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低碳生活新时尚: 骑自行车旅行


来源:国际金融报

原标题:“两个轮子”的旅行 “两个轮子”的旅行 “两个轮子”的旅行 20年前,中国有着这样一个名字——“自行车王国”,这是当时西方对这个拥有古老文化的国度最深刻的印象。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

原标题:“两个轮子”的旅行

“两个轮子”的旅行

“两个轮子”的旅行

20年前,中国有着这样一个名字——“自行车王国”,这是当时西方对这个拥有古老文化的国度最深刻的印象。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准的日益提高,自行车逐渐被一辆又一辆的汽车替代,曾经使用最广泛的代步工具呈几何状锐减,加之公共交通的普及,一线城市曾一度鲜有自行车的踪迹。而如今,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骑车出行又因人们健康生活的理念而逐渐风靡了起来。如今的城市虽然难见自行车修理铺的身影,自行车租赁点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而这种也催生了一种新的时尚,那就是“骑自行车旅行”。

低碳生活

如今,低碳生活已成为时尚青年们交流最为频繁的话题之一,朋友圈等各大网络社交平台上不乏晒跑步路线、运动卡路里及约伴运动的小伙伴。而骑自行车又逐渐由一项运动方式演变成了一种旅行方式——“穷游”,以自由和体力去换取无数的惊喜与美丽。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个关于旅行的梦想,去世界上不同的地方,认识那儿的人,尝试不同的生活,品味世间百态,览尽天下风光。

“人们都说,去爬山,因为山就在那里;去旅行,因为路就在那里。我却觉得不是因为山在那里,也不是因为路在那里,而是在这过程中我们找到了自己。”酷爱骑车旅行的陈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笑着说。

说起骑车旅行,她的“第一次”献给了青海湖。当时读大学的她刚从美国读交换生回来,在旧金山的一年时间里,她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骑自行车。在美国,很多学生、年轻人甚至中老年人在休息时间都很喜欢运动,骑车就是他们的一项周末活动之一。她和她的朋友也因此很快融入这样的环境中,爱上了骑自行车这项最普通、简单的运动。

“当你骑着自行车,带上耳机或是背上吉他、画板,迎着阳光一路向前,伴着周围三三两两的同伴们的嬉闹声,那种美好的感觉是不言而喻的。”刚从美国回来不久,陈烟就开始耐不住寂寞,想找人骑车旅行。一开始,周围很少有人愿意响应她的号召,令她十分苦恼。直到有一天,当她在上网查资料时,突然进了一个名叫BIKETO的自行车论坛,才发现原来中国也有那么多热爱骑行的人。论坛上发布着各种路线攻略、车友经验分享、相约结伴同行的帖子。

而陈烟的第一站便选择了青海湖。青海湖位于青海高原的东北部,湖面海拔3260米,周长360公里,湖面积4456平方公里。它既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从地图上看,青海湖宛如一颗蓝色的宝石,镶嵌在祖国的西北部。因此,它成了最受欢迎的国人骑行目的地之一。陈烟告诉记者,在选择自己的第一次骑行旅行地时,她非常认真和慎重,最终选择青海湖有3个原因:“一是它的美丽令我着迷;二是它的高原环境吸引我去挑战;三是具有国际水准的环湖自行车赛道更令我向往”。

骑车“出走”

回忆起当时的经历,陈烟仍是有些激动。她与车友约定在西宁站集合,然后换乘长途客车前往西海镇。整个环青海湖骑行一共为期4天,第一天便是从西海镇出发,行程为西海镇——湖东种羊场——151基地(二郎剑景区)——江西沟,路线长约96公里。

整洁清静的西海镇位于西宁市西北约100公里处,是一个汉、藏、蒙、回等多民族聚居地区。西海镇原名为原子城,对外曾称“国营221厂”,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新中国第一个颗原子弹和氢弹就是在这里研制成功的。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国营221工厂”并改名为西海。如今,西海镇已经成为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里的每一幢老式建筑和设施仍然向游人讲述着那段光辉的历史和神奇的故事。

“早上7点40分我们出发,沿着环湖东路骑行,此时天空一片湛蓝,地平线处卷起的白云显露出高原地区特有的天空景色。回头望去,骑行爱好者们陆续从西海镇出发,飒爽的骑行英姿成为天地间另一道风景。这支骑行大军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年龄最小的有11岁,是一位跟着父亲来的小女孩,年龄最大的有85岁。”陈烟向记者介绍,这是一个自行车的世界,骑行者的天堂。自从2002年青海开始举办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以来,青海湖逐渐为全国乃至国外的自行车爱好者所吸引,如今自行车运动已经成为这里一项重要的旅游产业。

“沿途风景不仅漂亮,而且也富于变化。”陈烟边向记者说着,边拿出她的相册,指着照片上绿油油的草场,白茫茫的沙滩,还有一望无际的油菜花,陷入了甜甜的回忆中。

“骑行约20公里,在骑行的前方,天与地平线之间开始出现一条比天还蓝的线,它逐渐变粗变宽,那就是青海湖。那时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也许这就是骑行的魅力吧。在你精疲力尽的时候,总有突然的惊喜。看到青海湖之后,我们骑得更加精神抖擞,但它好像总是在吊我们的胃口,不论骑得多快,它总是时隐时现,若即若离。直到真正的湖面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它的蓝、它的清、它的静、它的美彻底震撼了我的心灵。”

在陈烟的回忆中,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来自郑州老年骑行协会的85岁骑行者,因为年龄原因不再适合骑车,他便骑着摩托车跟随车队一路而来。“他强健的体魄和幸福的笑脸,让我深深认识到,健康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是金钱、名利等无法替代的,健康的身体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碧蓝的天空,安静的轮船甲板上停放着一辆辆旅行单车,说尽了骑车旅行的静谧美好。环青海湖、环海南岛、川藏等线路已被车友开发得日益完善,但中国的“骑行侠”们并不满足于此,于是,他们的印迹不再停留在国内,更多走向了国际。许多车友都已经开启了尼泊尔、越南、印度等东南亚骑行之旅。而王雪(化名)就是一个。

“小喵骑士”是王雪在论坛的昵称,作为一个多年混迹自行车论坛的“女汉子”,她的骑行经历非常丰富,青海湖、西藏、厦门环岛都留有她的车轮印迹。自2013年起,她与车友们一起骑行东南亚四国。她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更是用大一的新鲜、大二的迷茫、大三的喜悦和大四的焦虑来形容越南、柬埔寨、泰国及马来西亚这4个迷人的国度。

单车文化历来代表着自由和流浪,这两个字眼充满了太多浪漫和幻想,总会将人的思绪拉到很远的地方。“接触了这么多车友之后,我发现真正热爱自行车的人永远不会放下出走的欲望,总是在结束了一段渴望已久的旅行后,又对另外一片陌生的土地着了迷的疯狂,日子就在计划旅行和旅行进行中度过了。”王雪感叹。

城市名片

除了部分人的旅游爱好,自行车更是被当作各大城市推行低碳出行的名片。为了避开拥堵的交通和拥挤的地铁、公交车,踩单车上班的人也越来越多。

“我每周至少两天骑自行车上班,主要是为了环保,一般不外出谈生意的话,我都会骑车去公司。”如今正经营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朱文川(化名)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对于像他这种公司离家较近的人非常适合骑车上班。“一般,我骑车从公司到家只要一刻钟,而开车的话算上堵车时间反而需要25分钟,如果遇上上下班高峰,时间更难预测。”在朱文川看来,每个人头脑中都有一幅城市地图。“开车人的城市地图就是一块一块的斑驳的停车场,而单车一族的城市地图可能是隐藏在小巷内的一个驰名面摊,也可能是一道难见的晚霞。既环保又高效,你觉得,哪一个更帅?”

虽然骑车上班的人数日渐增多,但仍不是主流趋势,除了交通、环境外,政策支持力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道路都没有独立的单车道,或者有些虽然有单车道,也常被汽车抢占,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增加了骑行的危险性。”朱文川如是说。

而在欧美许多国家,鼓励自行车骑行的方式多种多样。在法国,一些城市的地铁站旁会专门建立一些更衣室和冲凉房,方便骑车上下班的人换装出行;在英国,著名折叠车生产商Brompton每年都会组织“绅士单车比赛”,要求参加者以西装革履的形象出席比赛,以特殊的方式鼓励踩单车上下班;在美国,参议院通过法案,用税收优惠鼓励雇主给骑车上班的雇员每月40美元到100美元的补贴;在荷兰、瑞典、丹麦等国,自行车道比汽车道宽阔的现象不足为奇,人均拥有单车量也都在一辆以上。

此外,在巴黎、纽约等城市的街头,随处可见自行车租赁点。巴黎推出了Vélib自行车自主租用系统,所有的巴黎人,甚至是外来游客只需走到自行车车站,支付1欧元,就可随便挑选一辆自行车使用一整天。在使用完毕之后,将车停放到市内任何自行车站的空车位即可。纽约也在2013年启动了美国最大公共自行车系统。在曼哈顿和布鲁克林区设置333个自行车站,投放6000辆宝蓝色自行车,供市民出行租用,同时也为各国游客提供骑车漫游纽约的服务。据了解,纽约公共自行车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自行车租赁系统。从网络预订到自行车站租车,管理全面实现数字化、自动化。租车人只需用信用卡或银行借记卡支付押金后就可以拿到一枚智能钥匙,取出自行车就行了。自行车用完后可以归还到300个站点中任意一个。

更有意思的是,据说在伦敦租一辆公共自行车的价格是一天两镑,单次用半小时内免费,也就是说每半个小时找个地方换辆车就可以一直免费。相比之下,中国作为传统的“自行车王国”,如今在自行车文化上却已成为“失落的一族”。

文化缺失

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一度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上世纪80年代,自行车迅速成为当时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飞鸽”、“永久”成为当时人们心中的名牌。

然而这一切却被汽车所代替。虽然目前中国自行车的绝对数量和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在人均拥有自行车数量和骑车出行的比例上,荷兰却远远超过中国。在荷兰,自行车还在政策和基础设施上拥有各种绝对的“特权”,如今的荷兰倒是堪称真正的“自行车王国”。有数据显示,荷兰是世界上自行车人均拥有量最多的国家,人均拥有约1.1辆自行车,呈现出“车比人多”的局面。

此外,荷兰在骑自行车出行的人口比例上也遥遥领先。据《纽约时报》2013年的报道,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出行比例达到了32%。而2012年,中国北京交通委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自行车出行比例目前为不到20%,且每年以2%至4%的比例在下降。

据悉,早在1890年,荷兰就开始建设世界上第一条自行车专用道,之后不断拓展完善。到目前为止,荷兰已经形成了总长3.5万多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路,占荷兰道路总长度的30.6%,人均自行车道路长度居世界第一位。这些道路标志明显,路面宽敞,单向车道路面至少宽1.75米,双向车道的宽度规定为至少2.75米,足够两人骑车并行或超车。专用道为红色并标有白色的自行车路标,配有交通信号灯并定期维护。当空间有限,骑车者与机动车共享道路时享有“骑车者在前,汽车在后”的“特权”,甚至可以说“自行车总是对的”。

相比之下,在中国大中城市的某些路段,自行车则处于被“排挤”的状态。在北京、武汉、郑州、合肥等城市,许多新建道路没有自行车道、原有自行车道被改为机动车道的情况多有存在。城市交通资源分配明显不公平,自行车的路权严重受损。

事实上,自行车文化在中国之所以会迅速落寞,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在中国人眼中,自行车始终是一种代步工具,文化习惯以及社会环境造就了人们很少对自行车运动产生兴趣。而在西方国家,小学开设自行车课程,学生们接受训练,家长也鼓励孩子们自己骑车上学,因此,他们的自行车运动发展良性循环。

自行车文化的传承一来需要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二来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自行车的理解,当它不再只是代步工具,在人们心中多了一种自由、健康和浪漫的象征时,一个国家的自行车文化便自然而然会繁荣起来,代步、旅行、健康,自行车的作用没有任何局限性,骑着自行车,做你想做的梦,去你想去的地方才最要紧。

“骑行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证明什么,也不是去实现什么,更不是挑战什么。冰川万年不化,江河奔流不息,巍峨雪山,他自屹立,千古如是。大风从东来,暴雨自西至,你什么也征服不了。在路上,你就是风景,那是你做梦的最好时光。”陆烟如是说。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德风]

标签:自行车 低碳 时尚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