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汪国真 被低估的诗人和他的时代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汪国真故去,在网络上引发许多人的真诚悼念。汪国真曾让一代年轻人感动,他曾经叩响过他们的心弦,让他们从他那里获得一种对自我和生活的感悟与发现。汪国真让那个时代的青年在青春的感伤中流连,发现那些具体的悲欢,感受生命的丰富和日常生活的微妙。

原标题:汪国真,被低估的诗人和他的时代

汪国真故去,在网络上引发许多人的真诚悼念。59岁对于当代人,应该可以说是英年早逝。这位诗人似乎早就已淡出公众的视野,他的诗也不再具有当年的影响力。但他的故去让人们有机会重新发现他的意义和价值,也重新认识他所处时代的意义和价值。

汪国真曾让一代年轻人感动,他曾经叩响过他们的心弦,让他们从他那里获得一种对自我和生活的感悟与发现。他的时代和他都已经远去,但它们都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幕。我感慨的是诗人晚年的命运,他常受到诗歌界的嘲笑讥讽。一些人觉得他的诗太清浅,缺乏那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于是,他好像是时代的匆匆过客,迅速地被时代所遗忘。

汪国真其实和那些后来在文学史上留下里程碑式记忆的“朦胧诗”或“新诗潮”诗人们是同代人,但汪国真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并不被人熟知。直到90年代初,中国开放发生复杂变化的关键时期,汪国真突然和电视剧《渴望》一起流行起来,成为当时文化最重要的表征。他的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出版于1990年5月,当时就成为最红的畅销书,他的诗被很多人抄录引用。那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也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最爱。尽管诗歌后来越来越与公众脱节,但汪国真在那时代表着诗歌与公众最重要的一次“相遇”,而这次“相遇”也正好在大众文化和“纯文学”分化的临界点上。

汪国真让那个时代的青年在青春的感伤中流连,发现那些具体的悲欢,感受生命的丰富和日常生活的微妙。他让年轻人回到个体的感受之中去体味生命。他的诗没有80年代朦胧诗的现代主义维度,但他把大叙述层面上的关切,化为细小真切的浅吟低唱、成为让普通青年理解的小感悟,从而让人们的人生变丰富。这让80年代凌空蹈虚的宏大“主体”,化为真实具体的“个体”,赋予了当时的年轻人发现自己具体生活的能力。因此,他的诗变成了警句格言,流传在青年中就是极容易理解的事情了。

汪国真的诗让中国当时的青年获得了一些小感悟、小启迪,这些其实都对他们的人生有益,对他们应对急剧变化的世界有益,也让他们能够平稳地适应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型。

当然汪国真的时代很快就过去了。到了90年代后期,年轻人有了更多的大众文化,不再把他的诗作为自己的“生活必需品”,汪国真又受到纯文学界的轻视。他似乎进入了两面都找不到位置的境地。

但今天来看,其实汪国真被低估了,他的诗虽然清浅,但也有些意味;在文学上未必能成家立派,但在当时文化中的意义却不容低估。他有属于自己的特定时代,也有自己对诗歌的贡献。这些都会留下来。斯人已去,过化存神,他的作品和他的时代仍然会激起我们的感慨和追忆。▲(作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丽娟]

标签:汪国真 诗人 相遇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