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拆迁人员最可爱”拿什么说服舆论


来源:新京报

它以完成拆迁任务为荣,以攻坚克难、啃硬骨头为动员作为其话语方式,构建起了具有官方特点的舆论氛围。拆迁问题的根本,当然不仅仅在于两个舆论场的割裂,它无疑深刻地表明了在拆迁领域,一些地方官民之间共识难以达成、难以调和的现状。

怎么融通“拆迁人员最可爱”引发的官民舆论分歧?答案早已有之,法治。假如回到法治的原点,回到“依法行政”的原点,浉河区的官方文章,还会像现在这样充满斗志且忘乎所以吗?

近日,河南信阳市浉河区政府官网刊登的一篇讴歌拆迁工作的文章,引起网友的关注。在文中,浉河区委书记称拆迁工作人员是“最可亲、最可敬、最可爱、最可歌、 最可颂的人”,“证明了浉河干部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英雄豪迈。”并表示“历史会铭记这一刻,人民会铭记这一刻……”而与此同时,有网友发帖称,在浉河区的这次拆迁中,他家遭到野蛮拆迁,父母还被打倒在地。

我不大相信浉河区的官员是在有意挑起网络舆情,刺激公众神经。拆迁之不易,作为拆迁一方的政府部门必定感受尤深。那么在拆迁告一段落之际,区委书记赞扬工作人员的努力,是可以“理解”的一种心态,可能亦是当地官方舆论的需要。但它一经抛出,便即刻成为网络热点,只能表明这个官方舆论场在遭遇民间或网络舆论场时,显得格格不入,甚至相互对立。

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很早就注意到,在当下中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放到拆迁上面,亦是如此。一直以来,大量的媒体以及网民都在呼吁依法拆迁,要求杜绝暴力式强拆,同时也呼吁恪守物权法精神,尊重公民权益。这是一个舆论场。而与此同时在一些地方的官场,同样另有一个舆论场。它以完成拆迁任务为荣,以攻坚克难、啃硬骨头为动员作为其话语方式,构建起了具有官方特点的舆论氛围。

两个舆论场的交织与割裂,一直与各地拆迁工作相伴相生。我们看到,宜黄官员在公民自焚之后仍然坚称,“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并表示“我很愿意代表宜黄官员发声,甚至代表所有基层干部发声。”而在唐福珍自焚事件发生后,成都的一名城管局长仍然表示,他对唐福珍不存在歉意, 在法律面前不应该有歉意。我们也同样看到,在类似说法公开之后,又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了来自另一个舆论场的针锋相对,口诛笔伐。它们加剧着某种分裂与对峙。

拆迁问题的根本,当然不仅仅在于两个舆论场的割裂,它无疑深刻地表明了在拆迁领域,一些地方官民之间共识难以达成、难以调和的现状。没有共识,哪来和谐?那么,这明显存在的官民两个舆论场,到底有无沟通的可能,我们又能够拿什么来使它们得到融通?

答案早已有之,即为法治。一方面,官方能否以法治的手段进行拆迁,以法治的视角看待拆迁工作,并最终从法治的层面来对拆迁工作进行褒贬评估,这是可以使官方舆论场接受检验的前提。另一方面,民间的舆论场同样应当以法治作为诉求的起点与标准。

没有一个舆论场可以凌驾于另一个舆论场之上。除了法治,我们拿什么互相说服,又如何实现沟通与调和?但假如回到法治的原点,回到“依法行政”的原点,浉河区的官方文章还会像现在这样充满斗志且忘乎所以吗?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德风]

标签:舆论氛围 浉河区 依法行政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