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日照文脉 "到了日照 千万别说是文化人"


来源:北京日报

在去山东日照的火车上,我对文学评论家黑丰说:“到了日照,你千万别说你是文化人。七月初,有机会再来日照采风,我又一次被浓浓的文化氛围浸染着,收获颇丰。”  此次日照行,“情满于山”的不止浮来山,驻龙山的万亩茶园,也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在去山东日照的火车上,我对文学评论家黑丰说:“到了日照,你千万别说你是文化人。”黑丰用他那湖北口音“呦”了一声,这音调是上拐的,表示有点疑问。我告诉他,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多少年前在日照的一次笔会上,作家刘恒说的。记得在场的陈祖芬、米博华等一干“文化人”也连连点头称是呢。

七月初,有机会再来日照采风,我又一次被浓浓的文化氛围浸染着,收获颇丰。

追溯日照文脉,人们自会提起南北朝时期的大文学家刘勰。日照的莒县是刘勰的故里,在浮来山定林寺,我胸中涌出的,是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的名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此次日照行,“情满于山”的不止浮来山,驻龙山的万亩茶园,也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听听这茶场的名字吧春浓。我们冒着蒙蒙细雨,和茶农们一起采茶。日照的绿茶全国闻名,属茶品中的上上品。春浓茶场的老场长介绍说,它却是南茶北植的成果。把南方的茶种移植到更适宜茶树生长的日照,辅以北方的炒法,这炒法竟有七道工序!那天,众多编辑记者、作家们饶有兴趣地跟着走了七道工序,体味着日照茶文化的芬芳。

日照文脉的另一个分支,是黑陶文化。“到日照,看黑陶。”在兆启黑陶博物馆里,一些年轻人过着自制黑陶的瘾,我则认真听当今日照黑陶的掌门人、黑陶艺术大师苏兆启先生的讲解。始知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出现的,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苏老破例领我们看采自他家乡的胶泥土,他说,其实烧制前的坯具是黄的,人们见到的黑陶表面所呈现的墨黑色,是以独特的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的。出窑后就是浑然天成,不再做任何处理,其外观黑亮如镜。真是开眼,我们不仅看到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黑陶作品奥运宝鼎,还仔细观赏了苏老历经五年,经过几百次实验才烧制成功的“镇馆之宝”高柄镂空蛋壳陶杯。它的举世无双在于杯体的最薄处仅有0.1毫米,令人叹为观止。

有趣的是,离开黑陶博物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我们竟一下穿越了四千年!因为我们一行实实在在地站在尧王城的遗址上了。尧王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也是日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尧王文化博物馆建成还不到一年,已成为全国各地及海外游子的朝圣之地。走进博物馆,只见门口的“谤木”、华表,院中的漏缸、谏鼓都依原样而设,大堂内3.9米高的尧王全身塑像巍然而立,那是用一棵千年树龄的国槐整体雕刻而成的。孔夫子对历代帝王评头论足,多诋其缺陷以教导弟子,对尧王却唯有称赞,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有溢美之词:“其仁如天,其智如神。”

前不久,日照市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国际尧文化论坛。我看到日照籍的著名科学家丁肇中先生返乡出席并留下亲笔题字。博大精深,以“仁德”为核心的尧王文化,正跨越出国界,影响着这个纷繁的世界。

可以说,尧王文化是日照文脉的源头。这文脉绵延不绝,氤氲着一代又一代子民。

短短几日的行程,我们还赶到桃花岛观看独具特色的日照农民画,到日照博物馆与正在举办画展的沂蒙画派的画家们采访交流……

匆匆地,怎么就和美丽的日照告别了呢?我有点失落。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依然是同车厢的黑丰先生,用他那浓重的湖北口音对我说:“到了日照,千万别说你是文化人呦!”我们都笑了。安顿下来后,我躺在卧铺上翻看自己的手机,哦,一张照片映入眼帘:两个可爱的小姑娘在举着刚完成的剪纸给我看。我没记下她俩的名字,可我知道他们是莒县剪纸传人的后代。

我按了“保存”,就让这两个日照小姑娘的笑容,留在我的记忆中吧。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初晓芳]

标签:日照 文化 千万别说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