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 京杭运河山东段流经济宁


来源:齐鲁网

正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京杭运河山东段全长643公里,始于隋炀帝大业四年(608)永济渠的开通,使涿郡(今北京)可通过水路至山东西北德州、武城、临清等地。

齐鲁网济南6月22日讯(记者张帅) 正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据了解,中国大运河中的“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全长643公里,历史上就是通航条件最困难、维修保护工程技术最复杂、最巧妙的著名河段,今天依然是申遗工作中环境治理最严峻、工程量最浩大的河段。

京杭运河:古代重要经济命脉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作为中华民族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大运河可谓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凝结着中国政治、文化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时至今日,运河两岸依然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重心区域之一。除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形态,在运河的开凿、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绚丽多彩的运河文化,包括曲艺、舞蹈、戏剧、文学、民间艺术等相当多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构成了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京杭运河山东段全长643公里,始于隋炀帝大业四年(608)永济渠的开通,使涿郡(今北京)可通过水路至山东西北德州、武城、临清等地。至元二十年到二十六年(1283-1288),元政府先后用大批人力开通了济州渠和会通河,与过去经过山东境内的永济渠相连接,形成了南起微山湖、北到德州的整个山东境内的水路交通线。元代后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不休,运河一度处于停运状态。明朝永乐年间,又对运河山东段进行全面疏浚,兴建了一系列保持水势的设施,使运河全线畅通。这种状况持续了四百年之久。清咸丰五年(1855),由于黄河改道,将山东境内运河冲为南北两段,从而无法保持全线的畅通,运河运输能力大为削弱。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下令废止了河运。

运河山东段:船舶往来,商旅辐辏

从元代至清中期五百多年间,运河是沟通中国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经济中心的交通动脉。对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运河的畅通,“船舶往来,商旅辐辏”,使运河沿线的德州、临清、东昌、张秋、济宁、台儿庄成为交通转输和贸易的重镇。

京杭运河山东段分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两段。黄河以北从德州第三店至位山,长235公里,由于水资源缺乏,已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断航。黄河以南从位山至陶河口,长275.6公里,由梁济运河、南四湖和韩庄运河组成,为京杭运河山东段的通航河段。

2000年济宁至徐州段续建工程完成,其中济宁段130公里已由六级航道提高到三级航道,使千吨级货轮可往返于济宁至江南航线。枣庄段运河航道里程93.9公里,建有台儿庄、万年闸两座国家二级标准船闸,年通过能力2500万吨,可通千吨级货船,辖区内还建有枣庄、滕州、万年、台儿庄四个吞吐量在100万吨以上的港口及20个吞吐量在50万吨以下的作业区。港口总设计能力1300万吨。年吞吐能力200万吨的滕州港是京杭运河的第一大港,枣庄的煤炭、建材等资源可通过运河运往江、浙、沪。

德州因建造漕仓而选址运河东岸兴建的卫城,清代已成为商贾往来,帆樯云集,百货荟萃,是重要的商品交换集散地。临清“东控齐青,北临燕赵”,是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地,也是繁盛的商业中心。东昌府因运而兴,成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是运河九大商埠之一;济宁南达徐沛,北接汶泗,直通京畿,为南北运输要地,是大运河中段的交通枢纽、水旱码头,有“江北小苏州”之称,清代济宁已是“丰物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的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因河兴商,因河兴市,运河的畅通使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等地达到了文化空前发达、市场繁荣的鼎盛时期,从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德州:因运河漕运兴起的城市  

京杭运河德州段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全长141公里。在隋唐时主要承运征辽战备物资,元代年漕运能力由至元二十七年的151.3万余石,到泰定三年增至335.1万余石,明代和清初期,运河中兴到达鼎盛,德州段运河递运南粮赴通州量达400-600万石左右,并成为南北水运的咽喉要地,漕粮转运和开展贸易的重地。当时德州仓辖兑69个州县,其中24个县,直接将粮食交到仓口,年货运量、周转量、吞吐量都占运河各港口之首。

聊城: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

京杭运河聊城段原名会通河,全长97.5公里。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凿了东平安民山至临清的运河河道。“南有苏杭,北有临张”,这是人对京杭大运河沿岸四处著名商埠的表述,而其中的“临”即为山东临清,“张”即为山东的张秋(今阳谷县境内)。临清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为世人所赞叹,“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大运河造就了古代临清的富庶繁荣。

泰安: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

京杭运河泰安(东平)段从明末至清中叶,南从靳口村入境,北出十里堡,总计45公里。明永乐九年(1411)黄河决口于东平境内,阻塞运河河道,为了克服运河水源不足的顽症,尚书宋礼采纳汶上白英老人建议,破元时所建罡城坝(今宁阳境内),于泰安市东平境内大汶河下游南城子村北筑戴村坝,即所谓“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此坝为全桩型土坝,长约5华里,遏汶水三分南流经汶上至南旺湖,七分北流,接济会通河,南北分流济运。

济宁:历代设河道总督署于此

京杭运河济宁段纵贯济宁全境,全长约230公里,始凿于元朝。元明清三代,朝廷负责治理运河的河道总督署均设在济宁,所以济宁被称之为“中国运河之都”。每年运“皇粮”约100万石,仅济宁码头就转运30多万石,明宣德七年最高达674万石,清代年运量约为400万石。明代在运河“水脊”水处建造南旺水利枢纽,使济运汶水实现南北分流,其建造水平可与都江堰工程相媲美。清光绪年间停止漕运后,济宁段运河仍发挥着水运作用。民国初年,济宁城北的河段渐趋淤废。建国后,济宁段运河进行了多次旨在发挥其水上航运、防洪除涝供水灌溉等多功能的综合治理。

枣庄:粮船三分之二由此北上

京杭运河枣庄段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史称泇河、泇运河、韩庄运河。明万历三十二年(1600)上接微山湖下连中运河的泇运河全线贯通。当年,粮船三分之二由此北上。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枣庄段一度兴盛繁荣,每年通过泇河的漕运粮船多达400万石,过往船只7700余艘。

在运河通航的600多年间,运河沿岸积淀形成了丰厚的运河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星罗棋布,遍及运河两岸,这一切构成了沿运河地区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德州的苏禄王墓是中菲两国友好的历史见证;聊城保留完好的古城以光岳楼为中心,街道呈棋盘式布局,还有山陕会馆、海源阁、铁塔、临清的鳌头矶、钞关、舍利塔、清真寺等名胜古迹;济宁的太白楼、竹竿巷、东大寺、南旺分水龙王庙、微山湖等;枣庄的万年闸、台儿庄抗日纪念馆等。这些人文景观体现出先民们的聪明和智慧,是运河城市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的物化。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黄珊]

标签:京杭运河 永济渠 戴村坝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