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临港产业“巨轮”扬帆


来源:日照日报

截至目前,我市临港产业主要年产能已达到钢铁1200万吨、汽车75万辆(含农用车)、发动机80万台、浆纸218万吨、自动变速箱100万台、大豆加工840万吨、油品加工1300万吨、糖240万吨、平板电视50万台。

原标题: 临港产业“巨轮”扬帆

本报记者刘玮玮

这幅图景对25年前的日照市来说,也许绝难想象———

全省“十二五”规划中最大的临港产业项目——— 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在此建设;韩国现代集团最大的海外发动机生产基地在此崛起;本土企业“五征”集团在此扎根并枝繁叶茂;冶金及配套、汽车及零部件、石化、粮油、浆纸及印刷包装等一系列千亿级和五百亿级临港产业集群在此成长、壮大、繁荣……

坐拥全国排名第九,年吞吐量达3亿吨的深水大港,日照临港经济的巨轮开始扬帆远航,世界各国进出的货物和其产生的价值,越来越多地带给黄海岸边这片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沃土。

巨轮在启动之初,还只是海边的一座大渔村般的小城。

1989年,地级日照市建立时,全市拥有机械、纺织、化工、电力、制盐等28个行业,62个门类,但行业布局分散,总量小,此时的港城,如同一张等待描绘的白纸,静候每一位建设者将它涂抹成最为亮丽秀美的画卷。

1992年设区带县后,我市以搞活企业、膨胀规模、提高效益为中心,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造、兼并等,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产品结构,工业经济有了长足进步,199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34.52亿元。然而与快速发展的港口相比,临港工业发展仍显滞后。

“大港、小城”是日照挥之不去的印象。

但中国如火如荼的市场经济发展令日照时不我待。日照要发展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是深水良港!港口兴则经济兴。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证明,发展临港经济是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

2001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并一直坚定不移地推动至今,为临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力量。

临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港口的依托。2002年,随着日照、岚山两港下放到日照市,我市临港工业发展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破题。当年10月,亚太森博浆纸一期工程正式竣工投产,成为我市临港大项目开篇之举。

“十一五”期间,我市临港工业实现跨越发展,产业集聚现象明显。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雏形开始显现。2002年至2010年,全市共实施临港工业重点项目203项。新良油脂、华能电厂、凌云海糖业集团、晨曦集团、五征集团、金禾博源生化、中纺粮、中储粮等大项目纷纷跟进,尤其是日钢、威亚等大项目的建成投产,我市临港产业框架初步形成。

进入“十二五”,我市以“产业链延伸”为抓手,积极抢抓“蓝红金”等重大历史机遇,在港口三次创业带动下,目前我市正以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为“头号工程”,聚力发展钢铁及配套、汽车及零配件、石化、食品、浆纸印刷等千亿级和五百亿级产业集群,临港优势产业正在向临港优质产业转变。

这一系列令人惊喜的变化,凝聚着几代决策者和全体日照人民的心血。让我们来回顾我市临港产业崛起背后的几个细节———

激情“威亚”。

2003年,现代汽车集团在中国布局整车生产如火如荼,日照产生了一个大胆设想——— 邀请“现代”来日照投资。

一时间出现很多声音:“日照汽车工业底子为零,连个螺丝帽都不能配套,日照拿什么吸引现代集团?别瞎忙活了!”

面对质疑,市委、市政府态度非常坚定:必须破除对争引外资大项目的恐惧症,绝不能未抓先气馁!

2004年9月,日照市招商团赴韩招商,专程拜会薛荣兴,希望现代汽车集团到日照发展。面对北京、盐城等多地政府的邀约,薛荣兴最初并没有看重汽车工业零基础的日照。

这年11月,薛荣兴仅提议考察人员到日照作试探性考察,了解项目投资可行性。

日照对此的准备却绝不仅仅是试探性!

相关部门迅疾作出反应,连夜制定出周密的接待考察方案。最终,现代汽车考察人员详细考察后给出满意的评语,双方进入了实质性洽谈。

当年,为促进“威亚”尽快落地,市领导先后奔赴北京三四十趟。2006年9月24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威亚汽车发动机(山东)项目核准意见,倔强的日照人凭着抢先一步的机遇意识,精诚所至的热诚激情和坚韧不拔的拼抢韧劲,终于将威亚发动机“搬”到了日照。

一片荒草地之上,赫然“长”出了一片生产现代化发动机的厂房。2007年4月18日,全市人民关注的“威亚”发动机正式投产。

未来的“钢城”。

2012年12月26日,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消息传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通过了山钢集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项目。

自此,几代日照人追求的“钢铁梦”有了重大突破!

作为全省“十二五”规划中最大的临港产业项目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承载着探索全国钢铁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新路子的希望,承载着山东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希望,而对于坐拥3亿吨大港和广阔腹地,正在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的日照市而言,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同样承载着更大的希冀。

提到钢铁,人们似乎都会联想到产能过剩,但山东钢铁集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王继超对此有清醒认识:任何一个行业,过剩之说,从不针对精品。展望未来,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一期工程2016年底建成投产,全部工程2017年6月底建成投产。2000万吨精品钢产能、千亿元钢铁产业集群所聚变的巨大能量,绝不仅是个一元多次的经济学方程式,更是一个多元多次的社会学方程组。

日照一诺千金。

2013年6月28日,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开工仪式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军郑重承诺,要举全市之力搞好服务推进,支持项目建设。在《2014年日照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同道再次重申,坚持把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作为“头号工程”,扎实做好配合服务工作,加快拆迁安置区建设。

一期4个村整体搬迁,共计3505户村民为了支持项目离开了家园,为城市的大钢梦作出自己的贡献,“群众成为了支持项目建设的主体,这也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参加拆迁安置工作的工作人员一次次为群众的主动配合深深感动。

一座未来的钢城正在建设。大港+大钢+大物流+大人气聚集……日照人由来已久的大钢梦终于梦想起航!

一个大项目就是一个无声的招牌,有着强大的集聚效应。

紧随威亚的脚步,派沃泰自动变速箱项目也漂洋过海落户日照,两期项目年产能达到100万台,成为国内最大的六速自动变速箱生产基地。自此,日照的汽车零部件产业进入“双核驱动”时代,一大批配套项目也争先恐后接踵而至,在开发区韩国工业产业园形成“威亚十分钟”市场圈。

至目前,韩国现代汽车集团已在日照累计完成投资23.1亿美元,以发动机、变速箱、模具、车桥四大关键零部件企业为龙头,带动了瑞荣机械、裕罗电子、阿泰克、三起等近30家配套企业迅速向日照聚集。

得益于威亚这台发动机的带动,以及五征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的稳定发挥,日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超越钢铁成为日照第一产业,2013年首次超过钢铁成为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以往“一钢”独大的局面,变成了多点支撑、多级增长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如今,我市围绕现代威亚发动机,已建成发动机、变速箱、车桥、模具、ECU等几十家相关企业;围绕钢铁产业,建成京华管业、万方板业、华浙钢棒等9家规模以上钢铁深加工企业;围绕五征汽车产业链,新建兴业、七星汽车零部件等配套企业三十几家,不仅给五征配套而且为重汽、二汽、吉利、东风等汽车企业供货;围绕岚山石化产业园,形成岚桥石化、石大科技和金石沥青为龙头的现代化化工园区等,临港产业集群化、链条化特征日益凸显。

截至目前,我市临港产业主要年产能已达到钢铁1200万吨、汽车75万辆(含农用车)、发动机80万台、浆纸218万吨、自动变速箱100万台、大豆加工840万吨、油品加工1300万吨、糖240万吨、平板电视50万台。

日照临港产业的巨轮已然引擎出发,一个成熟自信的日照坚定地走向前方!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黄珊]

标签:巨轮 临港工业 山东钢铁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