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各界人士热议青岛老城区价值的保护和再生


来源:大众日报

核心提示  3月1日上午,位于青岛市深圳路222号的天泰金融广场一楼大厅内,挂满了记录青岛老城区的黑白和彩色摄影作品。与这座崭新的现代建筑相比,这场已经进行到第七天的《守望者》摄影展颇显“另类”。展览

核心提示  

3月1日上午,位于青岛市深圳路222号的天泰金融广场一楼大厅内,挂满了记录青岛老城区的黑白和彩色摄影作品。与这座崭新的现代建筑相比,这场已经进行到第七天的《守望者》摄影展颇显“另类”。展览期间,还举行了一场青岛老城区价值再生研讨会,来自政府、文化、建筑等不同领域的人士聚在一起,就老城区、老建筑保护“噼里啪啦”发出各自的声音。

老街区承载着青岛的记忆  

“怎么记录的都是这个城市最旧的、最难看的一面?”在研讨会上,主办单位天泰集团副总裁戴大为分享了自己听到的一些市民的观展反应。他说,传统的理解,摄影展应该展现这个城市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但事实上,正是这些旧建筑、老街区,承载着青岛的记忆。  

记忆,还有情感,是多数与会者提到老城区时的关键词。他们大多都有在青岛老城区生活的经验,个人的相似经验汇聚成关于城市的情感、习惯和传统。正如策展人李明所言:“城市发展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把所有的过程都剔除了,城市也就失去了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仅仅是个美丽的外壳,没有多少人会喜欢。”  

但近年来,这种情感和记忆不断遭受挑战。这是因为,与国内大多数城市一样,青岛老城区改造的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去年以来,有关中山路改造的各种消息不断传出,让关心老城区未来的人们聚到了一起。  

“老城区保护,应对建筑价值进行重估,而不是简单推掉。”从事档案工作的孙保峰表示,现在需要做的是,找到民众和政府之间的契合点,使建筑文化稳定转型。

改造之难  

与一些国内城市相比,青岛有它幸运的地方。这是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青岛进行了城市东迁,保留老城建设新城。得益于此,青岛的老城区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在老城之外建设新城,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由于人群随着新城区建设东移,老城区日益尴尬,变得破旧、衰落,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非常迫切。  

曾任青岛市文物局局长的魏书训,直言老建筑衰落的人为原因:老城区被遗忘了。“假如每年都修一修,一直修到现在,不会出现现在这种局面。现在再回过头来保护,加大了成本和难度。”  面对新一轮老城区改造,一位与会者担心,改造后的老城区可能变成一座空城。他认为,目前在老城区改造中,一个主流的方式是,把老房子买过来,改造之后重新纳入到商业模式中。这种方式可以把老建筑保留下来,但原本生活在那里的老居民走了。如此一来,老城区往往是白天用来接待游客,到了晚上就没人居住了。  

另外,我国的城市化改造方兴未艾,虽然一个房子很破、很差,实用价格很低,但是所有者对它的期望很高,所以造成改造成本非常大。但是,政府虽然大力推进老城区改造,但却财力有限,独立推进不太现实,往往需要引入市场投资,而市场投资是讲究回报的,这个回报必须通过加大建筑体量来实现,这就改变了老建筑原有的形态。  

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如何平衡好居民、开发企业、政府以及老建筑保护的利益和关系,是影响老城区改造的关键因素。莫让后人只能

从照片中认识老城区  

近年来,为了呼吁更多人关注老城区、老建筑保护,不少青岛的有识之士在努力着,摄影师就是其中一个积极群体。不少摄影师、摄影爱好者花费大量时间,拍摄了很多青岛老城区的照片。

在天泰金融广场一楼大厅里,“大熊”、杨光、李隽辉等10位摄影师的作品挂在墙上,以不同的风格在同一个空间里传递老建筑、老城区的价值。  

从事建筑业的修方舟带着老婆、孩子一同前来。在他看来,与以往的摄影家相比,这些作品不是简单地记录生活,而是积极介入到城市生活中,多了很多思考。  

在展出作品中,一组《大鲍岛影像计划——原生记录》的作品颇为不同。这个作品的创意是,给陌生人分发一次性相机,不限制风格和题材,由参加者用最原始的方法去拍摄,记录下自己眼里的老城区。  

尽管此次没有参展,但任锡海的作品仍然被人提及。他坚持二十多年拍摄的《十号大院》,堪称青岛摄影师关注和介入老城区、老建筑保护的代表作品。凭借这组作品,他曾在德国举办的“徕卡·奥斯卡·巴纳克国际摄影比赛”中获优胜奖,还入选法国文化部举办的“梦想中国现实中国”摄影展。  

“这个活动的意义,就是让更多人去关注老城区的建筑。”“大熊”认为,老城区的价值就是生命的延续,“我最害怕见到的,就是将来有一天,我们的后代只能从照片中看到青岛老城区。”

相关新闻:

标签:老城区 保护 人士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