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蔡明:没社会担当让中国产品质量低下?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市场巨大,消费者认知区别更大,很多还不关心品质品牌,只是“能用便宜就行”。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必然情况下,最能赚钱的方法就是被用最多的方法 这几天王石在网上的一个讨论:“作为制造业,住宅建造行业的整体水平

市场巨大,消费者认知区别更大,很多还不关心品质品牌,只是“能用便宜就行”。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必然情况下,最能赚钱的方法就是被用最多的方法

这几天王石在网上的一个讨论:“作为制造业,住宅建造行业的整体水平同日本同行至少20年的差距,低质量的产品是对客户最大的不负责,更谈不上社会担当。”他说这句评论地产行业的话,比不少人都有立场。就我和地产商合作的经验看,也差不多是这情况。拿都经历的自然灾害来对比,汶川地震和日本地震海啸,经历这两次的建筑,倒坍时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国内的建筑,尤其很多农村的建筑,缺乏基本的结构,水泥的圈梁和必要的柱子都看不见,全是用砖头砌起来的,地震后成了碎块。日本的房子呢,有业界的人报道过,经历了这么巨大的地震和海啸,看到的是一座房子冲到桥梁上,但房子还没有散架;一架游艇压倒在一座房子上,房子也没有倒塌。

当然中国农村多,自建房多,这里有质量参差不齐的可能。但我们城市里的房子,问题就少么?不尽然。而在中国,也不光是住宅这样。上至电脑机床,下到袜子衬衫,中国制造向来是低成本高复制性的代名词,精细制造这么多年,还都属于德国和日本。如果说时装奢侈品是因为品牌历史作用,那么电器工具也认德国日本的好,只是因为外国月亮圆么?拿我最熟悉的装修施工领域说,2004年我们引进德国钛马赫施工工艺之前,下水道冲水噪音大、瓷砖不牢容易脱落、房间墙面有细纹墙面开裂、电路漏电,乃至最基本的,不能保证屋内墙体横平竖直,这些问题层出不穷,甚至都快成了潜规则:“哪家施工都这样,这就是正常现象”。但实际引进了德国厂长、德国技术、德国施工体系以后,发现这都是能解决的。比如房屋有噪音和保暖需要,以前很难处理,但用悬浮式地板的工艺——并不是地板在空间悬着,而是经过工艺处理,让它既不和墙体进行连接,也不与建筑物地面直接接触,由分隔层将其与防潮隔音层分隔开,四周由墙边带隔开,整个地面出现了“悬浮式”效果——就能解决。

再说跟日本的合作。我们和日本世浦设计(这是日本近50年来,住宅建筑技术的主导者和日本主要住宅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合作,引入国际一流的SI(百年住宅)干法施工,而且成功实施了中国第一个示范工程项目。又引进了世浦设计的老年公寓系统,合作出版了由日本政府委托世浦设计研发的《日本老年住宅设计手册》。在合作这些项目时,我能深刻感觉你日本施工建筑对质量工艺的苛求,完全不在德国人之下。比如环保,为什么日本在战后的国民素质要比别的国家好?为什么日本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这都来源于日本政府对国民的居住处从幼儿园开始,就强制要去一定要达到F4环保标准,他们的甲醛排放控制非常严苛。这样的房子,可以让人从青壮年一直住到老年无忧。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差距,我们必须正视。中国三十年来经济崛起的一大原因,是巨大无比的内部市场。但我们高质量、顶级品牌、严谨作风的缺少,也有部分原因要放在这个市场上。面对这么大的市场,往往做精细,不如粗制滥造但能大规模山寨复制、靠量取胜来钱来得快。市场巨大,消费者认知区别更大,很多还不关心品质品牌,只是“能用便宜就行”。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必然情况下,最能赚钱的方法就是被用最多的方法。

同样,这样的环境也很难催发出企业的社会担当。我相信一个正常的社会循环,是如果企业能有社会担当,在环保、质量、让老百姓生活更好这些方面下大力气大成本做事,就能赢得消费者认可赞誉,从而赚更多的钱。但如果现实是做了这些没什么效果,不做这些也不会被人嫌弃鄙视看不起,该赚的钱照样赚,只能凭企业自己的良心干事儿,那不是只有到“物质极大丰富、凭兴趣劳动”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么?欧洲家装企业舍得用最昂贵的环保材料做家居,消费者也愿意埋单,因为相信这对整个社会是积极的。而在国内,这种正循环还没完全形成。

住宅、家装,以及更多的行业,我们还任重道远。解开死循环的关键点还在企业。盈利是企业的目的,但如果没有社会,也就没有企业。没有社会担当的企业,也必难长久。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初晓芳]

标签:产品质量 社会 蔡明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