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青少年的健康素养正亮着红灯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4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2013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监测部主任李英华研究员看来,健康素养首先一方面强调健康知识的理解、获取,一方面则注重甄别。

原标题:监测报告告诉你:青少年的健康素养正亮着红灯

2014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2013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从这个报告上可以看出,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2013年比2012年有了一定提升,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什么是健康素养?体现在哪些方面?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如何?我国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是如何培养的?有关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答疑。

健康生活既要“迈开腿”又要学会“怎么迈”

10个中国人只有一个懂健康

2013年,全国健康素养监测在中国大陆(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6个监测点开展,监测主要以15-69岁的城乡居民为调查对象。结果表明,2013年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9.48%,这意味着每100个人中只有9个人具备了基本的健康素养,了解基本的健康知识和理念,形成了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并具备了基本的健康技能。

何为健康素养?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副司长姚宏文解释道,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与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目前我国主要从三方面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素养:是否具有基本的健康知识和理念;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是否具有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基本技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王若涛认为,健康素养主要还是指能力,但这种能力是知识基础上的能力。他说,健康素养是和健康知识密切相关的一种能力。比如减肥,大家都知道“管住嘴、迈开腿”,这是知识。但“迈开腿”,怎么迈?这些具体的事情不知道,就说明缺乏健康素养。

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监测部主任李英华研究员看来,健康素养首先一方面强调健康知识的理解、获取,一方面则注重甄别。即在人们遇到健康问题的时候,知不知道到哪儿获得健康信息,得到信息后能不能正确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不可以甄别,是可信还是不可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转化为行为。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现有一些网站以及报刊杂志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必须正确甄别使用。

三天两头请病假,过几天就办退休,这种人力资源太浪费了

我们的健康素养亟待提高

健康即生产力。姚宏文说,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国民的平均预期寿命每延长10%,该国经济增长就相应的提速0.3%至0.4%。这说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他强调,健康素养是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衡量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比调查后姚宏文发现,我国居民健康素养与前几年相比虽然有了提高,但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在15-69岁的人群中,具备健康素养的人数大约有9800万人,这远远不够,必须尽快提高国民的健康素养。”

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而我们的认识还远没有跟上,姚宏文对此十分忧虑。他指出,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可以使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健康意识,可以提高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的技能,增强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提升全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对于健康人来说,提高健康素养就是提升维护和促进健康的能力,而对于高危人群来说,提高健康素养就是要提升疾病威胁因素的控制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从这几个方面来讲,提高居民健康素养的意义重大。”

“三天两头请病假,过几天就办退休,这种人力资源太浪费了。”王若涛说,健康素养的提高其实是利国利民的事。对自己来讲,提高健康素养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对国家来讲,健康素养的提高就是国民生产力的提高。

15—24岁青少年群体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仅为6.3%

健康素养应从小抓起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个体来说,受教育的水平是健康素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李英华说。

我国高度重视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同时加强顶层设计,将健康素养水平纳入国家发展规划。2008年,原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是世界上第一份界定公民健康素养的政府文件。

北京大学儿童卫生研究所余小鸣教授长期从事青少年健康促进研究工作,她告诉记者,2008年我国首次公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发现,15—24岁青少年群体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仅为6.3%。“这是很危险的信号,儿童青少年正处在其人生发展和各种行为形成塑造的重要时期。研究证明,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形成密切相关,健康素养水平较低的儿童青少年更易发生吸烟及其他问题行为、肥胖等问题。”

她指出,儿童青少年是各种传媒特别是新媒体使用的重要人群。让儿童青少年学会有效获取、应用准确的健康信息及服务非常重要。

“像高血压、糖尿病等,不仅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而且已经成为影响人均预期寿命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当前慢病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如果能够从小抓起,让孩子们关注自己的健康,少静坐,多运动,就能减少慢病的发生。”她说。

2008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纲要》指出,要把增强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学校健康教育,围绕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等5个方面,提高学生促进和维护健康的能力。《纲要》要求,通过学科教学和班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健康教育,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卫生处处长张芯将健康教育概括为三结合:一是学科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即以“体育与健康”课程和专题讲座为载体进行健康教育。二是课内外结合。通过课堂的主渠道和课外的教育教学实践,让孩子们学习、体验、获取健康教育知识和相关能力,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三是利用营养日、爱眼日等经常性的宣传活动以及校园广播站、橱窗等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我们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努力提升广大青少年的健康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丽娟]

标签:素养 课内外结合 健康知识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