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莒南大店:清末乱世玉皇庙 百姓避难祈平安


来源:琅琊新闻网

2014年3月初,山东临沂市莒南县大店镇玉皇沟村村民钮希岭、王传顺、王传仁在山坡上翻地种菜时,挖出一块石碑,碑的正面、反面皆有文字。”  李祥琨介绍,迁后主持道士潘海文(后其子潘瑞祥世袭道士职业)为了看护方便,将其父母灵柩迁来葬于庙北高处平旷的地方。

原标题:莒南大店:清末乱世玉皇庙 百姓避难祈平安 

2014年3月初,山东临沂市莒南县大店镇玉皇沟村村民钮希岭、王传顺、王传仁在山坡上翻地种菜时,挖出一块石碑,碑的正面、反面皆有文字。一块青石碑道出了清末乱世,兵火四起,莒南大店一带人们不得安居的现实。

村民发现的石碑。

一通青石碑道出几多悲离

玉皇沟村村民钮希岭、王传顺、王传仁在山坡上翻地种菜挖出了块石碑,三人的文物保护意识都非常强,立即报告了大店党委。大店党委高度重视,通知村支部妥善保管,不得破坏,又邀请县志办专业人员前往考察。2014年3月15日,莒南县党史委退休的李祥琨受县志办公室和大店党委委托,前往玉皇沟村进行了实地勘察。

玉皇沟村地处马鬐山主峰西南的群山之中,山峦起伏,最高峰524.6米。沿一条山谷绵延三四里地,故称玉皇沟村,分成南刘、东钮、西孔、北王家四个聚族而居的村落,南头刘姓居落称崮山后,又叫刘家门前;中间东钮、西孔姓部分称玉皇沟;北边王姓居落称围子里。几百年来,由于村庄周围山高谷深,树木茂密,交通闭塞,与外界联系很少,犹如世外桃源一般。过去因其远离尘嚣,与世隔绝,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这里成了避难的最佳去处。

同治元年(1862年),由于清朝政府腐败不堪,导致天下大乱,太平天国、捻军、幅军纷纷揭竿而起,烽火遍地,刀兵四起。李祥琨介绍,此时,玉皇沟因其地理优势就成了最好的避难场所,山顶上的玉皇庙是难民在战乱中寄托希望的灵魂安放之处。在朝不保夕的情况下,老百姓每时每刻都在心里祷告上苍,祈求神灵保护,实在是情势逼迫使然。

山顶上的玉皇庙最早是什么时候建成的,现在已经无法考证。村里人一代又一代相传,旧有古碑数座,后来都难觅踪影。前年,李祥琨在编写《大店镇志》时,从山东省图书馆查到民国六年(1917年)来汝霖所撰玉皇庙碑文。

现在,大店发现了玉皇庙碑,在玉皇庙村孔宪登的带领下,李祥琨来到庙碑出土的地方,村支书孔祥华和村民钮希岭、王传顺、王传仁也早早来到了这里,并把碑上粘土用水冲刷干净。碑为青色大理石,经测算,长90厘米、宽85厘米、厚20厘米,虽然历经150多年,由于深埋土中,所以碑体完整、文字清晰。

碑文显示,“夫惟天地好生,虽流离终归乐土;山川设险,作保障永固长城。迺当南氛烈炽,东土播迁。玉皇庙前,商排蚁阵;金刚洞外,竞效鹰扬……”

社会动乱,人们建庙祈福

据史书记载,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七月十一日沭阳农民起义首领陈玉标率900余人乘马持械,在日照、莒县及江苏赣榆交界处抵抗官府,在南河崖及莲花河与清兵激战,被官兵炮击死四人,毙十多人。咸丰四年(1854),幅军陈玉标配合捻军在大店、汀水、良店一带活动。咸丰十年(1860),捻军在汀水、大店、十字路、坪上及日照碑廓遭莒州知州福格所率民团阻击,捻军有伤亡。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二十二日,捻军围攻马亓山,次年正月二十六日撤离。同治元年(1862)正月二十七日,幅军首领姜三壮率众千人,东渡沭河入十字路一带。同治六年(1867)秋,太平天国将领任柱、赖文光率部来莒南,在北到诸城,南到赣榆沿海一带与清军频繁作战,赖文光在南撤时被扬州淮军吴毓兰部将王德胜(临沭人)捕获杀害。

综合以上资料,李祥琨分析,清末乱世,兵火四起,人民不得安居。当时玉皇沟一带山高林深,成为避乱的理想地方,周围各村略有资产者皆来此避乱。

据孔宪登讲述,当时来避难的人多达320多个村的百姓。大家同心协力,筑起了圩子,墙高有4米,并组织了武装民团进行防守。圩墙以内部分包括玉皇沟、崮山后、围子里三部分村落,另外建有四扇大门,都有人日夜把守,盘查进出的行人。偏僻的玉皇沟一时出现乱世圩寨的畸形盛况。可是一旦遭遇大兵,仍旧不能自保,所以人们都把自己的命运希望寄托于冥冥之中的玉皇大帝,多次重建玉皇庙。

道光年间庙碑现在无从考证,但是根据这次发现的同治三年(1864)青石碑上的碑文来看,足够让人了解到当时社会动乱的惨状。阮湟之象令人惊心,老人们常传说,咸丰十一年(1861)暴风,山顶玉皇庙被吹隳,屋瓦荡然无存,神像也被吹落到山阳半坡(现在出土碑石的地方)。当时的百姓以为是玉皇大帝意欲迁居此处,就在落像处重建了玉皇庙。当时有陈、张二位道士也搬下来继续担任主持。这次出土石碑是迁后重建所立。李祥琨说:“这通青石碑的出土,填补了莒南地方史籍中幅军内容的空白。”

李祥琨介绍,迁后主持道士潘海文(后其子潘瑞祥世袭道士职业)为了看护方便,将其父母灵柩迁来葬于庙北高处平旷的地方。谁知,有一天突然乌云滚滚、霹雳巨响,接着狂风暴雨,山洪倾泻而下,潘母的坟被洪水冲得荡然无存。

奇怪的是,这雨只下在玉皇庙附近,几里路之外山前山后的地方竟然红日在天,滴雨未见。更奇怪的是,坟边不远处,道士垒建的鸡窝竟安然无恙。当时人们纷纷议论,都以为是潘母的坟压在玉皇庙的上方,触怒了上天,所以遭到玉帝惩罚。于是,人们就更加敬重玉皇大帝之神明。礼敬更加诚惶诚恐。今天看来,当时人们膜拜玉皇神像的现象正是当时社会动乱下,人们祈求生命安全,生活平安的社会心理折射。

庄氏家族,当年曾富甲一方。

贫困之后的美食,垂涎欲滴

大店出土的这通青石古碑记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下百姓的窘迫生活,但是大店庄氏家族的崛起,这里曾经一度商贸发达,富甲一方,富家人有着自己的饮食文化。明朝到民国年间,大店出了很多名厨,如林怀庆、林茂彩、李庆兰。其中最有名者当属从山西大同府跟官而来的名厨林怀庆。“他曾到过湖南、湖北、四川、浙江、山西等地,可以说手里掌握的厨艺集合了全国各地的烹饪技术于一身。”庄氏族人庄会绵说,林怀庆去世前把手艺传给了其子林茂彩,林怀庆最拿手的菜肴是“一百单八件”和“上、中、下三八珍”。

“做这些菜的用料多为山珍海味”,如:鱼翅、广肚、果子狸、哈什蚂、鱼唇。所谓“一百单八件”指108件餐具,也指108种菜。做“一百单八件”所用的餐具都是御用餐具,由景德镇用锡瓷精制。“过去大店有三套这种餐具,每套装在一口大楠木箱里,分别有强恕堂、如心堂、慎余堂保存。”庄会绵说,虽然这种餐具形状不一,但摆在桌子上却滴水不漏。其实,摆这种餐具很不容易,除了摆好餐具外,还必须唱出每种菜的名称、吃法。

如果说林怀庆等名厨是为“上层人物”服务,那么大店平民百姓也有自己的名厨:孙信、庄润田等人。孙信外号小锅腰,善于潜水,常到渊子崖抓甲鱼。过去,大店经济繁荣,新疆、青海等地的客商常来大店,为治肠胃不适,他们到大店第一顿饭便是找人做甲鱼汤喝。1921年,孙信在北门口开了家饭馆,专营甲鱼汤。

“先用淡腊将甲鱼洗净,再用针形小刀从其后脑将其杀死,放血后取胆,用淡腊浸泡。”庄会绵说,将甲鱼入锅,炖至半熟时加胆,纯熟后剔骨。然后再加入老汤、鸡丁和其他作料。孙信经营的甲鱼馆前后维持了40多年。

谈及佳肴,人们不禁想起“交切糖”,大店庄润田烹制。每16片为一斤,主要是麦芽糖、麻芝、核桃仁等。“制作交切糖的关键在于熬糖、配料和配方”,先将麻芝、核桃仁、黑瓜子仁去内皮磨成粉,再将白果仁切成一毫米厚薄片,用熬好的麦芽糖将麻芝、核桃仁、黑瓜子仁粉和成糊状,用面轴将其扞成3毫米厚皮子,把白果仁片扞在皮子上,最后用模子卡成糖片。“只传内不传外,只传男不传女。”

此外,大店丁汝祥烹饪的卤鸡小有名气。过去,大店有20多家卤鸡作坊,其中最出名的当属丁汝祥家的作坊。民国十八年,国民党第二集团军杨虎城进驻大店,每天他都品尝丁汝祥做的卤鸡。丁汝祥的卤鸡主要靠老汤烧制而成。“老汤、佐料、火色。”丁汝祥做的卤鸡光滑油亮、肉色洁白,嫩而不腻,鸡骨酥香。1930年,庄陔兰曾为其题字:“开盒十里香。”此后,日寇侵占大店,丁汝祥挑着卤鸡盒子和老汤外出逃难,不慎将汤坛子摔坏,从此歇业。

记者车少远

相关专题: 临沂农业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宋佳]

标签:刘家门前 乱世 清末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