因为厄尔尼诺的发生基础不同:1997年前后,正是两个气候振荡周期暖相位的叠加时期,而最近这几年,地球正处于振荡周期的冷相位上。
不过,有所准备总比措手不及要好。1997~1998年的“超级厄尔尼诺”现象造成了广泛的破坏,而美国加州的决策者们根据预报提前几个月就投入了额外的750万美元为防洪做准备。最终,虽然该州仍遭受了11亿美元的损失,但比1982~1983年超级厄尔尼诺期间的损失减少了一半。
气候变化不是将来时
蔡文炬长期研究海洋与气候的关系。今年年初,他和来自中国与美国的科学家一起,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频繁增加》的亮点文章。文章指出,尽管厄尔尼诺事件的总体数量不会增加,但在全球变暖效应下,未来100年内,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水将热得更快,温度更高,“超级厄尔尼诺”的发生频率将会翻倍,将从20年一次发展到10年一次。
全球气候变暖会不会改变、以及如何改变厄尔尼诺的发生,这个问题已经困惑了科学界20多年。蔡文炬团队用20个模型计算证明,厄尔尼诺与全球变暖确实存在着统计学意义上的联系,可算是对这一问题的确定性回答。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全球变暖正影响着全球的气候系统。两年前,蔡文炬还和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吴立新合作发现了海洋的“热斑”效应:即近100年来,海洋升温最显著的区域集中在全球大洋副热带西边界流区,其增暖趋势大约是全球平均的两倍至3倍,形成“热斑”。“热斑”效应很可能引起冬季风暴、夏季梅雨以及局地大气环流等显著变化,导致强气旋、强降雨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
5月初,美国白宫发布了由一个科学委员会草拟的《全国气候评估》报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美国的全面影响。报告正式宣布:“气候变化,曾被认为是遥远未来的问题,却已稳步向当前迈进。”
相比上个月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刚刚发布的第五次报告,美国这份报告的口气要紧迫得多。科学家们在报告里指出,过去一个世纪里,美国大部分地区平均增温了将近2华氏度,假如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浓度持续激增,到本世纪末,升温的幅度有可能超过10华氏度。如今的美国,干旱地区更加缺水,湿润地区暴雨更多;热浪变得更为频繁与严重;山火活动越来越频繁,而森林则在喜温害虫的攻击下日渐凋零。
中国科学家更多关注的是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根据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正斌的研究,气候变化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是好处居多:由于气候变暖,中国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已由长城沿线向北扩展了1至2个纬度(100至200千米);华北地区冬小麦正由冬性向半冬性过渡,东北地区粮食产量显著提高,水稻面积和总产量增加迅速;喜温作物玉米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作物。除了利好消息,气候变化也有不利影响:各种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各种病虫害危害加重,会导致农业减产。
气候变化不仅具有生态上的意义,它也将成为影响人类行为的一个因子。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一个更热的世界,将会更加危险。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克雷格·安德森发现,气温每升高一度,每10万人中的暴力犯罪案件就会增加4.19起。
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在不同的季节,让志愿者遇到绿灯时在路口停车,以观察后面排队车辆的反应。结果发现,在天气凉爽时,排队者只是间断地短摁一下喇叭;但在炎热的夏季,那些被堵在后面的驾驶员就开始不停地摁喇叭,朝车窗外喊叫,甚至将手伸出车窗外做出不礼貌的手势。
高温增加了人们“路怒症”的发作,也提高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因此,当下一轮高温来临时,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与气候变化有关,你都该注意不要让自己的情绪被气温掌控。(钱炜)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