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刘晓静:山东应有更强文化自觉和担当意识


来源:齐鲁网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刘院长您好。我觉得就就业问题来讲,可能需要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一个是国家方面的,再一个是用人单位方面,或者学校方面,再一个就是学生个人这方面的,三方面共同努力。

原标题:刘晓静:山东应有更强文化自觉和担当意识

山东应具备更强的文化担当意识

齐鲁网: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由齐鲁网联合人民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共同推出的特别节目《两会大家谈》,在“两会”期间,我们将邀请部分代表委员走进我们在北京的演播室,就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些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刘院长您好。

刘晓静:您好,主持人。

齐鲁网:欢迎您来到我们齐鲁网的演播室。

刘晓静:谢谢。

齐鲁网: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比较关注的是有关于改善民生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将就业放在了第一位,在报告中提到,“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报告中还说,“就业是改善民生之本”。在此想请问刘院长,您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同时也是高校的院长,您比较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

刘晓静:我所关注的问题自然是文化和校阅领域的问题,因为我是来自文化教育领域的一个代表。对于社会的热点问题,我也有所关注。

齐鲁网:在全国“两会”召开之时,您作为发言人之一,还提到了有关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其实我们都知道,文化领域的范围是非常宽的,能不能具体跟我们讲一讲,您比较关注哪些方面?

刘晓静:首先我觉得作为从我们我们来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不但需要经济支撑、科技支撑、军事支撑,更需要文化的支撑。从我们目前现实来讲,我们不能回避一个现实,就是从我们国家作为一个文化遗产非常富有的国家,目前我们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软实力确实非常有限的。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坐上了经济总量的第二把交椅,但是我们国家的文化力却是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综合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谁占领了文化发展制高点,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占得先机。

山东咱们大家都知道,历史底蕴非常深厚,文化优势也特别突出,现在各方面的条件也都非常优越、齐备,理应具有更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意识,应该走在全国的前面。我认为是这样的。

在发言当中我也提到,就是几方面的建议,从我个人来讲,有这样几个考虑,一方面我们首先还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必须把培育和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方向。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是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从这一点来讲,社会上有一句话说“人倒了可以扶起来,道德倒了就再也扶不起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思想道德建设。我觉着思想道德建设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是一方面。

政府应该切实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加大文化投入,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真正使老百姓能够享受到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服务。作为老百姓来讲,享受了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服务,他自然就会提高他各方面的素养,他干活也有精气神了。同时作为政府来讲,还应该紧紧把握文化产业的方向,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从我们国家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讲,有不少企业还不太熟悉市场,甚至惧怕市场,这样以来就使得政府应该加快为这些企业进入市场去创造条件,尽快地把他们推向市场,要做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点,就是要力抓品牌建设,其实我们一直在谈品牌建设,这里我着重提到了一个,就是要建设儒家文明传承创新区。从我省来讲,曲阜和周边地区作为鲁国故城、圣人之乡,它有着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文化底蕴特别深厚。从我们省里来讲,应该确实利用和整合这方面的资源,应该在合理布局地方特色文化区的基础上,去充分地发掘孔子文化、儒家文化,包括民间艺术,就是当地的民间艺术,传统礼仪、民俗文化等等。挖掘这方面的资源,去创建、形成儒家文化体验示范区、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能够使更多的人来了解齐鲁文化,使齐鲁文化的魅力四射,真正能够起到把儒家文化让它传承、弘扬,使更多的人体验,推动儒家文化创新。

从第四方面,我还提到了一个,就是要注重在城镇化建设过程当中,小城镇的保护,不要在城镇化建设当中大拆大建,千城一面。就是要注重小城镇的个性的灵性的保护,使它的特色保存下来,杜绝破坏文物、破坏文脉的现象发生,以前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

第五方面,我也提到文化人才的使用和培养的问题。我这里主要提到的是管理人才,文化人才有各方面的人才,我主要是指的管理人才。因为在以前的时间中,我认为现在我们的政府,应该把那些懂文化、重视文化、对文化有感情的人,把他们推到各级政府管理岗位上去,这样他工作起来会得心应手。另外还要优化用人环境,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使各类人才能够在一个更宽泛的平台上施展他们的才华,为我们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做人才保障。

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聚力

齐鲁网:刘院长,刚才在您的建议当中提到了思想道德建设,这个思想道德建设可以说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建设有什么样自己的观点?

刘晓静:我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我们确实是应该弘扬和继续传承下去。因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在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过程当中,是显得尤为至关重要。它可以决定着一个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走多远,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能够做到多大,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能够发展到多强。

一方面,中华民族的追求、信仰,包括价值取向、高尚品质、文明准则、思维方式,包括一些生活模式,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世代相传,汇集成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特别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这种传统和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血脉和灵魂。这些核心思想、理念,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渗透到人们世世代代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凝聚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强盛的精神家园,所以对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另外一方面,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面前,我们也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全面认识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它能够与时代特点相适应,使它与现代文明向融合,能够自觉地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的转换,从而凝聚起实现我们中国梦内生的巨大力量。

进社区体民情代表大学生社工“代言”

齐鲁网:在“两会”召开之前,我们齐鲁网举办了一次“代表委员进社区”的活动,当时刘院长也是受邀嘉宾之一,当时那个活动给您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刘晓静:当时“代表委员进社区”,我也参与了,当时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方面,一个是他们社区,那是甸柳一区,它社区的文化建设是办得非常好的,非常注重文化方面。再一个就是当时有一个大学生,他是社工(社会工作者),他提及到社会工作者的难处、这种尴尬的工作局面。当然更多的百姓是对社会大家都很关注的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对这些也提了很多的建议,对于“两会”的召开也都充满了期待。

齐鲁网:您刚才也提到了社工,您对社工这个群体了解吗?

刘晓静:其实在这之前,我对社工并不了解,真正了解就是这一次,在参与“代表委员进社区”的这次活动中,听了这个大学生讲,昨天还有咱们的记者和大学生,把他的一封信转给我,我看了以后,感触非常深刻。今天我觉得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取得社会的关注,对社工人员的关注。他在信上就提到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就是职业化的问题,我其实对这方面还不是特别熟悉。因为现在咱们国家对于社会工作已经有专业了,在各高校,不管是本科,甚至专科的也有,当然也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的没有,全国都没有博士的,最高就是硕士学历教育。在这方面,都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像比如说山东大学就在哲社学院开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每年都有很多的毕业生奔赴社会工作的岗位。但是在他们工作的过程当中,他们感觉比较尴尬的一个局面,就是职业化的问题。作为他们来讲,他们觉着就像是咱们做教师或者做医生的,各有各的职业,这也是他们的一份职业。但是在社会人的眼里,并不了解这个职业,老认为他们或者是义工,或者是什么志愿者这样的,这样以来就让他们很尴尬。去解释的话,大家也听不明白,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情,所以这种尴尬的局面让他们很无助,就是这种职业化的问题,一直牵绊着他们事业的发展。这是一方面。

再一个,就是角色的定位也是让他们非常尴尬。因为它这个角色定位,我了解到现在他们的服务,就是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服务于社会的这种服务,是通过政府购买或者是社工服务机构来申报项目,民政厅来审批他们的项目,给他们资助,给他们资金支撑,然后他们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你比如说像大学生来讲,他等于是在一家社会机构里边被政府购买岗位,然后他去奔赴到甸柳社区去做社会服务。在那里,当然他做的还算顺利,因为咱们知道,甸柳一区的社区服务工作,在全国都是非常有影响的,做的是非常好的。在那里,他对于服务也好、工作也好,包括他实现自我价值、实现自己的才华,还算可以。但是他跟我反应,更多的他的同学在这种角色定位面前,比如在医院里边,他这是到了社区里,他有的同学还到了医院或者高校里面做社会服务,他们是作为一个职业被分到那儿去做这项工作。但是作为医院来讲,比如他到那儿开展活动的时候,去救助病人、帮助病人,去启发他们的思想,帮助他们搞活动,让他们从病魔当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搞活动的时候,反倒医院又感觉你不是来帮助他们工作,而是来添乱,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工作秩序。所以从角色定位上,更多的他那些同学,是被他所服务的单位,用你今天干这个、明天给我整整材料,他们都写的文字是没有问题的,你给我写一些什么材料、整一些什么档案,就是脱离了他本身应该做的或者愿意做的本职工作。就是在角色定位上也是比较模糊,让他们比较尴尬。

再一个方面,就是待遇问题,这个待遇问题可能对他们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就是基本上像他们这些人,每月工资基本都在2000左右,这是在有岗位的情况下,没有岗位,如果是服务机构不聘请他们,他们就要下岗,有项目、有岗位,那肯定他能够拿到这个2000左右,少的可能1000多,多的大概也就是2200,这只是我了解的情况。

齐鲁网:收入确实挺低的,我想这应该也算是他们这些从事社工的年轻人来说,反应比较集中的一个问题了。

刘晓静:是,其实我也知道,比如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分配到其他岗位,比如就我们学校来讲,分配到高校,也可能刚一开始的时候,工资并不多,也可能就是两千多块钱,但是他其他各方面的保障,包括工作的稳定性,都促使他们非常心安,在这儿随着自己的进步或者职称评定、工作年限、资历的延伸会提高他的工资,会得到更高的薪水。但是作为他们来讲,他们没有这种期盼,他们时时会担心他们会下岗。就是如果机构没有了项目,或者是政府不向机构买服务岗位,他就随时没有工作了。所以这种工作的稳定性,包括待遇,都是让他们很担心的。

基于不管是待遇问题也好,或者角色定位的尴尬也好,或者是职业的定位的模糊也好,都使很多的社会人员人才流失。他们这些同学,比如说十个里边,最多也就是两三个能够在他所要从事的社工岗位上服务,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其他的更多的人,是到其他的岗位上去了。

齐鲁网:可能不再从事社工这个行业了。

刘晓静:对,其实这样就存在一个国家投资培养了他们一阵子,对于国家来讲,也是一个损失。国家、社会花钱培养了一阵子,他没有发挥作用,也是一方面的损失。

另外一方面,作为他们来讲,牵扯到社会的认知问题。就是对他们的定位不明确,老以为他是志愿者、义工什么的,就对他的认同感、信任感,就是对他们的工作甚至有些低下、看不起的偏见。所以也使得他们不愿意去做这项工作。

您刚才谈到就业的问题,其实作为他们来讲,不是没有工作可以做,比如说如果作为他自己来讲,他愿意从事这份工作,那一定是有这个服务机构去聘请他做,也从政府那里会购买他这个岗位,或者他参与到某一个项目中去,就是只要他愿意。但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偏见也好,或者是一些尴尬,使他们的人才流失,他们并不愿意做这方面的工作,而躲避这项工作。

齐鲁网:刘院长,刚才您也提到了有关于社工目前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难,您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去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刘晓静:因为社会工作主要是协助弱势群体来实现自助的这样一份工作,我觉得它这个工作,其实在咱们现在国家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还是非常重要的,越来越需要这方面的人才。

怎么样能确保这方面的人才不流失,能够让他们学有所用?我觉得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讲,我觉得应该重视社工事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公平、公正、和谐社会的建设,支持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要制定一些政策、法规,来支撑社会服务工作,像要针对职业定位的问题,首先有这个职能,职能的定位应该是什么,都要明确,应该有非常细致的一些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

另外一方面,再就是要实行财政支持,财政上也要支持。这个支持,一方面对机构,因为机构没有钱就不能够解决社工人员的工资、奖金,这些问题就不能得到解决。他如果要是能够得到一些资金支持,这些问题也就解决了,这些人员、人才也就不会流失了。所以我觉得这需要从国家层面、财政层面,这些都还是需要有大的支持,才能够实现。所以我觉着从社会也好、政府也好,都是应该关注这些人的发展,来关注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

齐鲁网:刚才我们聊到了有关就业难的问题,其实不仅仅是这些学习社工专业的大学生们遇到了这样的困难,其实大学生就业难也是一直以来我们社会上非常关注的问题,您作为一名高校的院长,您怎么来看待?

刘晓静:其实对就业问题,也是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它牵动着社会的稳定。其实从去年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视察的时候,与此同时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委员会上也有提及,就是两位国家领导人都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从这一点来讲,我们看到了国家非常关注、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我觉得就就业问题来讲,可能需要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一个是国家方面的,再一个是用人单位方面,或者学校方面,再一个就是学生个人这方面的,三方面共同努力。

从国家来讲,我们想应该推进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公平。其实现在很多人都说,就就业来讲,是“拼爹”的一个活,但是就这个方面的问题,我想也是社会不可避免的这么一个问题。但是从政府来讲,怎么能够尽可能的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能够公平公正的去用人,这是我们从国家层面上所应该做的,就是增加就业的机会,确保就业公平公正。

另外一方面从学校来讲,我觉得也应该真正走出去,走向社会,走向用人单位,甚至企业,和他们多交流、多沟通,真正看看社会上或者是用人单位是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需要多少人才。需要这些人才会持续多少年,来确定自己的办学方向,或者说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能不能上一些新建的与社会需要的一些岗位所能够接轨的专业。甚至有一些传统专业,人才并不是太急需的,总是社会不需要的,一年两年总是不需要的,甚至就撤掉算了。所以从学校来讲,也需要努力真正去探索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的专业到底是哪些,要上哪些专业。

就学生个人而言,我们也得教育我们的学生,要定好自己的位置,也要定位准确。可能我们每一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从小我要将来当什么什么家,我将来要怎么怎么样,都有自己的人生梦想。发展到现在,是不是能够准确去定位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到底自己喜欢做什么,而且面对这样的现实,真正能够做什么,而不是在梦想,能够加强个人的创新能力,通过就业理念的转换,来实现自己自我价值的体现。

另外再一个就是要增强竞争力,所谓竞争力,咱就说能力,用“能力”这两个字,在学校所学的东西也好、知识也好,怎么样能够转化为能力,转化为社会的竞争力,在就业面前能够取胜。现在学校里边也特别强调实践,很多我们可以注意到,在大学里边曾经做过学生干部的、学生会的学生领袖、学生干部什么的,他们都有给同学们服务、参加一些活动,甚至社会的一些实践活动,都机会比较多。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到了用人单位的时候,非常得得心应手,用人单位也觉得他们上路很快,进入角色很快,他们自己也觉着适应能力非常强,走到哪儿很短的时间就能够适应新的环境,能够很快的成长起来。我觉得这个实践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这里也应该教育我们的学生,能够加强实践能力,能够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全方位的能力,或者说竞争力,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寄语妇女节:新时代成绩比前辈更突出

齐鲁网: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刘院长,您作为一名女代表,有没有什么话想对我们女同胞们来说?

刘晓静:在人类历史上,中国的妇女和世界各国妇女一样,在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妇女自强自立,素质和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

作为新时代的妇女,相信更会以我们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团结奋斗,积极作为,做出比我们的前辈更为突出的成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齐鲁网:刘院长,最后请您说出您的个人愿望或期待。

刘晓静:借次机会,也祝愿亲爱的姐妹们节日快乐、美丽健康,也祝愿青年朋友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大有作为,谢谢。

齐鲁网:谢谢刘院长送上的祝福,最后也感谢刘院长能够接受我们的采访。最后我们也祝愿所有的女性同胞们能够节日快乐,也感谢大家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延亭]

标签:两会 刘晓静 传承创新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