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人民日报]文化新山东:弥补空缺 文化温暖民心


来源:人民日报

图书馆里设有盲人阅览室、农民工阅览室,家门口就有高档数字影院,看最新上映的大片最多花上四五十元。庄户剧团和业余文艺骨干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活动在基层群众当中,是公共文化活动的热心组织者和参与者。

原标题:[人民日报]文化新山东:让文化温暖民心

图书馆里设有盲人阅览室、农民工阅览室,家门口就有高档数字影院,看最新上映的大片最多花上四五十元。这样的事情,如今在山东省各地包括县级城市已经成为现实。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一个个“N分钟文化圈”渐渐成型,将普通群众的文化生活装扮得越来越多姿多彩。

这些片段,只是山东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借助筹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契机,山东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以各级政府为主导,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以开展活动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五级覆盖,家门口建起“文化圈”

“早晨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样的顺口溜,用来形容以往农村的文化生活一点都不夸张。

如今再看山东农村,光景已大不相同:白天可以去农家书屋上上网、看看书,晚上可以到文化大院听大戏、看电影、跳跳舞。多姿多彩的农村文化生活,越来越有“时髦味儿”。

类似的变化,不仅出现在乡间农家,也发生在城市社区。曾经只有在大城市才能见到的数字影院,现在已经遍布山东省的所有县级城市。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无与伦比的视听享受,而且票价远远低于大城市。

“山东省已经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省、市有公共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和社区有文化活动室或文化大院。”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厅厅长徐向红介绍说,经过多年来不懈的努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在山东省遍地开花,极大地丰富了普通群众的生活。

借助筹办“十艺节”的东风,山东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省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投入资金总额达到177亿元。省美术馆新馆、省艺术馆改造、省文化艺术之家建设进展顺利,一批市、县综合性文化中心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相继开工,15个市级图书馆、艺术馆,69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新建或改建。目前,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博物馆分别达到151个、160个、120个。1300个乡镇实现综合文化站全覆盖;行政村文化大院建成数量增加到5.9万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84.5%。

一个个触手可及的“文化圈”,也正在悄然进入普通群众的生活。青岛市三区五市规划建设的8个市民文化中心项目,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益文化设施整合成一体。市民从家中出来,步行15分钟范围内就有文化场所可供休闲娱乐。济南市也在努力打造城市“10分钟文化圈”、农村“10里文化圈”,以此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与此同时,山东各地还通过建设文化地标,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文登市投资3.1亿元,建设集科技馆、文化馆等8个功能性场馆于一体的市民活动中心,辐射周边17个乡镇。垦利县兴建的3.6万平方米的文化大厦,在黄河边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现在是你只要有项目、真做事,就能获得资金支持,就能做成事。”一些文化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表示,一次性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上做这么大的投入,“要是搁在以前,这样的事情肯定是难以想象的”。

不久前,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又有新动作。5个设区市、17个县(市、区)被命名为“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7个项目被命名为“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山东省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这些示范区和示范项目予以扶持。未来,山东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全面提升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并推动全省各地建成较为完善的“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

弥补空缺,基层文化有“管家”

山东省章丘市双山街道三涧溪村,曾经是个远近闻名的穷村、乱村。但就在短短几年间,三涧溪村由穷变富、由乱到治,一系列的转变令人刮目相看。

“以前村民的思想空虚,不知道该干什么,可以说是一盘散沙。”说起今昔反差的缘由,三涧溪村党支部书记高淑贞深有感触。“我们利用文化活动打造了一个平台,让老百姓融进来,爱上有文化的生活,人心自然就凝聚起来了。”

三涧溪村的变化,无疑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宝贵的启示。随着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很多乡村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得到了改善,但与此同时,文化人才供需不足特别是基层难以吸引专业文化人才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必须有专职的文化管理人才,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空缺补起来。山东省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及时制定出台了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将重点放在落实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和村(社区)文化管理人员队伍上。

在文化人才培养上,山东省开展了文化从业资格考核和认证,把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业务考核和资格认证纳入工作范围,以此激发从业人员学习业务技能的积极性。全省共确定了100个基层公共文化辅导工程示范点,市、县也分别确定辅导点展开辅导培训活动。仅去年以来,市、县两级就免费培训乡镇文化站长和乡村文艺骨干2.2万多名。

吸收社会人才资源,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是山东省为弥补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空缺而采取的又一重要举措。县、乡两级通过吸收志愿者建立群众文化辅导团,面向群众开展辅导、培训、咨询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据统计,全省群众文化辅导员已发展到20万人,较好地弥补了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不足。

肥城市实施“递进培养工程”,对县域内3200多名文化爱好者逐一登记,建立业余文化人才信息库,并组织其参加农村文化艺术节、消夏广场文艺演出、桃花节等各类文化活动。按照职业、特长和业务能力,肥城市对公共文化辅导员评定星级,引导他们自愿报名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

曲阜市文广新局与曲阜师范大学联手,从在校大学生中选拔近百名文化艺术专长生,挂职担任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站长助理。德州市德城区新华街道办事处选配大学生村官和退休老师担任专、兼职农家书屋管理员,辅导农民更好地学习知识。

截至目前,山东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达到3100多名,每个村(社区)基本都有1名文化管理人员。这些具有专业水准的人才扎根基层,弥补了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不足,使得当地的文化工作有了明显提升,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运行和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

创新形式,让文化“流动”起来

“流动”图书馆,“流动”科技馆,“流动”舞台,“流动”学校……近年来,山东省不断创新服务形式,让公共文化服务在城市乡间畅快地“流动”起来,让群众更好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之利。

自2010年起,山东省财政厅、教育厅、科协联合启动了“流动科技馆县县通工程”。一辆辆“科技大篷车”满载着各式各样的展品,深入乡村社区。“水自天上来”、“穿针引线”、“手摇发电”、“听话的小球”等科普仪器,为农村孩子送上一道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科普大餐”。

在文登市,一张图书交流的大网将全市的农家书屋串联起来。早在2007年,文登市就建立起第一家图书交流中心。经过几年的发展,48个图书交流中心、423个农家书屋共计约10万册图书,辐射周边农民达20万人。

“‘一本图书一村看’变成‘一本图书全市看’,让‘死’书‘活’过来,让图书‘转’起来, 提高了图书利用率,让群众能够及时方便地看到新书、好书。”文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汝辉这样诠释。

习惯于在殿堂里演出的文艺院团,也不再局限于坐等观众上门,而是将触角延伸到了乡村社区。山东省遵循“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的原则,由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补助各艺术表演团体下乡演出。每年,山东省县级以上100多个专业院团下乡演出都在2万场左右,由此还带动了民营剧团、业余剧团的演出活动。

“以前从来没有去过剧院,更别说看什么演出了,不过近些年不一样了,省里市里的艺术团经常到镇上和县城里来,大家看得可起劲了。”现在只要听说有演出,莱芜市莱城区寨里镇居民王海健几乎每次必到。

为解决基层群众看戏难和文艺表演团体下乡演出搭台难、转场难等问题,山东省近年来专门安排财政资金,购买流动舞台车。它可以遥控操作,可自动搭台,舞台面积达60多平方米。今年3月,首批14辆流动舞台车发放到基层文艺院团。一部车就是一个舞台,走到哪就能演到哪。从车开进村里,到舞台全部搭建好,只需要半个小时。

庄户剧团和业余文艺骨干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活动在基层群众当中,是公共文化活动的热心组织者和参与者。山东各地文化部门加大了对庄户剧团的扶持力度,让他们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支生力军。目前,山东省登记在册的庄户剧团就有7万多个,业余文艺骨干44万多人。

徐向红说,在现阶段经济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应当由政府来保障,由政府提供免费,或是低于成本、收费很少的公共文化服务,这已经成为共识。各地各部门深入基层进行公益性演出,把文化服务直接送到百姓中间,这些公益性的演出惠及了更多城乡群众,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也给自身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到公共文化生活之中,学会品味生活,品味文化。崭新的文化地标,多彩的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在齐鲁大地上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尤丽娜]

标签:文化 山东 空缺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