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泥塑传承人聂希蔚:这条道没觉着坎坷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聂希蔚在创作中  聂希蔚,山东省高密县姜庄镇聂家庄西村人,1938年出生,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聂家庄泥塑传承人。”   其实,在聂家庄泥塑研究中心的这段时间,各地来了不少参观学习的人,聂希蔚他们也出去学习,交流的多,收获也很大。

泥塑的简约和泥塑人生的繁复

上学和学做泥塑,几乎同步。上学时,聂希蔚已经10岁,但他连跳两级,六年的高小,他4年半就上完了。

地里缺人手,他就不能上学了,开始帮父亲种地。他和姐姐,常常一起推土,筛土,合泥,制模,做泥塑。

“‘黄皮子’(当地的土匪)、‘游击队’(国民党的散兵游勇)闹得凶,商贩不敢带钱,常带着粮食来兑换泥塑。聂家庄的艺人也愿意要这种‘硬通货’,缺吃少喝,还有什么能赶上粮食的价值更大?” 旺季坐上门,淡季走出去。为了打吃食,他也推着“叫虎”“财神爷”“十八罗汉”,出去叫卖。他到过莱阳、诸城、五莲,出去一趟,来回需要十几天。就这样,聂希蔚“亦农亦工”,忙活了一年。

一年后,村里实行互助组,名义是互助,实际上,都是当天结算,你给我干我给你钱,我给你干你给我钱。他发现,这给没劳力的农户,带来很大的压力。

“55年入社,先是低级社,后是高级社,从外观上看,人力物力都很好。这时,我开始在村里做文书。劳力归了集体,泥塑的活儿,做的少了,贩的也少了,冲淡了。”

1957年,聂家庄的一个大队变成了三个小队,这时,开始成立人民公社,之后就是大炼钢铁。 “都八月十五(中秋节)了,还去高密拉煤,大车小辆,来来往往,看上去热闹,其实是一种形式主义。家里的笊篱都拿出去了,过年都没锅下饺子了。到大集体吃食堂时,开始没东西吃,开始饿死人了。”

都做泥塑,成分不同,对待的政策也有区别,贫农是个别谈话,中农就是大喇叭喊,对地富,则是戴上高帽游街。抓商贩,砸模具,打击制作人,把画板都劈了,烧了。

“不干不行,我偷着干,白天不行,就晚上做。那时的钱好使,挣点,就能贴补家用。家庭需要,还要多做几个。”

10岁开始,到现在,近70年过去了。70年来,他的生活没离开过泥巴。这,正是他的犀利和率真。他的泥塑处处透着简约,正是华君武希望的“粗中带细”和“柔中有刚”。

“泥塑有一百多个品种,仔细研究的人不多。‘麒麟送子’,现在只有我能做得了。”

2005年,聂希蔚成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6年开始,两年一次,国家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2年,聂希蔚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聂希蔚19岁结婚,媳妇泥塑手艺也很好,一直给他做助手。他们有3个儿子,两个女儿,只有大儿子在搞泥塑。儿子用模具生产,一年能做三四万件,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都有客户。但聂希蔚还是用手工来制作,一般不用模具。 “总结我这一生,多亏了聂家庄的这个手艺,这条道,觉着不坎坷,是直路,为什么不走?”(作者:张延庆)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丽娟]

标签:泥塑 聂家庄 聂希蔚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