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萧红与鲁迅有“特殊关系”? 曾引起许广平不满


来源:羊城晚报

在当下大陆主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鲁、郭、茅、巴、老、曹,包括冰心、丁玲等人,都是重要作家,都有大篇幅的介绍,甚至辟专章论述。萧红临死前,她曾对骆宾基和端木蕻良说,让他们从香港回去后,找到第一个孩子。

萧红研究的几次热潮

讲述:章海宁

从1980年代初至今,萧红的阅读与研究热其实并没有间断,只不过中间有过低潮,或是隔一段时间后又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呈现。不同时期的萧红热,背景都不一样。现在这波萧红热可能跟萧红诞辰100周年有关。

1980年代初:像张爱玲一样消失→红遍两岸三地

1950年代初到1960年代初,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部分萧红的作品,包括《生死场》、《呼兰河传》和她的选集。但在这个时期,张爱玲的作品基本是消失在人们视野中的。

1980年代初,出现了第一波萧红热。1981年,黑龙江省举办纪念萧红诞辰70周年活动,大学也开设了一些研究课程,当时给萧红贴上了“左翼作家”的标签。

1980年代对萧红的研究,主要是搞些纪念活动,研究成果并不高,主要集中于萧红的生平研究,尤其是萧红的情史受到了广泛关注,当时出版了大批萧红的传记。1949年后国内出版的第一本萧红传记是肖凤的《萧红传》,后来丁言昭又出了好几个版本的萧红新传。其中葛浩文的《萧红传》是最受关注的,它的学术性非常强,这本书写于1974年,那时大陆还无人研究萧红。肖凤和丁言昭的传记中,对萧红文学作品的评析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她的生平,而葛浩文的《萧红传》则更多集中在评析萧红的文学成就。台湾的作家谢霜天出版了以萧红为主角的长篇小说《梦回呼兰河》。香港当时也有两个版本的萧红传记出版。

大陆不断召开关于萧红的国际研讨会,在呼兰成立了“呼兰河萧红研究会”,萧红故居纪念馆开馆,哈尔滨出版社推出了两个版本的《萧红全集》,黑龙江电视台拍摄了《萧红》的5集电视连续剧,电台还制作了广播剧《萧红》,连环画《生死场》、《呼兰河传》获得了全国连环画的银奖、金奖。可以说,1980年代到1990年代期间,整个大陆、香港、台湾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萧红热。

2000年前后:小低潮→获得广泛认可

到1990年代中期,尤其是1995年以后,萧红研究出现了一个小低潮,直到2000年才迎来新的热潮,标志是萧红诞辰90周年。

2001年,黑龙江召开萧红国际研讨会,标志性的作品是季红真出版《萧红传》。季红真此前是北大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有非常深的文学理论研究功底,她的《萧红传》出版推动了新一轮的萧红热。

当时还有一些跟萧红有重要关系的人出了书,比如曹革成的《我的婶婶萧红》,端木蕻良的妻子钟耀群写的《端木与萧红》,这些跟她关系非常亲近的人写的作品,让萧红生平研究的诸多问题得到厘清,特别是萧红在香港期间发生的事。

此外,田沁鑫的话剧《生死场》在北京上演后引起了很大轰动,沈阳评剧院的《我那呼兰河》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获得了很大成功。特别重要的一点是,2000年前后,香港《亚洲周刊》评选一百部中国百年长篇经典小说,萧红的《呼兰河传》被评为前10强,名列第九。

2009年至今:20余种传记→余热还在升温

2009年我为凤凰出版社主编了一套《萧红全集》,后来,黑龙江为了萧红诞辰百年的活动,又邀请我参加编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的《萧红全集》(2011年出版),在这两个版本的《萧红全集》出版之后,又发现了一些萧红佚文,很多读者希望有装帧精致的萧红读本,2014年,我为燕山出版社主编了新版《萧红全集》。《萧红全集》的出版,也推动了萧红研究,这期间大陆出版了20余种萧红传记,当然里边有很多商业的因素,但也不乏重要的作品,比如叶君的《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这部传记获得了首届萧红文学奖。

2009年以后,还拍摄了多部萧红的纪录片,不完全统计至少有5部。目前这种大规模拍萧红纪录片的现象,我认为还是2011年萧红诞辰百年的余热,这种余热还在升温。包括霍启建导演的电影《萧红》,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也都是在萧红诞辰百年的背景下运作的。 □本版撰文何晶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尤丽娜]

标签:萧红 鲁迅 关系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