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聊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产业公司纷纷成立


来源:聊城晚报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在报业传媒集团组建的同时,聊城市广电网络整合任务也全面完成,成立了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聊城分公司,并建立起了完善的分公司管理体制。

原标题:聊城文化体制改革步伐扎实有力绘就发展新蓝图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聊城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产业公司纷纷成立

11月18日,记者从山东省聊城市委宣传部了解到,近年来,聊城市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先后组建成立了一大批较大规模的文化产业集团、公司,严格按照省文化体制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扎实推进阶段性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

实现三局合一

理顺管理体制

“其实,文化体制改革多年前就已经启动,近年来力度最大。”11月18日,聊城市委宣传部文改办主任薛兆立告诉记者,最明显的变化是,新组建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市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全面实现了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三局合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和广播电视“局台分离”的目标。

下辖的8个县(市、区)也已全部完成了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行政管理责任主体的组建,均成立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中心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队),全市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关系已逐步理顺。

 

文艺院团改制

演艺公司成立

据介绍,经营性事业单位和广电传输网络整合方面进展较快,为适应新形势对新闻事业发展的要求,聊城日报响应中央、省文化体制改革要求,率先转企改制成立了聊城报业传媒集团,整合了聊城日报社原有媒体资源,大力发展报业经济,激发内在活力,增添发展后劲,实现了由数量型向优质高效型转化,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化,更加适应了竞争激烈的市场要求。现已成为拥有聊城日报、聊城晚报、聊城新闻网、鲁西骨科医院、聊城日报社印刷厂、聊城金世纪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等业态的多元化传媒产业集团。

在报业传媒集团组建的同时,聊城市广电网络整合任务也全面完成,成立了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聊城分公司,并建立起了完善的分公司管理体制。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方面也在稳步推进,全市共有7家国有文艺院团,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市直三家文艺院团整体进行转企改制,成立了聊城市水城演艺有限责任公司;临清市京剧团有限公司、茌平县京剧团演艺公司相继成立。

◎“文化名市”建设

全市文化产业

发展蓝图绘就

据透露,近年来,全市形成了以印刷发行、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为重点的产业群体,文艺演出市场、文化娱乐市场、艺术培训市场、文化旅游市场等也已初步形成,全市现有6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3年上半年,全市文化及文化创意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48.7亿元,占全市GDP比重4.28%,同比增长18.5%;新开工亿元以上文化产业项目5个,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15.9亿元,同比增长20%。

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名市”建设工程,确定了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推动发展为着力点,做大做强全市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思路,制定了建设聊城城区“一个文化产业核心区”,运河文化和黄河文化“两个文化产业带”,中华水上古城、马颊河“世界运河之窗”等“十二大文化产业园区”和包装装潢印刷、文化演艺影视拍摄等“十大文化产业基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布局。

挖掘资源优势

打造文化品牌

最近几年,聊城围绕把潜在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提升城市形象和整体实力,塑造了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以别具特色的水资源为载体,打造“江北水城”文化品牌。重点建设东昌湖旅游区高端旅游创意项目,打造与聊城古城相映相衬的水上旅游文化项目,已成功举办两届“水文化节”,取得了良好效果。

对接省“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运河古都”文化品牌。对运河城区段进行了整体开发,以疏通古运河聊城段,恢复和修建古运河知名码头为重点,做好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张秋上下闸、七级北大桥、周店船闸、大码头、小码头等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同时,在保留明清时期格局的基础上,以古街巷和古建筑为依托,对临清中洲运河古城实行了保护性开发建设。

以古城保护与改造为载体,打造“中华水上古城”文化品牌。聊城古城始建于春秋,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聘请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等编制了古城保护与整治规划,在保留古城原有格局、肌理、风貌和有价值的文物的前提下,完善基础设施,赋予古城特色文化内涵,保留完整历史文化符号。

以众多的名著故事发生地为载体,打造名著文化品牌。聊城是《水浒传》《金瓶梅》《老残游记》《聊斋志异》等众多名著故事的发生地,依托名著故事打造名著文化品牌是聊城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开发建设了阳谷县狮子楼、景阳冈和阳谷县城区仿宋一条街等,积极打造水浒文化品牌。

以各类休闲生态园为载体,打造聊城休闲文化品牌。全力将聊城打造成为一个以湿地温泉、林海平原为特色,自然生态和人文气息共存,综合度假休闲、主题娱乐等设施齐全的冀鲁豫区域重要文化旅游基地。

利用人文资源

建设文化名镇

整合基层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文化旅游节、消夏艺术节、水城之秋休闲周等文化节庆活动,鼓励发展书场、戏楼、文化活动中心等各类群众文化场所。

开发地方自然资源,如东昌府区姜堤村将果园改造成游乐园,每年举办樱花节、葫芦节等活动;冠县韩路村开发黄河故道梨园,每年举办梨花节、采摘节等;临清市借用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每年举办桑葚采摘节,既宣传了本地资源,也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成为地方的文化品牌。

开发利用人文资源,建设文化名镇,实现了文化与旅游互动。如东昌府区堂邑镇修复了孔繁森故居,高唐县清平镇修建了仿古一条街,阳谷张秋镇、阿城等利用景阳冈、海会寺等名胜古迹发展旅游业,真正使文化资源转化为了现实生产力。

涌现出一批文化能人,带动了传统文化产品的开发,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如工艺雕刻葫芦、牛筋腰带、木版年画、郎庄面塑、梨木雕、茌平剪纸等传统工艺品的传承和发展,使之已成为聊城的知名文化旅游产品。

2013—2015年

建12个重点项目

 

据了解,聊城始终把文化改革发展当做重头戏,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科学发展指标考核测评体系中。今年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提出“东融西借、跨越赶超,建设冀鲁豫三省交界科学发展先行区”的宏伟目标,将“争当文化繁荣先行区”,“将聊城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近悦远来的文化名城”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并着手实施“文化服务业倍增”战略,明确将建设文化名市、旅游大市作为实现服务业三年“倍增”的重点工程来抓。

聊城市规划2013—2015年建设12个重点支撑项目,三年累计完成投资267亿元,促进聊城市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名市转变,到2015年初步建成具有鲜明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的文化名市。以现有古城为基础,以原明清东昌古城为蓝本进行恢复性创意开发,建设成为集影视拍摄、休闲度假、特色餐饮和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中华水上古城文化园。利用徒骇河生态优势,吸收世界各国运河、滨河滨水先进建筑设计理念,注入世界文化精品元素,规划设计沿岸城市景观特色,建成徒骇河世界运河文化博览园;建设集商务会议、休闲度假、健身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江北水城·马颊河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景阳冈景区龙山文化城和狮子楼旅游城,增加文化内涵、强化名著文化,打造水浒文化旅游园区;利用聊城河湖、林带、特色农业资源,建设以黄河森林公园、鱼山风景区、引黄沉沙区为主的黄河、徒骇河绿色文化景观长廊。

相关新闻:

标签:聊城 转企改制 文化体制改革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