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2》总导演:美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
2014年04月23日 18:44
来源:每日甘肃网 作者:张子艺
原标题:《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顾问二毛接受《西部商报》记者专访 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讯(首席记者张子艺)上周五,《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简称《舌尖2》)在央视纪录片频道与广大观众见面,每周一集的频率令
原标题:《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顾问二毛接受《西部商报》记者专访
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讯(首席记者张子艺)上周五,《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简称《舌尖2》)在央视纪录片频道与广大观众见面,每周一集的频率令观众直呼“折磨人”。近日,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该纪录片总导演陈晓卿,美食顾问、享誉全国的美食家二毛。从第一季到第二季,故事更多、美食更多,但对普通观众而言,故事冲淡了美食的味道,陈晓卿说:“《舌尖2》除了美食还包含了比如家庭伦理、日常劳作以及2012~2013的热点话题,透过美食,观众可以看到更有质感的中国。这也是我们制作《舌尖2》想表现的内容。”
陈晓卿:
美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纽带
记者:《舌尖2》全片分为八集,为什么要按照这样来切割呢?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肯定是以美食为主,但除了美食之外,我们还能表现什么?如果西方的观众要了解中国,我们用什么有趣的东西来告诉他们?透过美食,在《舌尖2》中观众可以看到更有质感的中国。
记者:目前观众看到的第一集中故事的比重增加,感觉美食没有那么抓人了。
陈晓卿:总体来说,《舌尖2》每一集呈现美食的总量其实并没有下降。《舌尖2》包括了300多种美食,菜量比《舌尖1》远远要大得多,而且我们每一道美食背后都包含了一个主题,比如红烧肉,用它来讲家常菜,就是《家常》这一集,包含了人生、家庭的不同阶段,而这几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美食能够结合,各种家常菜融合在一起。最后你会发现,不管环境如何、不管生活水平好坏,中国人都善于把最平凡的东西做出最极致的味道,这就是中国人生活和创作美食的精髓之所在。
记者:如果让你自己来评价,你觉得《舌尖2》跟《舌尖1》相比如何?
陈晓卿:《舌尖1》表现中国人和食物的关系上还没有达到淋漓尽致,《舌尖2》实际上是把《舌尖1》的缺失弥补上。另外《舌尖2》还会有很多关于美食的小知识,比如说:为什么干的香茹比鲜的更好吃?我们会在片中给大家解释。
记者:那你的意思就是,《舌尖2》中美食的涵义会更加立体和厚重?
陈晓卿:我希望通过《舌尖2》来告诉大家,美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还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纽带,文明不仅仅是唐诗宋词,文明还包括我们身边的点滴小事,饮食也一样。
记者:文化是需要时间积淀的,美食也是这样吗?
陈晓卿:一定是的,我希望通过空间上的相逢,带出食材的相逢,再往后就是历史线索上的相逢。举个例子,你今天在开封吃的小笼包已经不是正统的小笼包,但在杭州还可以找到,他们的包子馅还是很接近宋朝的那个配方,而现在杭州的西湖醋鱼和开封的鲤鱼烩面也是有相通的。我想说的是,美食是相通的,人的命运也相通。
记者:《舌尖2》里面还会有哪些有意思的菜?
陈晓卿:我就说一个吧,不能剧透太多。比如“炒南北”,这是几十年前北方非常出色的一道菜,其实就是蘑茹烩玉兰片,用北方的口蘑和江南的竹笋在一起炒。这道菜给你的不仅仅是美味,是中国人在美食方面的审美,能带给你无穷尽的空间的联想。尤其是在过去没有交通的年代,这两种食材能够走到一起,显得非常的珍贵。
二毛:《舌尖2》更有妈妈的味道
记者:《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全国,作为美食顾问,你觉得相比之前的第一部,有什么不同之处?
二毛:我觉得会更有烟火气,更接地气。在春节期间,团队推出了网络播出的柴火灶,这是每个人记忆中最温暖的妈妈的味道,是我们都难以忘记的。
记者:对于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有人说过,民国以后,中国再无美食家,你觉得这个说法中肯吗?
二毛:这个说法基本上是对的。现在大多数食材都是工业化生产,比如说反季节蔬菜,比如说规模化养鸡,土壤污染,这些环境就令食材本身的味道减淡,而随着传统古法制作的逐渐消失,食材+手法的传统味道也慢慢地在消失。现在留存下来的除非是从民国活到现在的大师,或者是他们的亲传弟子,而弟子的弟子这些在手法上已经达不到以前的要求了,比如说他们会采用中西结合的创新方式,我一直反对这种创新方式。我认为我们的用料和烹饪方式不能丢掉。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