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山东“一圈一带”:融合互动 协同发展


来源:凤凰山东综合整理

山东省发改委、省区域办研究制定了“一圈一带”规划,即中部以济南为核心,建成城市群经济圈;西部则以条形布局、邻边经济为特征,打造经济隆起带。 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

山东省发改委、省区域办研究制定了“一圈一带”规划,即中部以济南为核心,建成城市群经济圈;西部则以条形布局、邻边经济为特征,打造经济隆起带。

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以规划为引领,抢抓机遇,奋发有为,强力推进,“一圈一带”建设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突出表现为“六个加快”: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加快提升。2014年,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8.6%;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5.1%,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3.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3%,高于全省平均1.1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为31.6%,高于上年0.3个百分点。济南市努力做大做强省会经济,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全省最高,服务功能、承载能力、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14年,西部经济隆起带生产总值达到1.7万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快于全省平均1.1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9%,高于全省平均0.7个百分点。菏泽市大力实施产业提升、基础突破、扶贫攻坚、和谐创建四项工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赶超、后来居上取得较好成效,2014年生产总值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均居全省第1位。

二是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完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枣庄、德州、聊城等市整建制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能源化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加大,新能源、新医药、电子商务、云计算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崛起,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快成长。滨州市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渤海粮仓”示范区面积发展到26万亩,小麦亩产最高达到501公斤。莱芜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一手抓钢铁精深加工,一手抓非钢产业发展,全市非钢产业占比提高到近60%,服务业占比提高到41%。济宁市加快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文化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信息服务业成倍增长,曲阜文化经济特区加快建设,积极推动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首善之区”。

三是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强化济南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着力优化布局,完善网络,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效应持续放大。济南至乐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济青高铁、济南轨道交通陆续开工,鲁南快速铁路客运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石济客专等铁路项目、济南至东营等高速公路项目加紧建设,济宁机场迁建正式启动,菏泽机场已确定选址。

四是科技创新资源加快集聚。目前,“一圈一带”拥有国家级高新区5个、省级以上高新区7个,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高分子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集群。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定了《关于加强对西部经济隆起带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人才支持的意见》和《支持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工作实施细则》,推动人才与产业发展深度对接融合。淄博市加快统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每年实施100项重点技改项目,成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试点城市。泰安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连续8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进步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

五是改革开放加快推进。“一圈一带”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有力,激发了区域经济发展活力。聊城市成为唯一一个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德州市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淄博、枣庄等9市36个县(市、区)列入国家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泰安、滕州纳入国家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试点,滨州市被列为国家级养老服务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枣庄市深入推进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成功组建枣庄农商银行,促成交通银行、青岛银行、济宁银行、日照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落户。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惠普、甲骨文、富士康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相继落户西部。临沂市积极推进临沂商城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打造江北地区最大的现代专业市场集群和国际商品集散中心。

六是一体化发展态势加快显现。召开了党政联席会议及市长磋商会议,组建了交通专业委员会,成立了区域旅游联盟、科技创新联盟,初步建立了跨区域重大事项协商机制,区域一体化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拓展。济莱协作区“五个同城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开通了城际快客,实现了公交“一卡通”;通信资费实现同城,取消了通信长途费、漫游费;广播电视节目混合覆盖、交叉落地;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两市居民异地换领、补领身份证;医疗保险实现了异地联网结算等,为全省区域一体化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德州市创新区域融合互动发展新途径,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与北京大兴区、天津红桥区、上海张江高新区等合作共建园区,目前已有58家央企投资的81个项目成功落户。聊城市提出“东融西借、跨越赶超,建设冀鲁豫三省交界科学发展先行区”的总体目标,科学布局聊茌东“大三角”,集聚了全市50%以上的外来人口与40%以上的非农人口,加快建设面向济南、服务周边的区域发展高地。

近两年的积极推动,区域内、区域间以及与周边区域呈现了融合协调发展的新态势。

基础设施先行,生态共建引领,“一圈一带”协调融合彰显新气象。

区域内仍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竞争、过度竞争、恶性竞争问题,产业合作的互补性较差……

“一圈一带”加速融合互动

西部经济隆起带、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经过近两年的积极推动,区域内、区域间以及与周边区域呈现了融合协调发展的新态势。

“一圈”正走向融合发展。

济南龙头作用逐步显现。省委政研室副主任郝宪印介绍,作为“一圈”的核心城市,济南组织区域内各市共同成立“一圈”交通运输专业委员会,协调解决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会同山东大学联合建立了公共服务平台产学研合作网站,成为服务“一圈”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研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区域城市物流企业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融合,提升了区域物流一体化水平。

济莱同城化给两地居民带来实惠。经过各方努力,济莱城际快客开通,实行了公交化运营;取消通信长途费和漫游费,实现了广播电视频道交叉落地、节目混合覆盖;开辟了户籍管理同城绿色通道,莱芜居民在济南中心城区落户与济南市“三县一市”享受同等待遇;两市110家中小学成立了教育发展联盟,26家医院实现异地联网即时结报,旅游年票双向开放;汽车及零部件、钢铁精深加工、粉末冶金等产业领域合作得到强化。

圈内各市共同制订交通体系、产业协作、旅游融合、生态保护等建设项目时间表;联合发起成立科技创新联盟;共同签署科技信息战略合作协议;成立省会城市群旅游联盟,正式推出联盟一卡通游;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基于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地区间生态补偿机制。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质量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型升级效果明显。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7%、8.7%,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1.3个百分点。

“一带”多领域互动融合有所突破。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统筹构建区域一体化交通体系取得积极进展;推动区域产业协作配套,在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等方面加强对接,促进优势互补、错位融合;成立了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联盟和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组建西部经济隆起带城市旅游联盟,共推旅游“一卡通”,共建无障碍旅游区;探索设立西部经济隆起带区域性排放权交易市场,初步形成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并着力构筑西部经济隆起带绿色屏障。

通过融合互动发展,形成联动协同效应,促进了西部经济隆起带加速发展。2014年,西部经济隆起带生产总值增速达到9.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菏泽、临沂、德州增速居全省前三名。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公共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4.8%、8.8%、9.6%,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1.4和0.5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新的亮点。

基础设施先行,生态共建引领

济南—泰安、济南—聊城等城际铁路规划获批,济南—莱芜城际铁路预可研工作已经展开,济南—乐陵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济南—东营高速公路、聊城—泰安铁路加快建设,极大地促进了跨区域物流人流。

基础设施先行,生态共建引领,“一圈一带”协调融合彰显新气象。

区域相关市共签省辖淮河流域及南水北调工程沿线行政区域边界地区环境执法联动协议,签订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海河流域环境执法联动协议,共同向跨界污染宣战,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根据环保部开展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2013年度实施情况考核结果通报,代表山东参加考核的枣庄、德州分别获得淮河、海河流域第一名,并列全国九大流域25个省(区、市)第一位,山东已分别连续七次和五次获得国家淮河、海河流域治污考核第一名。

济南周边各市主动加强与驻济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与合作,如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4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在齐河、禹城、临邑三县市建立了研发中试基地、成果转化孵化基地和产品产业化基地,齐河的齐鲁科技孵化器提升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到2014年底进驻企业35家。

“一圈一带”规划重叠区政策叠加优势明显。德州规划建设了济北高铁枢纽经济协作区、济南工业园、省会产业园等承接省会产业转移平台,成效明显。济聊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重点推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要素市场、生态保护“五个一体化”。今年上半年,聊城、德州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5.3%、15.2%,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0%、10.7%,分别居全省第一位、第三位。

区域协作亟待破题

“一圈一带”协调融合发展渐露端倪,展现出良好发展趋势。但省委政研室调研组认为,区域内仍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制约着规划落实,影响区域合作水平提高和区域一体化进程。

郝宪印认为,区域内协调融合发展意识还不够强。还没有真正树立区域整体的意识。尚未形成“一圈一带”大经济区的理念,还不能完全按照区域一盘棋的思路来处理全局问题、谋划自身发展,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还没有完全与“一圈一带”规划相衔接,在一些关键领域难以形成有效的统筹发展格局。

作为核心城市,济南在区域内的首位度不高,实力与龙头地位很不相符,制约了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

没有真正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各行政区域间在资金、项目上竞争大于合作,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竞争、过度竞争、恶性竞争问题。主动融入、主动合作、深度合作的意识还不够,存在 “貌合神离”、各自为战的现象。

调研组发现,区域内产业合作的互补性较差。从目前看,“一圈一带”产业结构雷同度较高,产业趋同现象明显。以“一圈”为例,有专家测算,济南与其他6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在0.7—0.95之间,同质化较重,使得经济圈内很难做到产业差异互补。比如,济南的天桥、济阳、商河新材料产业园承接济南结构调整的产业北移,德州则把齐河、禹城、临邑作为济南北部产业转移承接协作区的重点区域;济南在西部长清、平阴发展实体经济,聊城提出在市区与茌平、东阿之间260平方公里“大三角”地带规划建设面向济南的“转调创”产业聚集区等。这些产业区域虽然离得很近,但都是在不同的行政区内部封闭运作、互不联系,且产业结构相似度高,造成产业同构和新的重复建设,影响产业融合互动发展。

在区域融合互动过程中,建立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有效调整利益格局变化,是促进区域协调融合发展、推进区域一体化的关键。但目前,“一圈”和“一带”在基础设施共建、产业转移与合作、环境同保同治等方面,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地区间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只在生态领域和济莱协作区有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但总体上还没有真正破题。调研组建议,重点完善跨区域GDP分计方式、税收分成机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基础设施投融资等办法,调动地方合作积极性,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条块分割,推进交通同网、市场同体、产业联动和信息共享。

[责任编辑:万琳]

标签:一圈一带 融合发展 山东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