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青岛港2万多名职工在岗成才 劳动创造托起中国梦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记者宋学春、田丰)在青岛港,每17个人中就有一名“品牌员工”:许振超,8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皮进军,4次刷新纸浆接卸世界纪录;孙波,19次刷新矿石卸船单船世界纪录;

原标题:梦想扬帆青岛港

人民网青岛8月14日电(记者宋学春、田丰)在青岛港,每17个人中就有一名“品牌员工”:许振超,8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皮进军,4次刷新纸浆接卸世界纪录;孙波,19次刷新矿石卸船单船世界纪录;朱静霞,领军开发的“拖车智能调度系统”世界领先……

这样的“品牌员工”青岛港有1380多位;大批的“金牌工人”、“行业专家”身怀1800多个“绝活”,全港2万多员工中,“五好岗位”员工多达上万名。

青岛港,一方能让劳动者实现价值的沃土。

青岛港,一座能让普通人创造奇迹的舞台。

在这里,“工人伟大、劳动光荣”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深入人心的信仰。

在这里,6000知识分子、8000技术工人、9000农民工,找到了努力的目标,找准了奋斗的方向,体现着自己的价值,实现着人生的理想。

敢于有梦,有梦想的人生最充实。在青岛港,人人是骨干,个个可成才。不管原来是扛包的、种地的,还是院校的、军营的,只要愿干、肯干、踏实干,青岛港就会给你舞台,助你成才。

勇于追梦。通往梦想的路上需要汗水浇灌,需要智慧点亮。在青岛港,实干的人实惠,吃苦的人吃香。有尊严,有地位,给“家”干活不偷懒。学技能、练“绝活”,流汗受累也心甘。

努力圆梦。共享人生精彩,奋斗成就梦想。在青岛港,干好的人有前途,有为的人有地位。“金牌工人”、“行业专家”和“品牌员工”层出不穷。荣誉与收入挂钩,“绝活”赢得的不仅是口碑,还带来“效益”。

“港口给我舞台,我还港口精彩。”每名职工的自我超越,推动青岛港实现整体超越。吞吐量1978年2000万吨,2001年破1亿吨;2006年逾2亿吨;2008年过3亿吨,2012年已达4亿吨,居全球第七。集装箱货物量2012年达1450万标准箱,居全球第八。今年1至6月,青岛港吞吐量突破2.3亿吨,集装箱突破800万标准箱,逆势增长,上半年任务实现“双过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牺牲。”从原来一个北方支线港口,到今天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青岛港工人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过去,开创着梦想的未来。

(相关报道见第六版)

《 人民日报》( 2013年08月15日01 版)

 

青岛港2万多名职工在岗成才,每17人中就有一名“品牌员工”

劳动创造托起中国梦

记者宋学春田丰

精神动力

工人伟大,劳动光荣

想学就有机会、想干就有舞台、干好就有前途

8月1日,位于胶州湾畔的青岛港闷热潮湿,前湾集装箱码头上空气更是宛如凝住了一般。青岛港叉车司机苏升伟正在表演他的绝活“神叉毫厘”——

针眼:1毫米;穿针工具:固定在叉车叉刀上的横针。只见苏升伟驾驶叉车,两次成功地用叉车叉刀上的横针,挑起针眼仅1毫米的钢针。

现场观摩的记者大呼开眼界:“平时用手穿针都很难一次成功,人家竟能开着叉车穿针!”

苏升伟还有好多“绝活”:“立强飞刀”,用固定在叉刀上的电动砂轮机,割断直径仅2毫米、紧贴在灯泡上的钢丝;“堆码巧匠”,码垛标准达到“一刀切、四面光”,整齐得就像豆腐块……

“绝活”来自苦练。“绝活”的背后,是数不清的练习,流不尽的汗水。为练就“走铁桥倒车不回头”的基本功,苏升伟和同事用30厘米宽、12米长的槽钢架成桥,叉车上桥走到头再倒回来,而且倒车时人不能回头。“刚开始非常害怕,吓得手脚发抖,但我深知苦练才能出真功,常常一练就到大半夜,失误一次,再加练20遍。”

练“绝活”苦,但人人爱练。被评为2010年“集团突出贡献农民工”的杨庆鹏,20多米高的油罐,每天检查要登七八趟,下班都累得迈不动腿,但一有时间就会去图书馆,先后琢磨出20多个安全生产的“金点子”,有18个被采纳。杨庆鹏说:梦想不是空想,梦想是要用加倍的汗水浇灌的。

对于干出成绩、练出“绝活”的职工,青岛港都将他们树为标兵,并且将这些荣誉与经济收入挂钩。

“苦练绝活,让我名利双收。”苏升伟说。从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民工,到身怀绝技的技术工人,他先后取得13个技术资格证书,学会了装载机、集装箱叉车的驾驶,连续三次在山东省技能大赛夺冠,成为青岛港集团物流公司第一批和集团签订劳动合同的优秀合同制工人,2011年被授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如今,我在黄岛安了家、买了车,从打工的农民成了一个工作有尊严、生活上感到富足的城市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怎样看待职工的地位和作用?在企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怎样看待生产力要素中“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的关系?青岛港的答案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港战略,充分调动和发挥工人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多年来,青岛港将“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理念贯穿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环节,搭建“想学就有机会、想干就有舞台、干好就有前途”的成长通道,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年龄”的用人机制,把港口变成了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造就人才的肥沃土壤,为广大职工人人出彩搭建起广阔的舞台。

徐万年,这位曾被温家宝总理称为“副县级农民工”的全国劳模,如今又进一步,成了“正县级”。从最初扛大包的装卸工到如今的前湾西港联合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徐万年在青岛港是很多农民工的偶像。

“在青岛港,实干的人实惠,吃苦的人吃香,有为的人有位。”徐万年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青岛港的用人机制,“不是我有多大的能耐,而是青岛港一系列育人用人的好政策,给农民工搭建了成长成才的大舞台。”

目前,青岛港的9000多农民工中,有889人担任了班长、车长,41人担任了队长、副队长,1人担任合资公司党委书记,近3000人有了各类职称和技术等级,享受相应的职称补贴。

情感源泉

体面工作,幸福生活

有地位,有尊严,有家可当,有主可作

在青岛港这个2万多人的大家庭里,人才汇聚,埋头苦干的人比比皆是,如此爱岗是什么原因?“让职工体面工作,过上幸福红火的好日子”,这句实实在在的话或许就是答案。前港公司为给夜班工人补充营养,每人每天发放一包牛奶,一年所需90多万元的经费由公司机关节约省出。夏天见工人衣服被汗水浸透,立刻上网查询解决办法,第二天就买回带烘干功能的洗衣机。冬天见环卫工人冻得跺脚,给每人发放一双棉鞋垫…… “一双鞋垫虽小,却暖脚又暖心。”前港公司装卸一队副队长朱广田说,“公司处处给我们家的感觉,给自己家里干活,谁会偷懒?”

在青岛港采访,记者深刻感受到职工们身上有一种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企业责任感。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的工作,不但带着责任在干,而且带着感情在干。

“我对车辆特别有感情,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西联公司机械二队技术主管张法胜之前担任车长,每次擦车“就像给孩子洗脸一样”。在他的带动下,车组成员都把车擦得干干净净,爱车、保车意识不断提高,所驾车辆一直被评为公司的“红旗车”。

潘其君,大港公司装卸四队副队长,2000年进入青岛港,第二年当班长,第三年当值班队长,2008年成为副队长,潘其君不断升职的秘诀就是:“干,发自内心地愿意干,扑下身子把岗位当自家地种。”

拼命干活,是因为潘其君觉得青岛港让他感到有地位、有尊严,有干头,有奔头。“别的不说,干部职工的收入、保险、福利待遇都在公开栏上公布,这在很多地方就做不到。”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让职工与企业同命运、共发展。这是国企充满活力、取得成功的关键。长期以来,青岛港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以“职工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职工参与企业决策出台过程,不断创新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让广大职工“有家可当,有主可作”。

“落实职代会的提案工作是青岛港的第一号工程和第一号任务,每件提案都要落到实处,切实做到让职工代表满意。”青岛港集团每年召开两次的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当家作主的主要舞台。

2009年,轮驳公司职工徐从泰向集团职代会提出了这样一个提案: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配备六艘大马力拖轮、一艘趸船。这是一笔巨大的投入,能否通过,徐从泰心里没底。最让他没想到的是,集团主管部门立即与他面对面反复论证,提交职代会通过后,2.4亿元的投入很快把提案变成了现实。

除了职工代表大会,青岛港还逐步建立了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四级厂务公开、干群恳谈问答会、员工接待日、职工满意度调查等20项民主管理制度;每个基层队开办“民主公开栏”,每月公示目标任务、收入分配、人事管理、政策制度、福利待遇、考勤情况、评比奖罚等内容;开通职工网上论坛,每季度组织职工“金点子”评比。近两年来,职工提出的680多个金点子“点点生金”,产生效益2.3亿元。

青岛港积极处理好生产发展与职工收入增长的关系,把“年年为员工增加收入”作为制定工资制度的基本原则,并且保证一线员工的工资收入大大高于其他岗位员工。2012年的增资改革工作中,青岛港共在广大职工中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专题会100多场次,几万人次参与,发放职工问卷近24000份,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共15732条,并逐条进行研究和作出答复。为确保大家都满意,增资改革方案经过了12次上下反复讨论后才出台。据统计,为提高职工待遇,青岛港从1988年到2012年,共为职工增加了34次工资。

强劲引擎

携手追梦,实干圆梦

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梦想就是前进的方向

“一心一意扎实干,立足本职多贡献”,“多看多问多干多学,苦练技能,争做岗位能手”,“在安全上做放心人,在班组内做贴心人”……在大港公司机械四队,每位员工将工作目标贴在衣柜门上,以此来激励和提醒自己。

平实的语言,道出的是工人们对“实干圆梦”的朴素理解。

8月3日,青岛港实华公司装卸三队会议室。运行一班的“共享精彩人生,奋斗成就梦想”主题班会气氛热烈,大家发言踊跃。

“进港工作10年,我圆了4个梦。娶了媳妇,买了房子,生了孩子,成了(技术)骨干。”副班长张德宝的发言引起一片掌声,他下一个梦想是两年内转为集团合同制工人,当一个“金蓝领”。

梦想是前进的方向,是奋斗的目标。梦想不是一成不变,追梦要循序渐进。

“你看,这是我的梦想路线图。”青岛港前港公司流机队装载机车长崔锡洪拿着一张A4纸展示着,上面用表格、图形清晰地列着自己的梦想:今年争取当节能降耗标兵、2年进入青岛市技术比武前三、5年取得本科学历,10年取得研究生学历……目前,青岛港正开展寻标定位、对标定向、达标定量、夺标定期、创标定责的“五标五定”活动,让个人、部门、单位、港口的追梦路线图更加清晰、更加量化。

所有职工向着梦想不断努力,可以汇聚起一个企业最为持久的追梦力量。港口每个人都自我超越,整个港口就会实现整体超越。

建港指挥部工程部经理尹洪友,几乎参与了青岛港20多年来所有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成为青岛港几多变迁、飞速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1998年,青岛港建成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20万吨矿石专用码头。2007年,建成30万吨原油码头。2008年,一年建成4个负20米、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码头。2010年,仅用363天建成世界最大的40万吨矿石码头。2011年,178天建成20万吨矿石转水码头……“码头建设速度越来越快,越建越大。始终不变的是‘世界有多大的船,青岛港就有多大码头’的豪迈承诺。”尹洪友说。

青岛港人在“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精神激励下,创出了董家口港区边开发建设边生产作业的奇迹。一年时间,堤坝回填车辆所拉的土,从陆上可以连至太平洋;每月挖的泥,有1000万立方米,相当于50艘巨轮的载量。

“从2011年3月28日第一艘船到达董家口,到8月5日这是第203艘。”身为青岛港集团董家口分公司经理的曹方良,对董家口发展的每个数字如数家珍。2011年,从零开始的董家口港区实现吞吐量400万吨,2012年实现3000万吨,截至今年7月,已经达到4200万吨,预计今年全年超过7300万吨,2015年将实现3亿吨!

见证了港口发展壮大的码头工人不会忘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青岛港吞吐量从1978年的2000万吨发展到2001年的1亿吨;2006年达2亿吨;2008年达到3亿吨,2012年达到了4亿吨,居全球第七位。青岛港的集装箱货物从1978年的几十个标准箱,到2012年达到1450万标准箱,居全球第八位。原为北方支线港口的青岛港,已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今年上半年,青岛港吞吐量突破2.3亿吨,集装箱突破800万标准箱,逆势增长夺取上半年“双过半”。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青岛港每一名职工的发展与国家、企业的兴衰息息相关。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将个人梦与中国梦融为一体,这样人生才更精彩,梦想才会实现。”青岛港集团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郑明辉说。

“再造一个青岛港”,梦不遥远,计日可期。青岛港工人群体的人生之梦也正随之灿烂绽放!

奋斗才能成就梦想(短评)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青岛港工人群体岗位成才、实现自身价值的事迹深刻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奋斗才能成就梦想。

幸福生活等不来,过好日子的梦想只有通过拼搏才能实现。改革开放后,青岛港吞吐量用23年达到1亿吨,仅用5年时间就翻番上了2亿吨;在这样大的基数上,又只用6年,去年再翻番达到4亿吨。他们把个人梦和中国梦融为一体,用实干让人生精彩,用实干去走近梦想。

梦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只有掌握高超的技能、本领才能更好地去追梦、圆梦。青岛港工人立足岗位实际,勇于瞄准世界前沿知识,学业务、长本事、敢创新,平均每17个员工中就有一个“员工品牌”,每13个人就有一项绝活,大批员工岗位成才,在国内外港口业刷新创造了数以百千计的新纪录、新成绩,在创造性工作中实现自由发展,充分体现自身价值。

圆梦要有信念,逐梦贵在坚持。青岛港提倡“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许振超、皮进军等一批“梦想家”把自己的绝活无私传授,带出了“振超团队”、“进军团队”……不断累积正能量,全体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被极大激发,“青岛港奇迹”在一代代员工坚持不懈地努力下放大效应,离建设世界一流强港的目标越来越近。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实干托举中国梦,需要我们像青岛港工人这样,付出艰辛努力,付出创造性劳动,需要13亿个“微梦想”精彩叠加。

《 人民日报》( 2013年08月15日06 版)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延亭]

标签:青岛港 梦想家 许振超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