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姚明:改变世界的是精神不是肌肉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姚明:改变世界的是精神不是肌肉 姚明:改变世界的是精神不是肌肉 6月21日,北京某酒店内,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的姚明,谈到了体育教育、制度和公益行动。新京报记者郭延冰摄 不在赛场上的“小巨人

原标题:姚明:改变世界的是精神不是肌肉

姚明:改变世界的是精神不是肌肉

6月21日,北京某酒店内,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的姚明,谈到了体育教育、制度和公益行动。新京报记者郭延冰摄

不在赛场上的“小巨人”,比以前更忙了。

姚明现在拥有多重身份:球星、俱乐部老板、慈善人士、政协委员、学生。

最近一次让公众兴奋,是姚明在电视娱乐栏目《爸爸去哪儿》担任嘉宾的消息。

姚明曾经把球员定义为娱乐从业者,“以前我一定也娱乐过你”。现在,他有意避免与娱乐的关系。“做嘉宾的理由是推广篮球”。他更愿意说出对体育的实践与思考。

在他的理解中,体育人才的模型是座金字塔,分为精英运动员、半职业爱好者和普通爱好者三层。中国体育面临的问题是断层,“楼梯的中间断掉几层,还能爬上去吗?”

他也是传道者,在不同场合,他也会为体育精神注入新的诠释,希望体育能教以公众树立自信、责任担当和规则意识。

姚明相信曼德拉的名言“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在他看来,体育是精神而不是工具,而“改变世界的,说到底是精神而不是肌肉”。

退役3年,身边人觉得,姚明离体育更近了。

今年5月,湖南卫视证实姚明在“爸爸去哪儿”节目担任某期嘉宾。姚明表示不太可能过多涉足娱乐,此次也是为推广篮球运动。

▼形象

希望传递负责的形象

新京报:姚明现在有很多身份,NBA球星、(俱乐部)老板、篮球学校校长、政协委员、慈善人士……

姚明:是前球星(笑)。

新京报:你更喜欢别人称呼你哪个身份?

姚明:这个我阻止不了别人,别人爱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

新京报:刚到NBA打球时,你说感觉未来黑茫茫一片,现在退役后,你已经开始新的事业,和在NBA立足时相比,心情如何?

姚明:回来以后,看窗外是灰蒙蒙一片。

新京报:对未来看不清楚?

姚明:如果我全都能看清的话,我就把这些事业全注销了去买彩票、搞投资(笑)。看前方永远是雾里看花,完全看清了就没意思了,探索的乐趣也是我前进的动力。

新京报:之前有消息说你到节目“爸爸去哪儿”当嘉宾,这是你涉足娱乐圈的信号吗?

姚明:我不太会涉足娱乐业,不太符合我的性格。我觉得,社会的娱乐化程度太高的话不是好事。娱乐至死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你可以作为放松,但假如娱乐至死变成社会态度的话,会出大问题。我希望大家都做负责任的人,这样的话,做决定的时候会更慎重一点。

新京报:多个行业跨界发展,会比当球员时期更繁忙吧?

姚明:比在NBA打球时忙。我给自己制定的三项任务是同时进行的,有时在日程上没法做到平衡,只能是哪里有工作就上。

新京报:你曾经说过,不希望媒体传达一个十全十美的自己出来,那么如果可以选择,你更希望传达给公众自己身上的什么特质?

姚明:(沉思片刻)负责任。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人是一直都对的,但是如果负责任的话,不会犯了事儿就跑。只有负责任的人,才有资格去享受荣誉。

2013年,姚明合作成立NBA姚明学校,他呼吁“以体育人”、“体教结合”,“培训不仅仅局限于篮球方面”。

▼教育

自信心没法用皮尺量

新京报:你在北京开办了NBA篮球学校,这所学校与其他篮球学校的区别在哪里?

姚明:区别是,我们的培训不仅局限于篮球方面,更希望给孩子提供一个环境,每天与几十上百个队友在一块,注意相互间的协同合作、团队精神,希望这样帮孩子们有所收获。

新京报:在学校和孩子们的接触中,你发现他们存在哪些问题?

姚明:印象很深的是,我发现来的孩子,让他们站起来说话时声音都特别小,说话时不愿意看着你。我们问问题时,还发觉他们会在揣摩你想让他回答什么,不停揣摩。我们需要给他们提供对于自信的锻炼。

新京报:现在第一期的学员毕业了,对比起来,训练让他们有所改变吗?

姚明:学校的开学和毕业典礼我都参加了,我明显感觉这些孩子愿意大声说话了。我跟他们说,你们记住,自己第一次面对全班说话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当有过这样的经历之后,再面对一百个人,你就不会再胆怯了。

新京报:从体育锻炼角度,你对孩子们收获的感悟是什么?

姚明:体育崇尚的是真实性,没有绝对的错与对,关键是要做出自己的选择。孩子现在就学会做选择,犯得错越多,积累的经验就越多,不要把错误等到大了以后再去犯。

新京报:篮球学校之外,更多孩子是在学校里,你觉得两者有什么不同。

姚明:体育要在场上培养临场应变能力,而现在高考模式是死记硬背多一点。篮球场上很多东西都要靠自己去完成,哪怕你学得再多,最后都要自己去判断。你每一次踏出或者前进一步,你的自信心就会增强。

新京报:或许家长们可能不在意你所说的“收获”,他们可能更关心孩子能长高、进体校、高考加分等等。这和你的理念会有冲突吗?

姚明:有,我们在招生上和人员参与上确实有这方面问题。孩子的学习压力都很大,体育加分有限,而且,我们没办法用皮尺给你量出来,比如说你一定能长高多少。

新京报:你会这样跟父母们交流,传递自己的理念吗?

姚明:不好解释,你说自信心能用皮尺去衡量吗?像能量棒似的噌一下上去了?这(收获)只能靠自己去感受。你说这个能帮你去考试去多考几分吗?我不知道。但是你能说自信心不重要吗?

今年4月,姚明在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作了《取消赛事审批激活体育市场》。

▼制度

体育人才根基被挖空

新京报:对于体育运动的理解,从更高的层面,比如制度上,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姚明:首先我们要从兴趣上下手,不要硬生生把体育拔高到为国家培养运动员、为国争光,这个跨度太大了。而且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举国体制,我们的根基已经被挖空掉了,需要重新塑造起来。

新京报:怎么理解“根基被挖空了”?

姚明:我认为中国体育人才的金字塔,中间那层被挖空了。最顶层是精英的职业运动员,底下是普通的兴趣爱好者。中间这层是半职业的、长期性的爱好者。这个阶层我们失去了。

新京报:失去的原因在哪儿?

姚明:原因在于我们之前的举国体制只重视上面那一块,体育局管金牌,学校管升学率,没有人关心这一块。

新京报:除了体育局和学校之外,能否有社会的力量来作为补充呢?

姚明:这是我前段时间在政协上提出取消审批的原因,这块不向社会开放。如果赛事、训练营的组织能少点行政干预,用市场化的东西来做会好一些。

新京报:现在的情况如何?

姚明:现在的情况是这块没有充分竞争,人非常少,只有几个通过行政审批的机构去做,没办法把下面的人挖掘出来。

新京报:搞好中间这一层,对体育人才金字塔的意义在哪里?

姚明:中层的形成不只是在专业人才上的意义。中层人群的体育欣赏水平会提高,欣赏水平提高后会对舆论造成影响,舆论就会直接影响到运动员怎样提高水平。

新京报:这对公众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姚明:现在来说,大家的体育参与水平比较低,对比赛的欣赏水平也比较低,这就没有太好的舆论。这舆论包括媒体和球迷,缺乏促进作用,就完全是靠成绩来当标杆。

新京报:我们常说中国集体运动项目成绩不好,与体制有关,在你看来,与中层人才被挖空也有关?

姚明:对,我们喜欢说中国有13亿人,为什么选不出一支出色的篮球队、足球队?现在我们虽然基数大,但是中间被掏空了,楼梯去掉中间几格,就没办法爬上去。

2008年姚明发起创办姚基金,致力于助学兴教,目前主要项目为“希望小学篮球季”,帮助希望小学援建篮球设施、组织学生支教。

▼公益

只有道德没有行业标准

新京报:你的公益事业,包括希望小学,可以理解为都是在弥补这种人才断层吗?

姚明:我的公益其实更多针对是下面一层,积累初步的入门兴趣。比如希望小学篮球季、NBA学校等,面对的孩子年龄比较低一些。

新京报:退役三年,你的体育公益事业达到当初的预期了吗?

姚明:我们目前这几年做的都是试验色彩,看看这个模式是否合理,慢慢也在修正推广,以后可以不管是在公益基金会还是商业模式上都能大规模推广。

新京报:你曾说,做慈善是为了弥补“我们那个时代的遗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遗憾?

姚明:就是读书的不练体育,练体育的不读书。希望小学篮球季等就是在弥补这个遗憾,我去上海交大读书也有弥补自己遗憾的一方面因素。

新京报:最近不少国内的慈善基金都面临一些质疑,你有做好面对质疑的准备吗?

姚明:危机这一块,我们一直在准备,还是得自身硬,坚持原则。

新京报:怎么看待国内慈善的困境?

姚明:现在处在一个很混乱的时候,公益行业缺乏清晰的判断标准。行业标准之上是道德判断标准,但如果我们连行业标准都没有,完全依靠道德,公益事业是难以发展的。

新京报:你觉得应该制定行业标准?

姚明:我希望国家能尽快出台很清晰的公益基金的管理,包括账户的标准,这个计划需要大力宣传使民众理解,大家就可以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新京报:你在美国也参与过不少慈善活动,美国的慈善环境与国内有什么不同?

姚明:美国没有行政审批这一块,但是举办任何比赛,只要满足了消防、安全卫生等,其他的都是你自负盈亏,你自己去做。我们这儿说到公益,一般是联系到名人、大企业,然后是政府机构,但是美国的慈善就是组织非常小,让我感受无处不在,他们有自发性非常强的慈善环境。

新京报:他们的公益是由哪些主体参与?

姚明:首先是教会,其次是学校的基金会,第三部分是社区领袖。比如社区里面有比较有名望的人,热心带着大家做公益,自发性强。组织大家一年捐出几百美元,一年就是几万美元,这个资助社区里家庭困难的上学孩子就够了。

新京报:这个我们可以借鉴什么经验吗?

姚明:没办法照抄美国,这跟社会形态有关,美国是多细胞的社会,而我们是单细胞的社会,大家都围着一个细胞转。

新京报:现在有人把你称为“体育慈善新一哥”,你对这个称号怎么看?

姚明:我没听说过这个称呼,没什么感觉,因为这不是我所追求的东西。

今年,姚明在上海延安中学等学校演讲,他说体育精神意味着正视挫折,失败能使“成功更有滋味”。

▼精神

体育教会公众规则意识

新京报:你当年在美国打球时,有人说你是“穿着球鞋的大使”,现在回来了,你希望以自己的经历为中国注入哪些新的观念?

姚明:体育应该更多元,不应该仅仅是为国争光。反言之,为国争光这个词的理解应该更多元化,不应该只靠体育成绩。体育的意义应该是改变这个社会,使它变得更好,make difference。这种体育精神对人的感召,是很重要的,而不是靠一块金牌来证明。必须要用自己的心和眼睛来感受一切。

新京报:你最近在不少公开场合发言,都在强调体育精神。你个人理解的体育精神是什么?

姚明:我们此前一直在提的是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团队协作、荣誉感等,但是还有一些,比如说你怎样面对失败,怎样面对千变万化的结果和过程,通俗来讲,就是挫折训练。

新京报:你很喜欢曼德拉的名言“体育可以改变世界”,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姚明:举例来说。体育最重要的一点是规则性。不管你是谁,必须按照规则完成比赛,只有遵守规则才能有有效的结果,否则是大家不认可的。

这和法治社会的理念很像,事先设定好规则,大家都要去遵守。比喻成比赛的话,大家天赋不同,有人能力强一些,跑得快一些,但是他还是要按照规则做,不能超越底线。

新京报:也就是说体育运动能带来规则意识?

姚明:我们现在经常会说,社会上有一些现象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就拿体育比赛来说,你只要参加过比赛就会感受到,所有运动员和观众最期待的,除了结果就是公开透明,有一个幸福的过程,大家都会去接受结果。

新京报:有时接受结果,并不意味着接受那个过程。

姚明: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幸福的过程,任何一个结果都会造成双方对立,我们提倡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意义不是让所有人都成为赢家,但是应该让所有人都有一个幸福的过程。

新京报:这些体育精神,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

姚明:这个必须去参加体育活动才能体会到。比如,体育带给你责任意识,只要参加体育比赛,你就不想输,取得胜利就得付出代价。你是愿意在情况不太有利的时候,继续奋斗还是跳出来?考虑到比赛的性质、地域、级别、对抗度等因素,压力越大,责任感就越强,体会就越深。

新京报:你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和很多人所知道的不一样。

姚明:我们目前来说的体育,主要是物质和力量上的。体育的力量其实是由外向内的。这个世界还是靠思想、靠精神改变的,不是仅仅靠物质、肌肉或者武力去改变的。

【人物简介】

姚明

篮球运动员,著名NBA球星。现任上海大鲨鱼篮球俱乐部老板,与美国职业篮球协会合作成立NBA姚明学校。姚基金创始人、2013年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呼吁实现体教结合、CBA实现独立运营等。

A16-A17版/新京报记者胡涵朱柳笛实习生罗婷北京报道

新京报制图/高俊夫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德风]

标签:姚明 改变世界 肌肉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