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侵华前日本花70年搜情报:山东妇女发髻样式都考察


来源:澎湃

提到日本对华的谍报战,大众脑海中往往会想到荒尾精、土肥原等活跃在影视角色中的典型形象。然而在各种戏说、猎奇描述的背后,日本对华系统化、规模化的谍报制度却往往被人们忽略。 “日本在中国的谍报活动,绝对

澎湃新闻:日本参谋本部每年都会制定年度对华谍报计划,但因为资料缺失,我们不得而知其中内容。你根据关东军、朝鲜军的年度对华谍报计划倒推出了参谋本部的计划?

许金生:是的,这是我认为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日本是有严密计划和步骤来调查中国的,20世纪后,参谋本部每年都会出台年度对华谍报计划,可惜资料已被销毁。但是参谋本部出台了年度谍报计划后,会把这个谍报计划下达给与中国所有有关的军方系统,比如关东军、华北军、台湾军、朝鲜军(指驻扎在各地的日本军队)。各地区军队又有自己的参谋部,负责当地的计划,朝鲜军的谍报任务就是收集朝鲜以及中朝交界、延吉等地的情报。

由于日本人制定计划,尤其是在制定长期计划上会有定势,加之严谨、刻板的性格特征,会严格执行上面的命令,为推理提供了便利。我收集到了朝鲜军的年度对华谍报计划,关东军的《关东军军事谍报实施计划》,再根据一些旁证的资料,大致可以倒推出参谋本部的年度对华谍报计划大概的内容。由此你可以了解到,参谋本部是如何一步步“蚕食”中国的。

澎湃新闻:谍报内容为日军哪些军事行为提供了帮助,是否还有资料可循?

许金生:虽然大部分资料遗失,但有一些还是可以找到文件证据,比如日军横渡黄河演习。1928年,日军先后派出了第六师团、朝鲜军下属的一个混成旅团和一个飞行中队、第三十团等入侵山东济南、青岛、胶济铁路沿线,有组织地对占领地区进行了大规模谍报活动,臭名昭著的战犯谷寿夫下令收集对华作战资料的“特种研究”。根据部分书面谍报报告,日军在军情、兵要地理、航空、气象、交通、资源等方面收获很大,其中不少报告还是根据实地演练所获经验教训写成的。

报告还总结了黄河上中国式船桨的特点和用法、各种工具渡河法以及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利弊。谷寿夫曾说“黄河因其特性作为作战上的一大障碍,渡河堪称难事。因此本师团作为国军进行渡河作战,当然完全是第一次尝试。”可以看到,这种“第一次尝试”,完全是进攻性的“研究”,目的在于研究如何“敌前强行渡河”入侵中国南方。另外中日发生重大事件时,有时候会把重要的谍报人员,如驻华使馆的武官和驻在武官召回东京,让他们出席会议。

1928年横渡黄河演习报告封面,演习计划制定人为谷寿夫。

谷寿夫

澎湃新闻:日本对华的谍报活动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所减弱?

许金生: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很多日本的谍报工作者、驻在武官,在变成中国通之后,开始将重心放在谋略之上,游走于军阀之间,希望军阀为日本效力,或者通过为军阀提供武器军火的方式达到对抗蒋介石的目的。因此谍报质量也随之下降。据一些日军老兵回忆,一·二八事变时,日军攻入上海江湾,一开始都没有携带重击武器进上海,以为都是泥滩,结果发现道路修得好好的,地图上都没用反应出来,情报有误。

澎湃新闻:1945年战后,日本谍报系统的这些体制还有无保留或变化?现在是否还在某种程度上运作?

许金生:1945年后,在“和平宪法”下的日本情报体系,如果仅仅就组织形式及其职能而论,肯定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日本战败投降后,情报机构也随着军队的解散而土崩瓦解,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情报工作一直处于萧条和恢复时期。近些年来,为配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需求,相关情报机构渐渐再次走到“前台”。

我国武警学院训练部的学者赵瑛瑛对此有过研究:日本国会于1996年5月正式批准将日本防卫厅和陆海空三个自卫队原有的情报机构统一整编为“情报本部”,同时日本海不断发展和完善境内外情报网,尤其是日本的卫星情报网非常引人注目。

自21世纪开始,日本发射的几颗“光学”卫星和“雷达”卫星。光学卫星侦查效果非常好,分辨率极高,可以识别微小物体。雷达卫星可以在夜间和恶劣气象条件下进行侦查,还能穿透浅层的隐蔽遮盖物。

目前日本有两套情报系统,即日本政府和自卫队各自拥有一套,它们彼此间相对独立又存在紧密联系。其中,日本政府的情报部门主要有内阁情报调查室、公安调查厅、国际情报调查局、警察厅警备局等;自卫队的军事情报系统有日本防卫厅和陆、海、空自卫队参谋部,分别设有“间谍网”。此外,日本从事情报搜集和研究的民间机构有100多个,实力很雄厚。

我们研究过去日本的谍报系统,也是为了以史为鉴。因此有三点必须注意:一是日本重视收集情报的传统依然保留,比如要建成“情报大国”;二是政府内仍建有庞大的情报组织;三是随着对“和平宪法”的突破,其情报体系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和发展;最后一点是关键的。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媛媛]

标签:日本 情报 发动侵华战争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