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专访冯骥才:半个山东人的泰山情结(图)


来源:中华泰山网

曾有一项统计说,在中国有2亿少儿读过冯骥才的散文《挑山工》。通过交谈,冯老先生又掌握了挑山工工作的许多细节,这些细节深深地触动了他。此次之行,他还创作了一首《颂泰山》赠予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岱宗立天地/由来万古尊/称雄不称霸/乃我中华魂”。

冯骥才接受中华泰山网记者专访。 中华泰山网记者王文正摄

曾有一项统计说,在中国有2亿少儿读过冯骥才的散文《挑山工》。也正是因为这篇从1983年便入选中小学课本的文章,让更多的少年儿童了解到了泰山,了解到泰山上有一群靠肩膀扛起整座山物质输送重任的泰山挑山工,知道了他们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今天,冯骥才再次来到泰山脚下,他说,他有半个山东人血统,更是有着浓重的泰山情结。

探访最后一代挑山工:更觉他们可敬

作为曾读过冯老先生《挑山工》的2亿人中的一员,记者之前也没有想过会见到这篇经典散文的作者。不过,初见冯老先生,他1米9多的个头就让记者吃了一惊,没想到已经年过七旬的冯老依然身板笔直,精神矍铄。 冯老先生说,他的母亲是济宁人,他有半个山东人的血统,他的形象非常符合山东大汉的形象。

随着科技进步,机械化进程加快,山上所需物质需要人力运输的已经大大减少,冯老先生认为,现在还在泰山上从事挑山工这个职业的人,应该是泰山最后一代挑山工了。“随着时代变迁,山上可能就没有挑山工了,但是挑山工的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灭。”所以,这次来泰安他就是要记录这些人,记录他们真实的生活、记录这段历史,传承这种精神。

之前对于泰山挑山工的创作,冯老先生觉得只是感官上的创作,这次他将与已退休的老年挑山工和泰山上还在职的挑山工深入交谈,了解他们的历史、生活、工作环境及心理等,并根据这些口述创作《泰山挑山工口述史》。

通过交谈,冯老先生又掌握了挑山工工作的许多细节,这些细节深深地触动了他。“原来在泰山建设的早期,6米多的钢筋他们也要每次10根,一步步地扛到山顶,还有一些建筑需要的大件,他们要几个人一起抬上山。”

“他们的这种艰辛,让我对他们更加敬重,泰山上一砖一瓦的建设,离不开他们的辛苦,也正是有了这种辛苦,我们才能更多地享受到泰山的美。”

探索文化保护传承:推荐博物馆方式

冯老先生一直致力于抢救文化遗产,现在也正忙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整理及传统村落的统计整理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及传承,他有很多建议。

之前,曾有人提出,为泰山挑山工申遗。冯老先生认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比如一些自然遗迹,就让它在自然中保存,而像泰山挑山工这种民俗文化,可以建立泰山挑山工博物馆,用录像、文字等在空间里进行展示,这样即使有一天泰山挑山工这种文化形式被新的文化形式所代替,但它依然有它的传承之所。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面临着一个问题,一是资金短缺,二是找不到传承人。他认为,这还是需要一些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地方政府的投入。“政府要肯为文化花钱,保护地方文化遗产,也是政府的责任,要放一些投入在里面。”另外,他认为还要吸纳一些社会资金,这个时代等待资金的良性使用,吸引商人来投资文化产业,助推文化发展。

谈到泰山文化的保护,他说刚刚听了一些介绍,还没来得及去实地观看。不过听介绍说,泰山在环境保护上、在控制过度开发上,还有游客控制和森林防火等方面都做了有一些探索,他相信当地人可以做好对泰山的保护。

探讨泰山精神:“挑山”精神是中华魂

冯老先生走访过国内许许多多的山水,泰山他也已经来过四次,但依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总是惦念着这里的景、这里的人,总想再来,这次是他的第五次泰山之行。泰山对他到底有怎样的吸引,让他如此痴迷?

他说,泰山在他心目中有很崇高的位置,国内没有一座山,让他像面对泰山这样肃然起敬。“泰山上有一座石碑,上面写五岳独尊,这个‘尊’字我很喜欢,我认为和泰山也非常匹配,它就突出了泰山的威严、尊严。”

冯老先生还注意到一点。很多地方都有挑山工,但是他们都不称其为“挑山工”,而是叫“挑夫”。只有泰山上称他们为“挑山工”。他觉得“挑山”这个词非常好,很有寓意,也很有文学意境。它总让你隐隐地感到一种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挑山精神,以及挑山工的博大胸怀和责任。

此次之行,他还创作了一首《颂泰山》赠予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岱宗立天地/由来万古尊/称雄不称霸/乃我中华魂”。

他说,泰山是历代人崇拜的山,它有它的独特信仰,有它美丽的人文地理景观,还有许多有着浓郁文化特色的遗迹、建筑等,但它历年来称雄不称霸,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在挑山精神中就可见一斑。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尤丽娜]

标签:泰山 个山东人 专访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