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山东大规模农房改造算活民生经济两本账


来源:新华网山东

进社区住新房,喝自来水用太阳能,小病不出村……山东省自2009年率先在全国启动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以来,正在改变1200万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还撬动了巨大的农村市场,在拉动投资、改善内需方

进社区住新房,喝自来水用太阳能,小病不出村……山东省自2009年率先在全国启动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以来,正在改变1200万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还撬动了巨大的农村市场,在拉动投资、改善内需方面作用凸显。一把钥匙开两把锁,山东依托农房改造算活了民生经济两本账。

    “过去一脚能踩出泥水窝子,如今和城里没啥两样”

正是春回大地时,记者走进德州市齐河县李官社区。200多栋白墙青瓦的二层小楼鳞次栉比,配套的医务室、警务室、便民超市一应俱全,让人有置身城区之感。村民梁树庆说,过去住的房子低矮破旧,村里垃圾污水到处都是,下雨天一脚能踩出一个泥水窝子,连门都出不去。“如今,新房敞亮,街面干净,感觉和住城里没啥两样。”

李官社区只是山东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以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山东农村面貌虽然日新月异,但全省城乡差异仍然很大,还有80万户农民居住在破旧危房中,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薄弱,一些老旧危房每逢雨雪天气存有安全隐患。

2009年初,山东全面启动大规模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程,提出每年新建农房100万户,5年内基本完成全省范围的农村危房改造。

面对这场“民生大考”,3年来,山东各级政府攻坚克难,集中新建农房320万户,改造危房61万户,1200万农民搬出危旧房、告别旧村居,少花钱甚至不花钱住进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的新居。“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正逐步实现。

    “建不建、如何建”群众说了算

“想盖多高、想住多大,都是咱自己说了算。”53岁的邹平县黄西村村民李月美不久前刚搬进一套120平方米的新房。她告诉记者,村干部多次召开村民大会讲解改造计划,挨家挨户进门征求意见,照老百姓意见找人设计,大伙心服口服,住得舒心还不贵。

住房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为此,山东在推进过程中,要求各级政府始终坚持“拆不拆,建不建,怎么建,要由群众说了算”,“好不好,快与慢,群众参与看着干”。

记者看到,为解决农机具存放难、养殖不方便等现实问题,许多社区配套建设了专门的农机大院和养殖小区,农民改善生活条件和方便生产劳作两不误。在不少县市,农村社区设计成“子母楼”,两家进门独立,阳台相通,方便子女和老人一起居住,为鳏寡孤独老人建设“零租房”、老年公寓。

既要让农户住新房,又不能给农民增加负担,这需要政府敢于投入“真金白银”来支持。据统计,3年来,山东省各级政府直接投入农房改造资金600多亿元,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130亿元。

济宁市汶上县杨店镇党委书记林辉说,政府要为群众算好拆迁补偿优惠账。旧房经评估平均能折价5万元,基本上收回了原来的建房成本,如回迁一套120平方米新房,成本价在每平方米600多元,加上其他补贴,农民再拿两三万元就能入住。

    算活民生和经济两本账

过去农村居住分散,往往只见新房不见新村。以农房改造为契机,山东每年投资100亿元以上,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如今在山东农村,道路已由过去的“村村通”向网络化、“村内通”延伸,社区从单一的注重水、电、暖等硬件建设,开始向文体活动中心、图书室、幼儿园等软服务配套。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杨焕彩说,农房改造就像一个“杠杆”,不仅解决了农房建筑质量和安全问题,而且撬动了农村整体面貌质的变化。

农房改造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3年来,山东农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拉动内需5000多亿元,带动建材、家具、家电等十多个相关产业发展,同时还促进了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农村转移,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和增收。

德州市平原县王庙镇王庙社区在农房改造的同时,利用结余土地同步建设产业园区,吸引了8家食品、服装等企业落户,直接解决了当地3000多人就业。村民董春波说,过去是二亩地一头牛,衣食住行不如意;现在搬进社区住进楼,还能进工厂拿工资。“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年不算种地的收入就有好几万,再也不用像候鸟一样外出奔波了。”

据了解,通过科学规划,山东3年来共治理空心村1200多个,节约土地133万亩,有效解决村庄布局散乱、村内土地闲置、户均用地较多等问题,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拓展了空间。

相关新闻:

标签:改造 山东 民生经济两本账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