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越来越像是投资产品
2015年04月09日 14:51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郑渝川
英国作家、《伦敦旗帜晚报》艺术版通讯记者戈弗雷·巴克研究艺术品市场长达三十余年,还曾长期担任英国保守党艺术部长的艺术市场顾问。本书单辟一章谈到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在近年来上演的狂飙突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中国一线城市都发育出相当发达的艺术品市场。
原标题:1850年以来的艺术品市场
1850年以来,艺术品越来越像是种投资产品。新兴市场的新富人群总是会涌现艺术市场,从19世纪后期的美国工业资本家寡头,再到20世纪70~90年代的日本商人,再往后就是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投资者和收藏家在掀起波澜。艺术市场上的最高价格被不断刷新,而那些相当一般甚至鲜为人知的艺术家,作品也有机会卖出高价。
在这100多年里,艺术市场已经出现了多次狂热,热度要远远高于证券市场和房产市场。饱受诟病的是,艺术市场很容易被操纵,管控却难上加难。道理很简单,艺术品的世界是一个想象的、人为创造的世界,其价值出自想象,政府很难采用对其他金融产品的管控方式来达成监管。
艺术市场的狂热,对于公立、公益性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不是什么好消息。无论是政府资金,还是公益艺术捐助,都很难买得起哪怕是热门画作中的一幅。这使博物馆和美术馆不得不更主动的争取私人捐助、接收收藏家捐出的作品。投资者和收藏家的品位被证明对艺术创作的风格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英国作家、《伦敦旗帜晚报》艺术版通讯记者戈弗雷·巴克研究艺术品市场长达三十余年,还曾长期担任英国保守党艺术部长的艺术市场顾问。戈弗雷·巴克所著的本书向读者描绘了100多年来,资本、金钱、交易为主题词的艺术品市场的演变。借助此书,读者将了解1850 年到21 世纪,艺术品的市场运作情况,揭秘高端艺术品尤其是画作的交易中,艺术家与商人合谋炒高售价的方式;以及那些相当著名、拥有超高定价并在继续走高价格的艺术品,又是如何经商人精心设计,在短期内频繁转卖。
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迎来了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大量工业资本家拥有可观财富,但英国的政治权力分配却仍旧向旧贵族倾斜。旧贵族欣赏的画作,多是能让他们沉湎于旧时辉煌的题材。而新贵们则更为青睐近代艺术家及其作品。艺术品市场走暖,受到追捧的艺术家们却对工业经济时代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压力感到紧张,更愿意走出城市,去重新“发现”那些代表着旧时光的乡村之美。这一时期的艺术品投机颇为频繁。
英国新贵还热衷购买法国艺术家的作品,但在19世纪后期的法国本国,人们却对荷兰画更感兴趣。法国艺术家的生活境遇得以改善,是因为更多的美国资金的涌入。美国拥有财力更为雄厚的工业、金融寡头,这些人不仅自己对收藏艺术品很感兴趣,而且出于爱国主义也纷纷捐助美国本国这一时期起大量新建的博物馆。本书中谈到,英国新贵购买近代艺术家的作品,目的是为了与旧贵族分庭抗礼,而美国寡头青睐艺术,不仅是为了解决同样的社交难题,而且更为主动的将艺术品作为金融产品。
20世纪上半期,世界艺术品市场出现频繁震荡。艺术市场的热度,一定程度上与实体经济的热度呈反向关系,艺术品的保值增值功能受到看重。而在这一阶段,苏联曾批量在艺术市场抛售沙俄时期沙皇和贵族收藏的艺术品。
更多企业家、商人进入艺术市场,不可避免促成了这一领域投机性的增强。富裕的买家购买画作等艺术品,既是为了附庸风雅,更是为了通过操作频繁转卖,而抬高市面上艺术品的价格,牟取比产业开发和一般金融操作更大的利润。书中谈到,特别是到了1990年之后,大量的中东、中国、俄罗斯和日本富人进入这个领域,让很多卓越的艺术品的拍价、售价从几十年前的每幅几千美元、几万美元,飙升到千万美元级甚至更高。书作者在书中也归结指出,艺术市场呈现出显著的马太效应,一些艺术家“出了名”,他就会永远出名,再糟糕的作品也会持续拍出天价,更多的艺术家梦想成功,却很少进入有购买力买家的视野。
本书单辟一章谈到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在近年来上演的狂飙突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中国一线城市都发育出相当发达的艺术品市场。中国的买家也如同更早以前欧美日的买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支票,对艺术家创作形成影响。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