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烟台9岁最小非遗传人巧用黏土作面塑


来源:水母网

徜徉在烟台毓璜顶公园,随处可见手持面塑面人、边逛边吃的游园者,作为胶东民间生命力悠远、表现形式不拘一格、价格亲民接地气的艺术形式,本届庙会上面塑依旧“秒杀”全年龄层。”将一团黏土几下就捏成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羊羔,坐在瑶池园摊位前的胶东面塑传承人宋春勇告诉记者。

9岁的宋师阅做起面塑来有板有眼。

原标题:烟台9岁最小非遗传人巧用黏土作面塑 萌翻庙会瑶池园

水母网2月26日讯(YMG记者 杨健 通讯员 郝俊杰 王莉莉 邓月华 摄影报道)徜徉在烟台毓璜顶公园,随处可见手持面塑面人、边逛边吃的游园者,作为胶东民间生命力悠远、表现形式不拘一格、价格亲民接地气的艺术形式,本届庙会上面塑依旧“秒杀”全年龄层。而在瑶池园的非遗展览专区,身为胶东面塑传承人的宋春勇和9岁的女儿宋师阅一起,用灵巧的双手,将一只只面塑捏得栩栩如生,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些色泽更加鲜亮、更耐保存的作品,材料竟然是孩子们手工课上俯拾皆是的黏土。

改良面塑最长可保存数十年

“咱胶东地区的民间面塑,常用的配方是面粉混上糯米面,虽然易于成型,纹理和外形也更加圆润,但最大的缺陷是容易干燥,时间久了轻轻一碰就容易碎裂脱落。我做小的面塑是用黏土,而大的面塑是用我改进的配方,既保持了传统面塑的色彩鲜亮、纹理细腻等优点,又让面塑在整体干燥后不发霉、不裂缝、不生虫,最大限度地延长了面塑的生命力。”将一团黏土几下就捏成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羊羔,坐在瑶池园摊位前的胶东面塑传承人宋春勇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的面塑师傅捏黏土都像捏面团一样得心应手,黏土要做出细腻、丰富的纹理和造型,需要更多的揉、搓、点、切、刻、划等技法,一上午最多也就能捏三四十个。”

与传统面塑艺人两手花花绿绿、摊位斑斑驳驳不同,宋春勇的摊位却是干净整洁、一尘不染,所有的原材料用保鲜盒和保鲜膜分门别类地装好,安插面塑的木架子全部是自己手工制作,雕刻面塑的塑料刻刀,也是宋春勇用塑料直尺磨成称手的形状。虽然历经风雨,却依旧功能完好。而一尊由他亲手制作的、高达20多厘米的关公像,无论是青龙偃月刀的金属光泽、鹦哥绿战袍的褶皱、红面长髯的细腻纹理,甚至比关帝庙里的塑像更加活灵活现:“这尊面塑做成后有段时间了,可一点没变形,再过个几十年,只要保存得当,依旧‘雄风不减’。”

“这些年走过了很多地方,毓璜顶庙会却是第一次来,不在乎能卖多少,只希望能让孩子们手里的面塑,能给予他们更久的欢乐。”宋春勇说。

最小手艺人捏八蛸“开张”

“妈妈,你看姐姐捏的这个章鱼多好啊。”还没等围观的小男孩夸完,正在给手中的面塑贴上眼睛的宋师阅立刻一字一顿纠正:“这不是章鱼,这是八蛸!”带着荣成味的小大人普通话,立刻笑翻了全场。

作为本届庙会上年龄最小的手工艺者,今年9岁的宋师阅常年跟随着父亲宋春勇走南闯北,庙会、大集、展览从来都不落下,耳濡目染之间,身为班上文娱委员的她也把黏土捏得有模有样:圆嘟嘟的粉色八蛸,小小的黑眼珠和肉呼呼的触角让人忍俊不禁;翠绿的苹果配上一双大眼睛变成缺了门牙的笑脸,同样“笑果”非凡;而无论是大公鸡还是猪,都被宋师阅捏成了清一色的“团子”:“圆的可爱嘛!”宋师阅说。

虽然技艺不及父亲纯熟,但自得其乐的宋师阅并不在意自己捏的小物件快三天了还没“开张”,带着这个年龄段孩子特有的淘气的她,一会儿到隔壁的葫芦、剪纸摊位“取取经”,一会儿缠着父亲要各色黏土和工具,一会儿又开始给做好的面塑“整容”,看到终于有人掏出十元钱买下了自己捏好的八蛸,乐开怀的宋师阅索性买一送一:“这个向日葵给你,这个小老鼠我改好了,也便宜卖给你!”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丽娟]

标签:庙会 黏土 毓璜顶公园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