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磊:使文化产业成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来源:齐鲁网

王磊:莱芜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工程,统筹谋划,加快推进,努力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发展城乡社区特色文化项目,扶持农村庄户剧团和业余文艺表演团体,活跃民间文化。

原标题:专访莱芜市长王磊:使文化产业成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齐鲁网近年来,莱芜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紧紧抓住作为全国、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市的契机,牢固树立“文化强市”理念,解放思想,务实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明创建和宣传教育深入人心,实现了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建设和谐共进。日前,记者就莱芜市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发展规划等问题专访了莱芜市市长王磊同志。

记者:王市长您好,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近年来莱芜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王磊:好的。近年来,莱芜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莱芜实际,科学规划,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绩,文化建设主要统计指标人均数位于全省前列。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涌现出一批艺术创作精品。近年来,全市100多件文艺作品获省以上奖励,莱芜梆子连续8年获省“精品工程奖”。大型现代戏《儿行千里》,四次进京汇报演出,先后到过50多个城市,演出220余场,观众达28万人次,2012年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是全省唯一入选戏剧作品。

二是理论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理论研究工作成为全国典型,成功探索总结了“12445”推进模式,推出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十论”,运用鲜活事例阐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理论。2013年6月,中宣部确定我市为全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3个典型之一,《光明日报》头版作重点报道。

三是创城工作成效显著。2008年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11年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在2012年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莱芜列全国地级市第10名。

四是思想道德建设成绩突出。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我市举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大爱莱芜”品牌进一步打响。孝德工程建设成为全省典型,省委政研室以《参阅件》形式总结推广了我市做法,人民网、凤凰网等媒体作了重点报道。

记者:莱芜在文化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磊:近年来,莱芜市把文化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目标,以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标准,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和艺术精品创作,不断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

一是大力开展精品文化培育。研究制定精品工程奖评选实施意见,加大对重点艺术作品、重点艺术成果、重点文化团队的奖励扶持力度,激发文化创造潜力。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做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的文章,努力创作地方特色浓郁的文化精品。大力推进群众艺术创作,精选各艺术门类节目进行加工改造,着力打造群众艺术佳品。加强对文艺骨干和乡镇文化站长的培训,培养优秀文化人才,为艺术创作奠定基础。

二是搞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健全文物保护管理机制,完善不可移动文物区、镇、村三级保护网络,提高整体保护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保护示范基地、传承基地、传习所和博物馆建设,扶持发展一批生产性保护单位和手工艺专业村,莱芜梆子、锡雕2个项目列入国家级名录,11个项目列入省级名录。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三是壮大文化产业实力。加强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依托雪野山水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航空体育运动、水上运动、山地运动等文化旅游项目,积极培育影视、演艺、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抓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辐射带动整个文化产业。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齐鲁干烘、锡雕、燕子石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影响越来越大。

四是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出版《大爱莱芜》、拍摄《让爱绽放》等本土电影,打造“大爱莱芜”城市文化品牌。依托“长勺之战”文化典故,举办中国长勺鼓乐大赛,推出大型古装剧《长勺之战》,打造长勺文化品牌。挖掘嬴秦历史文化资源,成立嬴秦文化研究院,出版发行《嬴秦始源》,打造嬴秦文化品牌。充分利用莱芜战役纪念馆、陈毅指挥所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记者:请问在文化惠民方面,莱芜近年来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磊:莱芜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工程,统筹谋划,加快推进,努力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一是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加快科技馆、图书馆等“五馆一院”建设,提升乡镇文化站服务功能,完善文化大院、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设施。目前,全市100%的乡镇建成综合文化站,52%的社区建成公共文化服务圈,90%以上的村建成文化大院,有效满足了居民文化需求。二是开展城乡公益文化服务活动。重点抓好公益讲座“嬴牟讲坛”、艺术培训“群文讲堂”等特色文化服务项目,每年培养基层文艺骨干5000余人次,举办大型公益讲座30余期。三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每年举办职工文艺汇演、消夏文艺晚会、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品牌文化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做好文化下乡服务“三农”和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每年送戏、送文艺演出下乡1000场以上,放映公益电影12000场以上。

从2012年开始,莱芜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把“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实事工作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突破口,集中群众意愿,为群众提供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截至目前,先后实施了乡村文明行动、善行义举四德榜,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等28件文化惠民实事,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和认可。

记者:莱芜市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磊:近年来,莱芜市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解放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在全省率先完成改革任务,为文化繁荣发展营造了良好体制机制环境。2010年被授予“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市”,2011、2012年连续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一是加快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009年9月,组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广播电视台,成立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改变了文化工作交叉管理局面。积极探索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构建了“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技术监控”四位一体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社会文化环境得到有效净化。

二是深化新闻媒体单位改革。积极探索宣传与经营“两分开”,如莱芜日报社对报社印刷厂进行产权改制,使其成为独立的股份制经营实体,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探索推进制播分离改革,像市广播电视台将《莱芜老乡》栏目的节目制作分离出来,电视台提供播出平台,收视率不断上升。

三是激发文艺院团活力。2007年对莱芜梆子剧团进行了事业体制下的内部机制改革,在解决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制定了业绩考核奖励政策,实现了由养人到养事业的转变。其改革经验作为地方文艺剧团改革的成功案例被收入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经验70例》。莱芜梆子剧团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

记者:作为省十艺节主办城市之一,在筹备此次盛会上,莱芜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王磊:2012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十艺节筹委会的领导下,莱芜市科学谋划,统筹协调,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各项筹备工作,为十艺节顺利举行做出了贡献。

一是全面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十艺节筹委会,并与各级各有关部门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细化任务,扎实推进各项筹备工作。特别针对我市承办的第七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专门成立莱芜市话剧展演组委会,设立演出保障、接待服务、宣传报道等工作部,保障了展演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是提升艺术作品创作水平。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广泛开展文华奖、群星奖和美术作品的创作、征集工作,一批优秀艺术作品在十艺节及全省作品选拔中取得较好成绩。其中,莱芜梆子《儿行千里》获得“文华优秀剧目奖”,8件作品在“群星奖”选拔赛中获优秀奖,5幅作品在省十艺节美术作品展中获优秀奖。

三是改造完善展演场馆。投资数百万元,对莱钢工人文化宫和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活动中心两个剧场进行全方位更新改造,有效满足了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需求。展演期间,两个剧场共演出《搬家》、《红旗渠》等5台精品剧目10场,1.6万名观众观看了演出。

四是营造浓厚办节氛围。以“喜迎十八大·备战十艺节”为主题,先后组织开展百场慰问演出、广场舞比赛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积极营造浓厚的办节氛围。开展十艺节倒计时纪念活动,组织参加省十艺节倒计时1周年广场展览和专项宣传活动,我市获得最佳布展奖和最佳组织奖。

记者:莱芜将如何抓住十艺节这一机遇,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建设水平?

王磊:莱芜市将以十艺节的举办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各级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部署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文化的引领力、竞争力和创新力,推动文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是巩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做好两家新闻媒体改制工作,加快组建报业传媒集团和广电传媒集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文化体制改革推向深入。加快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机制的配套改革,在理顺执法体制机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授权执法资格、广播电视台与广电有线网络人事关系、资产关系等方面积极探索,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积累经验。

二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抓住济莱协作区建设机遇,突出抓好雪野旅游区文化产业发展,吸引文化大企业、大项目落户旅游区,把旅游区打造成莱芜乃至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新地标。进一步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棋山文化产业园、长勺之战文化产业园、九羊文化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提高文化项目承载力。认真研究分析特色文化优势,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示范村镇,使文化产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是加快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加大“长勺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做好“大爱莱芜”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和宣传,展示莱芜良好形象和独特魅力。充分挖掘莱芜战役“军民一心、破家支前”的精神,发挥好莱芜战役纪念馆教育作用,做大做强红色旅游文化。继续推进和支持锡雕、燕子石等地域特色产品品牌建设,丰富提升其文化内涵。

四是推进群众文化繁荣发展。继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完成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的全面改造提升,实现农村文化大院全覆盖。继续以“爱我莱芜·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重点抓好“百姓舞台”、“百场文艺慰问演出”等活动,努力打造老百姓欢迎的本土精品栏目。培育发展城乡社区特色文化项目,扶持农村庄户剧团和业余文艺表演团体,活跃民间文化。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媛媛]

标签:文化创意产业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莱芜梆子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