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国版QE”被辟谣 金融工具使用应谨慎


来源:新京报

从多轮“放水”之后依然成效寥寥可以看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不是市场货币供应太少,恰恰是市场货币供应太多。近日,央行一条推行“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创新型货币宽松刺激工具激起了市场很多遐想。

原标题:“中国版QE”被辟谣 金融工具使用应谨慎

■ 观察家

从多轮“放水”之后依然成效寥寥可以看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不是市场货币供应太少,恰恰是市场货币供应太多。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明白,央行即使提供更多的流动性工具也不会吸引银行更大规模的放贷。

近日,央行一条推行“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创新型货币宽松刺激工具激起了市场很多遐想。甚至有媒体报道这次“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有可能会为经济注入高达7万亿人民币的资金。一时间,中国版“QE要来了”的呼声甚嚣尘上,好似2009年的“四万亿”贷款刺激经济的盛况就要来了一般。

央行的这项“创新”的贷款刺激政策已经被辟谣并不是中国式QE,更多的是像其近期发明的各种新奇的名称PSL(抵押补充贷款)、MLF(中期借贷便利)一样。但是,对于央行是否大规模放水刺激的讨论随着这一工具发布而再度被关注。

一般来说,刺激经济手段主要是货币刺激和财政刺激。货币刺激包括降息和提高市场货币供应。财政政策包括减税、政府增加支出(基建项目、社会保障)等。从多轮“放水”之后依然成效寥寥可以看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不是市场货币供应太少,恰恰是市场货币供应太多。

虽然我们可以说,没有衡量最完美的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流动性)指标,但是现在公认最重要的指标是M2。中国M2已经达到了130多万亿,达20多万亿美元,是美国M2的2倍;而中国的经济体量不到美国的一半。美国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一直和其GDP增长差不多。但是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一直是GDP增长的2倍多。中国的经济增长由长期、大量的贷款支撑。投资收益质量一直不高。现在M2的增幅还是13%,对于一个正常的经济来说已经是非常高了。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明白,央行即使提供更多的流动性工具也不会吸引银行更大规模的放贷。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也不会因此而增加。以前,每个银行的贷款总量一直有存贷比卡着。大量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各个银行不得不使用各种“表外”创新工具(如信托、理财等)进行贷款。现在,银行存贷比已经取消,但是银行的贷款意愿却变得非常不强。原因很简单,没有优质的贷款客户。而需要贷款的客户风险太高。尤其是在行业过剩,经济减速的情况下,信用风险远远高出以前。银行不愿意放贷,现有的额度都用不完,给它更多贷款额度又有何用?

如果说这些工具都不行,那么如何刺激经济?

可是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有个似乎天经地义的问题一定要想清楚,为什么要刺激经济?这个问题看起来很荒谬,但是所有问题的关键。

中国自七十年代末拥抱市场经济以来,一直享受着市场经济带来的生产力爆发的红利。市场经济的最重要法门就是市场决定生存,优胜劣汰。这样人才会去积极地工作,创造财富。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没有痛苦的。80-90年代都有大规模的国有企业(包括工业和服务业)倒闭和员工下岗。举一个例子,现在还有什么人愿意到国营商店、国营饭店消费?因为这些行业有彻底的优胜劣汰制度,所以没有产能过剩,质量也大大提高。而产能过剩厉害,亏损严重的行业就是那些国营企业为主导,而且完全没有破产、下岗的行业。这些企业效率极低,亏损严重,却因为是国营身份占用大量的贷款等社会资源。已经成为经济的毒瘤。

当前经济的问题和三十年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不是对经济进行刺激,而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让该倒闭的企业倒掉,才能让健康的企业壮大。

如果说硬要刺激经济的话,减少行政性刺激,增加市场化刺激才是正途。降低税收、降息、降准、降低企业负担。让资不抵债的企业破产的同时,大力完善社会保障、对所有企业和职工应该一视同仁优胜劣汰。如果本轮中国的经济周期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则幸甚,其他任何“创新型”刺激工具轻则是毫无意义,重则是饮鸩止渴。

□吴向军(财经从业人士)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任晓攀]

标签:QE 金融工具 中国版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