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关注植物画师:如何画好一朵花


来源:新周刊

中国绝大多数植物画师已经退休或转行,现在还在画的也就十多人,只有北京植物所有一位有编制的专职画师。大规模绘制植物科学画是为编纂《中国植物志》而生的,这项从1959年延续到2004年的植物人口普查为中国植物学界贡献了420名画师。

两位植物画师的自白

杨建昆

1977年入行

植物科学画不是艺术画,虽然很多绘图工作者都说这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但其实不是这样,植物科学画就是记录和叙事的功能,艺术的成分很少。它本身就是庞大工程,量太大,不可能考虑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只是照葫芦画瓢,把科学性画清楚就算合格了。有一些艺术性高的,只是因为那些画家在工作之余注意了艺术表现形式和个性。

严格地说,画植物科学画不难,只是一个很磨性子的工作。艺术要彰显个性和修养,植物科学画要求的更多是植物科学的训练。有一些搞植物研究的人就可以画,早期的分类科学家都会画。准确性是很死的东西,而且使用一些工具,比如比例规,也可以画得很准确。花和果实拆开画,每一个部位准确了,认植物的过程中看这个就够了。

最早是国外的传教士和探险家把这门技术带进来的,有严格的植物分类。《本草纲目》不能算植物科学画,只能叫本草绘画。

西方很多哲学家实际上就是之后的生物学家,起初他们对大自然有一些很感性的认识。之后有了远洋船只,到非洲、亚洲采集植物标本之后,他们一看跟自己估计的植物不是一回事,就用一种很科学的方法对这些东西进行整理。

植物科学画在很多西方国家作为装饰画,为什么中国没有?这跟文化传统有关,我们的客厅里挂的更多是人自我的东西、精神的东西,而西方人更愿意认识自然科学的东西。

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植物画,只是利用植物科学画的某些元素,有那个味,但不一定是。因为植物科学画本身很枯燥,如果要欣赏,首先取决于植物本身有没有观赏性,茶花、梅花、玉兰这些很好看,但如果我画的是飞机草,你就觉得不好看了。

王凌

1995年入行

我来到昆明植物所,赶上了一个末班车,《中国植物志》的工作已经到了尾声。现在发表新种不是很多,我一年也就画个十几张。还有要出版新的植物志也会找我画,主要是把以前的图补充一下完成。

画植物画比较枯燥,每天要面对干标本之类的东西。我们这一行必须要知道一点植物分类学的基础知识,还得懂美学的东西。

我做过来觉得主要是结合工笔、白描、钢笔画的基础,也有要画颜色的,但比较少,主要还是黑白线条。画植物用到线比较多,画绒毛的时候要用到点。要画精美的话需要四五天,如果为了赶工作,三天也就能画出一张。最难画的就是毛比较多的植物,光点毛就要画一天。

一幅图除了画植物的整个植株,还要画解剖图,把花瓣、雄蕊、雌蕊、叶片、根、茎、果子、脂肪画出来。还得在显微镜下把花解剖开来画。拿过来的标本都是压得死死的,但是我们要把它画活起来,当时学这个也要出去外面写生。

我们想融入艺术手法是不可能的,必须把植物原样表现出来,只能在构图、摆放位置、虚实方面发挥一下。每个人都有不同风格,别人可能分不出来谁画的,但我们自己人一看手法就知道是谁画的。

我们的工具其实很简单,主要是比例规。以前都是用毛笔,现在我都觉得毛笔比针管笔好用,想细就抬起来一点,想粗就压下去一点,针管笔就要不断换笔。

画植物科学画最难的是没几个人能坐得住,非常枯燥。一开始我想教感兴趣的人画,但是在练基本功的时候他们已经受不了——在报纸的两行文字中间画很多线条,不打架的。好几个感兴趣的人来找过我,但接触后就没下文了。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薇]

标签:植物科学 画师 植物名实图考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