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山东肥城多地垃圾围村 洼地沟渠河道成天然垃圾场


来源:新民网

湖屯镇大中泉村的一个沟渠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白色垃圾。湖屯镇大中泉村的一个沟渠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白色垃圾。”  洼地沟渠河道成了天然的垃圾场,而这些问题在乡村环境综合治理中,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原标题:洼地沟渠河道成天然垃圾场

湖屯镇大中泉村的一个沟渠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白色垃圾。   □记者 鲍青 报道

□核心提示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塑料制品走入农家的日常生活。但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对“白色垃圾”的有效处理机制,导致“白色垃圾”围村现象愈发凸显、愈发严重。在湖屯镇的一些乡村,由于洼地、沟渠、河道地势较低,成了天然的垃圾场。不可降解的“白色垃圾”大量堆积其间,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 本报记者 鲍青

自“乡村文明行动”开展以来,肥城市上上下下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环境综合治理行动。记者在肥城市区发现,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宣传力度很大,各式各样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然而“听其言,观其行”,在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下,肥城市湖屯镇多个乡村的环境,却并未得到有效治理,个别乡村“垃圾围村”现象非常严重。

将宣传转变为实际效果,依旧任重而道远。

村民:乡村环境治理闻所未闻

11月2日10时左右,为调查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成效,记者乘车赶赴肥城市湖屯镇钱三村实地采访。当日恰逢钱三村集市开幕,喧闹的集市交易火爆,“制造”了五花八门的各式垃圾。而对这些垃圾如何清理?村民们却多摇摇头表示:“让它们自己烂掉吧。”记者看到,在村内主干道两侧,随处点缀着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塑料袋和白菜帮子。白菜帮子在雨水的浸润下,散发着阵阵臭味。几乎所有村民都对此熟视无睹,已见怪不怪。村民刘瑞虎(化名)说:“农村环境不就是这样吗?有什么好奇怪的。”临近的纸坊村与钱三村情况相仿,虽然看不见成堆的混合垃圾,但数量繁多的“白色垃圾”却随处可见。这些“白色垃圾”散布在村庄的各个角落,成了视线逃脱不了的“眼中刺”。

其实两个村庄内也修建了垃圾池,用于收集村内的生活垃圾。但这些条件简陋、容量有限的垃圾池,无法满足日益“旺盛”的农村垃圾的产出。路边的垃圾池无一例外都“超载”,部分垃圾甚至溢出垃圾池边界,释放着浓烈臭味,成了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的心腹大患。“味道特别大,风一吹到处跑啊,被熏得不行。”两村村民提及垃圾污染问题,总是愁眉紧锁,无可奈何。

为何村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垃圾池也“池满为患”?村民们说,村委会只给修了垃圾池,而“乡村环境治理闻所未闻”;再加上垃圾池清运并不及时,造成垃圾池臭味连连,令乡村环境“雪上加霜”,抵消了人工改善的努力。

洼地沟渠池塘成天然垃圾场

钱三村、纸坊村的垃圾,还只是呈点状零碎分布,无伤大雅。湖屯镇大中泉村的生活垃圾,其规模和分布足以令人叹为观止、难以卒视了。记者刚进入大中泉村,就被眼前严重的“垃圾围村”现象所震撼。大中泉村村东,分布着洼地、沟渠、池塘,目中所见是成堆成片的刺眼垃圾堆。这些地势低下的地域成了垃圾的“乐园”、天然的垃圾场。如若不经彻底清理,大中泉村生态环境问题必将日益严重。

在村东头的一条沟渠里,垃圾成了这里的“主人”。村民说,这些垃圾早就扔在这里了,已有不少年头了。原来许多村民在下地干活时,习惯性地将家里的垃圾带出来抛掷在此。久而久之,这里成了垃圾集中抛掷点,垃圾规模愈发壮大,乃至成了大中泉村醒目的“人文景观”。

而在沟渠对面的干涸小池塘里,因为秋风似刀的缘故,池塘底部铺满了枯黄落叶,但也无法掩盖大片垃圾的“风采”。在池塘的边缘,几户人家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造就了好几处规模不小的垃圾点。记者看到,这些垃圾点几乎由清一色的塑料袋等“白色垃圾”构成。村民们说,各种垃圾都往外倒,但食品等有机垃圾经过一段时间发酵腐烂后,就消弭身形化为了“泥土”。只有那些极难降解的“白色垃圾”,顽强地抱团聚集在一起,总也烂不掉,点缀着村庄环境,五颜六色十分难看。“对付这种垃圾,只能用火烧。但塑料袋被风刮得到处都是,很难收集起来烧掉。”因为清理琐屑麻烦,多数村民对塑料垃圾都放任不管,任其自生自灭,污染村庄环境。

这处池塘和村南一条小河相连,池塘的悲剧再次在小河河道内上演。小河上搭设有一座小桥,不过这里却寻不到一丝“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因为只要置身桥头,进入视线的都是零散分布的塑料垃圾。曾经潺潺流水的清澈小河流,业已成了浑浊不堪的污秽垃圾河。

除了村边环境积重难返外,大中泉村村内环境同样肮脏不堪,充斥着“脏乱差”。家家户户之间的边边角角,往往就是垃圾堆积的理想场所。村民说,农民干事图方便,各种垃圾随便扔,容易造成“垃圾臭村”的现象出现。“小件的垃圾就扔在门口,大块头的就扔在村外。”

再如大中泉村南的国家庄村,虽然村内环境尚可,但村外也有好几处规模不菲的垃圾堆。虽已近深秋,垃圾堆上仍可见昆虫盘绕,仍可嗅到刺鼻的臭味。村南铁路桥下的河道边,“白色垃圾”充斥于此。村民们说,老百姓都将垃圾往池塘、沟渠、河道里抛掷。“那里低啊,扔进去看不出来。”

洼地沟渠河道成了天然的垃圾场,而这些问题在乡村环境综合治理中,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乡村环境治理任重道远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塑料制品开始走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但农村地区缺乏对“白色垃圾”的有效处理机制,导致“白色垃圾”围村现象愈发凸显、愈发严重。记者走访湖屯镇钱三村、纸坊村、大中泉村、国家庄村、小中泉村、西湖西村发现,村庄中最为严重、最为急切的就是对“白色垃圾”的综合治理。然而记者通过对这几个聚集成片的乡村的走访,却发现综合环境治理过程中,至少对“白色污染”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现在,几个村的村民急切地期盼着自家村庄的环境,能够早日整洁干净焕然一新。“标语贴得到处都是,但效果却没看出来。”大中泉村村民王华(化名)说道。从目前湖屯镇一些乡村环境的情况来看,乡村环境治理由标语落到实处,依旧任重而道远。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逯延津]

标签:白色垃圾 河道 垃圾场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