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国美食漫谈:茶文化的发展之“礼茶”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本报记者 林汉龙 “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田闾之间,嗜好尤切。” 我国的饮料茶,约起源于战国时期,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在唐宋时期得到了普及和推广。中唐以后,茶已从“昔日王谢

本报记者 林汉龙

“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田闾之间,嗜好尤切。” 我国的饮料茶,约起源于战国时期,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在唐宋时期得到了普及和推广。中唐以后,茶已从“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从王公贵族的专享品成为百姓大众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宋代以后,茶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加快了种茶制茶业的大发展。

由于茶在人类健康方面所特有的保健作用和在陶冶性情、培养宁静心境方面的修身养性作用以及在调整社会秩序方面的和谐作用,因而自古以来就是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凡夫俗子和国家对外行使礼节的最好礼品。它超越了国家、民族、语言、宗教信仰……成为全世界的宠爱之物。

礼茶的形成

礼茶的形成,它经历了从贡茶的御用到礼茶的馈赠过程。同时,伴生出了外交礼茶。

贡茶:最早起源于西周之初,周武王巴蜀纳贡茶。《华阳国志·巴志》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迄今已有3100年历史。西汉时期,贡茶的事迹间接反映出来,并逐步明朗化。东汉以来,不独有贡茶,而出产御苑茶。晋代,宫廷饮茶有具体的记录和印证。陆羽《茶经·七之事》曰:“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到了南北朝,贡茶同御茶已作为王朝君臣普遍享用的饮料珍品。

茶叶得到朝廷的青睐而逐渐增加,乃至设立宫焙而终于成为一项岁有定额的经济制度,则正式确立于唐代。唐以来,历代王朝都将茶叶列为大宗贡品,明确制度,定点、定量索取茶叶,史称贡茶。从文化政治层面看,贡茶制度的产生是封建王朝政府为实现有效政治统治的一种手段。作为政治之礼,其尊敬、虔诚的礼思想,在献茶称臣的君臣关系中自然得以体现。这种政治之礼,后来又逐步衍化成为一种谦让、平和的相互之礼。

贡茶在历史上的产地很多,但中心产地主要有三个地方:唐代顾渚山的贡茶院,宋代龙凤贡茶发祥地建州北苑宫焙,元代武夷山四曲通仙井傍的御茶园。

从贡茶的品质来看,凡被封建王朝指定为贡茶者,必须是当时闻名海内的一流名贵好茶。从贡茶的产地看,它们多出自名山、名水之地,生态环境好。从贡茶的加工与包装看,都十分精细和考究。

赐茶:皇帝以茶赐臣,体现天子“恩泽”。它尊卑有序,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和礼制等级。欧阳修在《龙茶录后序》中云:“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剪金为龙凤花草贴其上。两府八家分割以归,不敢碾试,但家藏以宝。时有佳客,出而传玩尔。”直到宋嘉祐七年(1062),“始人赐一饼”。故在其《归田录》中说:“余自以谏官,供奉仗内,至登二府,二十余年才一获赐。”能得到皇帝赐茶是件非常荣耀的事,王公大臣得到赐茶,表明政治地位的优越及与皇帝的关系非同一般,等于是对其仕途畅通的肯定和保证。因来之不易,大臣对所得赐茶十分珍重,常常将之敬奉双亲,以示孝道。

赐茶在古代宫中应用十分广泛。宋时高级官员在其升迁、归田、觐见时,皇帝顾念他们“肃持命节,袛达朝言,冒署于行,念劳云久,夙宵良苦,调卫宜先”,派中使(太监)特赐用银盒装盛的茶药,并以圣旨显示皇恩之浩荡。同时,还赐予出征将士、修河役兵、僧道庶民等。朱熹弟子黄干,因师“庆元党祸”冤案受连,宁宗予以平反昭雪,赏赐武夷茶园一片。

在“兴于唐盛于宋”宫廷赐茶礼仪的影响下,以茶为礼之风,迅速从官宦人家传播普及到平民百姓,并成为中国重要的礼俗。

献茶:古代臣僚,通过献茶表示“忠心”。欧阳修《尝新茶呈圣俞》诗云: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人情好先务取胜,百物贵早相矜夸。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夜闻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万木寒痴睡不醒,惟有此树先萌芽。乃知此为最灵物,宜其独得天地之英华。终朝采摘不盈掬,通犀銙小圆复窊。鄙哉谷雨枪与旗,多不足贵如刈麻。建安太守急寄我,香蒻包裹封题斜。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嘉。新香嫩色如始造,不似来远从天涯。停匙侧盏试水路,拭目向空看乳花。可怜俗夫把金锭,猛火炙背如虾蟆。由来真物有真赏,坐逢诗老频咨嗟。须臾共起索酒饮,何异奏雅终淫哇。

从该诗文“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和“建安太守急寄我,香蒻包裹封题斜。”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建安太守对欧阳修的敬重和忠心。

文人雅士,以茶励志。通过馈赠茶叶沟通情感,激发创作灵感,并赋予茶以一定的道德内涵,为世人留下了无以计数辉煌的诗篇,在文化层面上使中国茶形成了自己的精神内核。

朱熹一生广交朋友,培养的学生数以千计,然而在与之交往最深的朋友中,除肝胆相照的辛弃疾外,还有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原本嗜酒,早年有诗作“孤村薄暮谁从我,惟是诗囊与酒壶。”到建安任“茶官”之后,就不再以酒神杜康自况,而以茶神自比,“桑苎家风君莫笑,他年犹得作茶神。”他在《答建宁陈通判启》中写道:“含英咀华,早预蓬莱道山之选;飞英腾茂,暂为治中别驾之行。”陆游一生写诗近万首,在《陆游全集》中,涉及茶事的诗词就多达320之首,堪称是历代写茶事诗词最多的诗人。

中国是个讲“人情”的国度。在人情方面做得好,会被赞为“人情练达”或“有人情味”;如做得不好,则会被斥“不懂人情”或“不近人情”。古往今来,“人情”观念被一再推崇,“人情”文化源远流长。人情须有礼有节,“礼者,理也。”没有理的约束,人情容易偏颇,礼节也会变形。人情贵敬。表达敬意有很多方式,不唯礼品丰厚。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意,永远比外在的礼品更能展示自己的敬意。

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茶有好坏之别,但无富贵之分。就普通百姓而言,把自己能够拿得出手的好茶,作为高尚的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虽没有帝皇将相的那种气魄,也没有文人雅士的那种风骚,但人情有节,起到了很好的通友道情,滋润情感的作用。

有什么的基因和内核,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枝叶与果实。儒释道的人生哲学,是构成中国茶文化的基础。儒家思想在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礼”。“儒”为左右结构,从造字者的用意上看,我们可理解为是“人”之所“需”。

“礼”是人所需的东西

茶之清和纯真、清人神智,非酒所及之性,由于融入了儒家“礼”的思想文化,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茶”。从某种意义上说,“茶”在中国是“礼”最好的物质代表形式。所以,一千多年来,始终为统治者所推崇,更为普通百姓所认同和接受。

茶叶成为外交礼品

以茶为礼,利礼仁、表敬意,作为中华大众文化,它既有强大的机体、不老的基因、流动的血脉和厚重的内涵,同时还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约束力,不会因为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而发生大的改变。

茶叶和茶文化是中国传入世界各国的第一植物和载体文化,不仅时间早,而且有着多种渠道。主要经过南北两条丝绸之路:第一,通过来华的僧侣和使者,将茶叶带往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第二,通过派出的使节以馈赠的形式,将茶叶作为礼品与各国上层交流;第三,通过贸易往来,将茶叶作为商品向各国输出;第四,通过西方殖民统治者,将中国茶叶的种植、加工技术传到其殖民地所在国。

以茶作为外交礼品,送给前来朝贡或出使的外交人员,在我国由来已久。有学者认为,真正把茶叶作为朝廷的外交礼品,最初是从输边和亲开始的。贞观十五年(641),太宗把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时,带去的就有茶。《西藏政教鉴附录》云:“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文成公主除带去茶叶外,还带去茶具。西藏山南地区至今还流传着《公主带来龙纹杯》的民歌。歌的大意是:“龙纹茶杯啊!是公主带来西藏。看见杯子啊!就想起公主慈祥的模样。”

巩志《中国贡茶》载:“庆历三年(1043),宋夏订立和议,‘岁赐’西夏大茶(边茶)三万片,合二十万斤。作为‘体面和平’的赎买物,这在历朝皇帝中是绝无仅有的。”宋在向辽、金、西夏派遣外交使节时,茶是必带的礼品。《宋会要·蕃夷》载:“宋贺辽主生辰,有滴(的)乳十斤、岳麓茶五斤;宋贺辽正旦则有龙脑滴乳茶三十斤。”另在宋贺金主礼中有芽茶三斤之记载。

中国使者携带茶叶到达欧洲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中国公使携带几箱茶叶,经历十八个月到达俄国,馈赠沙皇。

清朝赠送外国的国礼,除珍宝、玉器、瓷器、漆器、绸缎外,还有被视为代表中国高级特产礼品的茶。我国茶叶专家王郁风先生根据故宫博物院1990年编写的清朝档案材料《掌故丛编》考证得知,英国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特派前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马戛尔尼勋爵为首的觐见团一行九十五人,以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大寿,随船带来礼物地球仪、天文钟、聚光镜、战舰模型等十九项贺寿礼,乾隆帝作为礼尚往来,回赠了英使团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女儿茶和武夷茶。《掌故丛编》中摘录的三次回赠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礼物有:第一次,赏英吉利国王物件,计有珐琅、珍宝、玉器、漆器、瓷器、花缎、画册、鼻烟壶及土产食品计九十二项(封、套)四百七十九件(个),其中包括普洱茶八团、茶膏四匣、六安茶八瓶、武夷茶四瓶。第二次,又加赏英国国王物件,绫罗绸缎、漆器、扇、笺、食品等,计四十项四百五十五件,其中包括普洱茶四十团、茶膏五匣、武夷茶十瓶、六安茶十瓶。第三次,又随“敕书”,即答复英国的国书,赏给英国国王物件计四十一项,一千零十六件,其中包括普洱茶四十团、茶膏五匣、武夷茶十瓶、六安茶十瓶。

这就是礼茶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德风]

标签:礼茶 文化 美食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