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开放30年往事:前国务院副总理为开发区选址
2014年05月08日 06:32
来源:水母网
原标题:烟台开放30年往事:前国务院副总理为开发区选址 编者按 30年,于人可称而立,于国可见衰兴。 1984年,烟台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30年来,我们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的风雨征程,亲
原标题:烟台开放30年往事:前国务院副总理为开发区选址
编者按
30年,于人可称而立,于国可见衰兴。
1984年,烟台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30年来,我们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的风雨征程,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给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30年来,当初的愿景早已实现,丰硕的成果让我们自己也惊讶赞叹;30年来,我们由温饱至小康,现在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弹指一挥间,30年过去,烟台的改革开放站到了而立的节点上。回望来路,勤劳聪慧的烟台人,以敢为人先的豪迈气概,解放思想,砥砺奋进,用脚踏实地的精神,建设了一个富足文明平安幸福的烟台。
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激荡而伟大,足以让我们骄傲自豪、也足以值得我们总结深思。今起,本报推出“纪念烟台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30年”大型系列报道,回望那些让我们难以忘记的人,回望那些让我们难以忘记的事。照亮过去,启迪未来。
姜德华讲述当年筹建情况
水母网5月7日讯(YMG记者李珑摄影报道)在老市委大院里,挺拔的白杨树如两排高大的卫兵,引着一条两车道的柏油路通向一处幽静的小区。小区靠南一幢四层楼的顶楼,就是姜德华老人的家。30年前,他是烟台市政府副市长、担任经济开发区筹建办主任,是烟台改革开放工作领头羊之一。作为烟台改革开放30年重要见证人,昨天,87岁的姜德华向记者回忆起30年前那段激情岁月。
《烟台日报》首发对外开放导言
姜德华老人今年87岁高龄。因为要午休,我们的采访时间定在了昨天下午3:30。记者到了之后才知道,姜老提前20分钟就已经起床,忙着泡茶招待客人。后来听说来的是女记者,又改冲了一杯咖啡。
老人精神极好,面色红润,听力好,思维也敏捷,30年前的很多事,他都记得很清楚。
姜德华是原烟台地区行署副专员,1983年地改市后任烟台市常务副市长,分管外事、侨务、涉外工作,烟台将被列为首批沿海开放14个城市之一的消息传来后,如何落实这项重大利好政策的具体工作理所当然地落在他的头上。“当时班子的情绪是紧张又激动。”老人回忆说。那届班子成员包括市委书记王济夫、市长董传周、副书记俞正声等。改革开放怎么个搞法,大家都没有经验。当年4月初,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联合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时任烟台市长的董传周和当时的常务副市长姜德华一道前往北京参会。这次会议提出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烟台位列其中。
烟台当时反应迅速,一星期后,《烟台日报》在头版头题刊登了一则题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速烟台建设步伐》的消息,烟台市委召开县、市、区委负责同志、市直部委办局和各部门负责同志及市直机关全体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央召开沿海城市座谈会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指示上来,以整党精神,清除“左”的影响,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速烟台建设步伐。这则报道,后来被称为烟台对外开放的“导言”。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正式确定烟台等14个市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从此,烟台站在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1984年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在考察开发区选址情况
为选址沿着烟台海岸走了三趟
开发区选在哪里?如何规划?这是摆在当时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件重要工作。选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时负责改革开放工作的国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两次来烟考察,参与了烟台开发区选址工作。当时,威海归属烟台,是胶东半岛离日韩最近的点。开发区最初的选址,定在威海荣成的石岛,也就是现在的威海市经济开发区。
选址的具体工作一直是姜德华在做,初选石岛后,已经准备召开常委会议研究,此时有人提出安全问题,强烈反对选址石岛。第一个选址就此被否。之后,姜德华又看中了养马岛。因为当时开发区的规划是10平方公里,而养马岛的面积与此相符,又是半独立海岛,安全保卫工作相对容易。
这个选择最终被姜德华自己否定。当时他放眼长远,认为开发区需要更大的港口和腹地承载交通运输以及企业建设,养马岛的空间还是相对狭窄。“龙口、三山岛、蓬莱我都看过了。”姜德华回忆,来来回回走了三趟,后来目光落定开发区。他是福山人,对后来成为开发区初址的福莱山一带相对了解。这里满足了烟台领导班子选开发区的多个条件:一是东西南三面是河,北面是海,边界清晰;二是此地离老市区较近,交通便利;三是一片沙滩,不占良田,基本不影响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建设上不用大挖大填;四是居民很少,只有四个村庄3900人,便于拆迁,易于管理。另外,这里靠当时还是军用机场的莱山机场不远,港口也近在咫尺。
“谷牧后来就站在一个小山包上,向东指着福莱山一片空旷的荒地,说了一句话:‘烟台开发区就定在这儿’。”这一幕历史,仿佛刻在姜德华的脑海里,他坚定地说:“这句话,我记得清清楚楚。”
昨天,老人故地重游,神奇般地找到当年那个小土包。这里已经变成了磁山温泉,土包顶上,一个漂亮的小亭子即将建成。沧海桑田,老人感慨万千。
修长江路被上级批“过于浪费”
一直到今天,老友们再次相聚,还有人会取笑当年开发区的筹建者们,是在“猪圈里”开始了创造历史的工作。1984年7月,烟台开发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姜德华123123
任筹建办主任,办公地点是当时的福山良种场。老人记得筹建办有9个人,大家平时就吃住在开发区,周末回家时,坐的是福山来往市区的长途汽车。
烟台开发区起点很高,建设主干道长江路时,身为筹建办一把手的姜德华定的路宽是100米。这个计划报到北京,传回来的意见是:这过于浪费。“当时开了大会,点名批评姜德华。”老人说。
他记得当时上级给定的路宽只有20米,而他的想法是修到100米,车道占60米,人行道占40米。后来,上面又放宽到了60米总宽。姜德华后来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而是坚持至少修到90米。回忆起这件事,他说:“我觉得这是我最不后悔的一件事。”实践证明,30年前定下的长江路,目前依然“够用”。建设需要资金。那时,听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招远开会,姜德华跑到招远把行长请到烟台,并带他到开发区“参观”,请求“关心支持”,人民银行那年支持了开发区两千万的贷款。
开发区起步时,遇到过一个大难题,就是首期开发牵扯到三个村的搬迁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难题?还得请求“关心支持”。他几跑省城,得到了省里的支持,三个多月就把这三个村“农转非”的事给办了。当时,这让别的开发区羡慕不已。
当时的筹委会副主任田增成提出,通过优惠政策和便宜的土地达到“内联外引”的作用,把项目引进来。建区初期的一批项目,如亚东标准件、乐泰密封胶、西蒙西轴承、春生轴承、二轻专家楼、氨纶等,都是那时利用便宜的土地,再利用市机械局、纺织局、二轻局的关系和资金引进的。
为筹资多次“跑部进司”争取支持
1985年3月,烟台开发区正式奠基。而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已经走在前面。“市里当时定的是‘四引进’,即人才、技术、资金和项目。”姜德华说。
姜德华引进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当时已经成为世界500强的美国乐泰密封胶项目。当时,他与筹建组另一名成员李曰春一起赴美国考察。当时,中方的意图是引进技术在国内办厂,而美方想的则是向中国销售产品。经过一段漫长时间的洽淡,美方主管国际事务的副总裁布洛威后来私下表示,如果双方出资,在中国兴办一个合资企业,会对双方都有利。但是,美方公司的多数董事则认为,在刚刚开放的中国投资,前景不明。
为引进这个项目,姜德华与李曰春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到1985年夏天,烟台开发区不仅完成了总体设计,其中首批开发的两平方公里工业区“三通一平”已经进入全面施工阶段。美方代表布洛威踏上开发区土地时,看到的就是一辆辆载重卡车、水泥搅拌车、吊车在不停地轰隆作业,往返穿梭的景象。布洛威感到这里孕育着极大的商机与潜力,相信在这里投资,一定会取得很好的回报。双方合资办厂的事,正式进入启动程序。
该项目总投资100万美元,中美双方各占一半。对于开发区来说,50万美金不是小数目,去哪里找这部分资金?姜德华记得,当时他和同事多次“跑部进司”,由农机司出30万元人民币,科技司出30万元,国家经委支援50万元,剩下的由烟台自己解决。后来,开发区又找来几家企业投资,加上以土地入股方式解决的资金,合资公司所需投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这种合资方式,无疑深深烙上了当时的历史烙印。
昨天,姜德华重游开发区时,来到当年参与引进的东岳汽车项目,听说这企业年产值逾60亿元,感慨万千。公司负责人向他展示了一款目前价格最高、60多万元的车型,老人端详许久说:“很漂亮,但我不认识这是什么车。”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