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淄博高青“剪纸爷爷”教授“学生徒弟”剪纸


来源:淄博新闻网

淄博新闻网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的符号和名片。在其传承问题上,各地普遍存在着人员老化、后继乏人、经费短缺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传承,进而发扬光大?近日,记者在高青县进行调查采访。 “剪纸

淄博新闻网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的符号和名片。在其传承问题上,各地普遍存在着人员老化、后继乏人、经费短缺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传承,进而发扬光大?近日,记者在高青县进行调查采访。

“剪纸爷爷”校园传技 

昨日下午四时许,高青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四年级手工课。被同学们称为“剪纸爷爷”的李振敏准时出现在课堂上。“今天我教大家学剪牛。”李爷爷向围在身边的同学们说。只见他拿起一张红纸,随后剪刀飞舞,不一会功夫,一头活灵活现的牛跃然呈现在众人面前。 

过去,芦湖街道寨子村一带群众有剪纸的传统,李振敏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寨子剪纸的传承人。为保护寨子剪纸这门艺术,开发区实验小学特意聘70岁的李振敏为校外辅导员,从此,李爷爷有了20多个“学生徒弟”。学校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聘请的校外辅导员有4个,李爷爷就是其中之一。开设的课程有剪纸、雕刻、二胡等特色课程,很受学生欢迎。 

据了解,高青入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项目有10种。高青县以乡村少年文化宫为平台,很好的承接了“非遗”传承工作。“剪纸爷爷”李振敏、“编鞋大妈”张巧云、“核雕先生”崔传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校园或剧团里重新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非遗”传承遇困境 

“‘非遗’传承,人、财、物缺一不可。”高青文化旅游局王立晴在接受采访时说,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人员老化。非遗传承人,年老的八九十岁,年轻的也有六七十岁。这部分人一旦离世,文化遗产就有失传的危险。二是有行无市。王立晴举例说,市级“非遗”东路梆子是流传于高青西南部与邹平北部的一个地方剧种,在解放前后一度非常盛行。当地有“千村百场听不厌,东路梆子唱三天”的说法。现在却到了无人唱、无市场、无观众的“三无”境地。“大家都知道高青有这么个濒临失传的地方剧种,但现在的年青人都被流行歌、手机、网络‘俘虏’了去,对这种“洋腔怪调”不感兴趣。有时组织一场,却换来观众‘掩口一笑’。有行无市、无行无市是当前地方小剧种的生存现状。”三是经费短缺。抢救性保护需要经费保障。他以东路梆子为例说,发展这个剧种需要置办服装、道具、乐器等,装备齐全至少需要八九万。

突破困局需“创新”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是各地面临的共同问题,只有创新才能实现后继有人。”王立晴说。  学校是非遗传承主阵地。但不少学校负责人坦言,在中考、高考仍以分数论“英雄”的大背景下,非遗传承难免“形式大于内容”。“现在非遗传承大都由像李振敏这样的老人承担,他们显然担不起这样的责任。长期义务传承也不合事理,他们来往奔波也不安全。”因此,有人建议艺术院校可考虑设置“非遗”专业,或者为义务传承老人提供工资待遇等。  “多给‘草根’剧团演出机会。”是黑里寨镇乡音剧团负责人的建议。他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草根剧种也一样。东路梆子唱腔尾音上挑,高亢嘹亮,很能显示高青人的性格特点。“多演出就能多获支持,一旦获得观众认可,就会获得强大生命力。” 

“文化遗产传承如果仅限于政府‘输血’其生命力不会长久,最好的办法是进入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造血’功能。”王立晴举例说,高青濒临黄河,盛产蒲草,高城一带群众历史上就有纺织蒲鞋的传统。以往,人们习惯冬季穿蒲鞋御寒。由于蒲鞋笨重、肥大,高青蒲鞋逐渐在市场上消失。这两年,高青加大了对这技艺的抢救性保护,传承人张巧云等人开发出拖鞋、单鞋、棉鞋三三个种类的三十多个品种,她们还在鞋面上“绣”上时潮的图案,很受市场欢迎。老手艺焕发了新生机。(记者李慧娟通讯员李峰)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黄珊]

标签:剪纸 高青 爷爷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