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踩寸子


来源:北京侨网

“踩寸子”是一项流传了1000多年的民间舞蹈项目。寸子的底部套上尖尖的绣花小鞋,表演者长长的裤腿盖住寸子的木柱,精致玲珑的花鞋随着表演者的扭动若隐若现,十分风趣俏皮。花姐和鼓手的舞蹈表演是踩寸子的精彩部分,花姐含情脉脉,稳重大方,鼓手围绕花姐奔腾跳跃,使全场气氛欢快热烈。

原标题:踩寸子

踩寸子“前走走,后倒倒”步法,是从隋代的拉旱船演变而来。隋朝时,姿容秀丽的宫女牵拉着一条扎缚精致的旱船,边走边唱。隋炀帝端坐船中,命人在地面上撒满栗子,使宫女行走困难,表现出前走后倒的窘态,以此取乐。民间有人模仿宫女们的步子表演舞蹈。后来,为了使表演更为逼真,就在脚底下踩上木杠,后来木杠又改成了“寸子”。“踩寸子”舞蹈后来又加入了妇女“三寸金莲”的内容,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形式。临淄区齐都镇张家庄的踩寸子舞蹈艺术尤为突出,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性的民间舞蹈形式。

1769年,山东淄博临淄齐都镇的永顺村和张家庄村民根据民间流传的表演形式进行”踩寸子”表演,但是形式比较简单,步子前走走后倒倒,边舞蹈边演唱,乐曲以临淄地区的民间小调为主,内容以民间小故事为主,用弦乐伴奏。舞蹈者多由男子扮作美丽的青年妇女,俗称“花姐”,演唱的词曲被称为“姐儿调”。

后来,踩寸子艺人将打霸王鞭加进来,单独成为一个表演片段,并且开始用锣鼓伴奏,木制的寸子的高度提高,增加了表演难度,“姐儿调“也形成统一的腔调,后来又在对唱的基础上加上了旱船、跑驴和县官出巡,表演内容更丰富,表演形式更多样化。后来,音乐伴奏中增加了二胡、板胡等弦乐器,加入故事表演,使整场表演在喜庆、热烈、笑闹中增加了舒缓的一章,更加张驰有度。街筒子表演和圆场表演的程式从此固定下来。

踩寸子的内容包括唱小调、跑旱船、打花鼓、打霸王鞭、智捉妖魔等内容。在部分节目中,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在表演风格上,踩寸子介于“高跷”和扭秧歌之间,花姐的动作既有高跷抖动的“艮”劲,又有地秧歌的“扭摆”劲。在抖、扭的动律中表演出“艮”劲和“摆”的韵味,使花姐充满了青春活力。花姐和鼓手的舞蹈表演是踩寸子的精彩部分,花姐含情脉脉,稳重大方,鼓手围绕花姐奔腾跳跃,使全场气氛欢快热烈。

踩寸子的表演需要一定的空地及进出道路。表演顺序是起场、圆场和收场。起场也叫踩街,表演队伍在总指挥的引导下沿街走,圆场是在较大场地正式表演。当队伍走到一个比较大的场地时,按原来的顺序走两到三圈,也叫“打场子”,然后按项目进行表演。所有节目表演完毕,队伍按入场时的顺序重新集合,绕场两周,按原路边表演边退出。

资料图

“踩寸子”的角色有傻公子、花姐、鼓手、老妈妈、打鞭手。花姐和老妈妈过去全是男扮女装,逐渐演变为由女性扮演花姐,老妈妈仍由男性扮演。踩寸子的服装是根据角色的不同而设计的,道具有寸子、锣鼓、旱船、驴、霸王鞭、箍匝担子等。伴奏和演唱的曲调是临淄民歌小调,唱词多为历史典故和民间歌谣。

踩寸子是一项传统的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其独到之处,在于花姐的寸子舞出了一种特殊风味,加上旁边配合默契的花鼓表演,特别引人注目。整个表演以风趣、逗乐、积极向上为主调,唱词取材于世代流传的民间故事和民间知识,将中国传统的勤劳、善良、孝悌用极为通俗的语言和音调加以演唱,使观众自始至终倍感轻松。踩寸子的鼓点源于淄博地区世代传承的鼓谱,地域特点极强,粗犷、大气。这一集体表演活动健康、诙谐、风趣、寓教于乐,感染力和吸引力十分强烈,作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舞蹈,被收录在国家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中国民族民间舞集成总编辑部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后又被收录到《齐鲁民间艺术通览》一书。

2006年12月,“踩寸子”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薇]

标签:齐都镇 踩寸子 高跷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