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盘点那些年看过的鲁剧:83版《武松》潘金莲"有性格"


来源:齐鲁网

齐鲁网3月4日讯据山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真相力量》报道,如今,电视连续剧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产品。虽然这并不是第一部改编自古典文学作品的国产电视剧,但1983年的《武松》无疑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视发展史的经典作品。

原标题:鲁剧的流金岁月

齐鲁网3月4日讯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真相力量》报道,如今,电视连续剧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产品。据统计,我国的电视剧年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视剧超级大国。而在海量的电视剧作品中,带有浓郁山东特色的“鲁剧”可谓独树一帜。从上世纪80年代的《武松》、《今夜有暴风雨》、《高山下的花环》,到进入本世纪初的《大染坊》、《闯关东》、《铁道游击队》,鲁剧以宏大的题材、深邃的思想和厚重大气的艺术风格征服了广大电视观众,成就了国内影视界中独一无二的“鲁剧现象”。 那么,鲁剧到底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鲁剧现象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带您一起回顾鲁剧的辉煌历程。

电视台无米下锅转而尝试自制剧

鲁剧成“先锋队”

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电视机开始进入普通中国人的家庭。198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由此拉开了国产电视连续剧发展的序幕。然而由于生产能力的极度匮乏,那时的电视节目逐渐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观众需求,电视台无米下锅的窘境异常明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建议,有条件的各地电视台可以尝试制作自己的电视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剧应运而生。

“当时处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可以说是先行者,不过当时鲁剧已经有了很多基础,比如话剧,以及一些专业的人才,为电视剧的制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于70年代末就开始了电视剧的创作,是中国最早生产电视剧的单位之一,相应的,鲁剧就成为了中国电视剧创作的先锋队。”

《武松》初登荧幕成为时代经典影像

1983年,由山东电视台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武松》登上全国的电视荧幕,这部根据古典文学作品《水浒传》改编的8集电视连续剧一经推出,便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出现了万人空巷看武松的轰动场面。而剧中的“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等精彩片段,更成为那个时代的电视观众记忆中无法磨灭的永恒经典。

虽然这并不是第一部改编自古典文学作品的国产电视剧,但1983年的《武松》无疑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视发展史的经典作品。武松作为山东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英雄,在山东乃至整个中国都家喻户晓,由山东电视台创作这部人物剧可谓当仁不让,而精良的制作也让这部作品成为鲁剧的奠基之作。

作为脱胎于经典的电视剧作品,《武松》在剧本改编技巧上堪称典范。武松的主要事迹源自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不过在这部反映古代农民起义的历史小说中,武松只是众多梁山好汉中的一员,虽然作品正面塑造了他武功盖世、急侠好义的英雄形象,但也刻画了他情绪冲动滥杀无辜的一面。如果完全依据原著进行人物演绎,显然不容易得到更加平民化的电视观众的认同。考虑到了一点,电视剧《武松》的创作者吸取了小说《武松传》和民间评书作品的许多情节,对原著情节进行了成功的扩充和改编。在电视剧中,武松每一次杀人复仇的行动都有了合情合理的情感铺垫,武松匡扶正义侠肝义胆的性格由此更加凸显,也让观众对主人公有了更多的认可度。

代表着希望和正义的主人公一次次地战胜邪恶的对手,是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潜意识的期待,然而,如何使得剧中的好人可感坏人可信,却真正考验着创作者的艺术功力。在原著小说中,潘金莲这一角色无疑极富争议性,而《武松》对这一人物的处理上,体现出创作者高超的人物塑造技巧。

开创性塑造剧中人物:潘金莲“有性格”

在这部电视剧中,潘金莲既不是传统概念上的纯粹淫妇,也不是后来被过度“人性化”塑造成的无辜妇女,她有风情也有主见,有着细腻的言语也有着邪恶的内心,让观众痛恨的同时也不免心生同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这样的处理可谓石破天惊。

 

作为鲁剧早期的代表作品,电视剧《武松》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演员表演、道具设置、服装选取、音乐设计等各个环节,都鲜明地印上了“山东制造”的标签。尤其该剧的音乐设计,准确抓住了山东民乐和山东风味的契合点,和全剧古韵十足的风格相得益彰。如武松痛打蒋门神群众欢庆时,采用的便是山东民间吹打和鼓子秧歌的曲调,浓墨重彩的表现了武松身上的英雄气息。

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一直为观众所称道。剧中武松的扮演者祝延平凭借精湛的表演一举获得了1983年“金鹰奖”的最佳男主角奖,时至今日,他依然是许多观众心目中武松的代名词。

祝延平1958年出生于泰安肥城,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身高一米八的他不仅外形上有着山东大汉的豪迈气魄,内在气质上也有着山东人的质朴光华。从第一集精壮爽朗的青年小伙到最后一集沧桑满怀的深沉汉子,祝延平成功的演活了武松,将这个历史英雄人物的豪迈草莽之气塑造得传神而饱满。

《武松》一剧中大量的武打动作都靠演员们硬桥硬马的真功夫完成,很少经过特技加工。祝延平少年时曾在济南市京剧团学习武生,在醉打蒋门神等章节中,他深厚精湛的武生功底得到了完美的展露。

《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雪》再获好评

在《武松》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山东电视台陆续推出了主旋律影片《高山下的花环》和《今夜有暴风雪》,同样获得了强烈的好评,这三部影片分别获得了1982年,1983年和1984年的“飞天”奖一等奖,成就了鲁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连冠”。在这一时期,山东电视剧从数量上形成了规模化的创作队伍,在质量上也体现出强烈的精品意识,鲁剧的品牌雏形就此形成。

专家这样评价:“三连冠是鲁剧创作达到的第一个顶峰,也曾一度为鲁剧辉煌荣誉的标记和成功的代名词。鲁剧迎来了专属自己的的熠熠闪耀的流金岁月,靠艰苦奋斗抚育的电视剧之花,终于开放在广大电视观众的心里。”

《武松》、《高山下的花环》和《今夜有暴风雪》这三部电视连续剧的空前成功,奠定了鲁剧早期厚重大气的主旋律风格,在整个八十年代初期可谓独树一帜。然而到了九十年代,鲁剧的创作风格却发生了强烈的变化,产生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商业化作品,那么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又有着怎样的时代背景呢?明天,我们将为您继续讲述。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逯延津]

标签:武松 1983年 高山下的花环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