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青岛10亿元企业俱乐部扩军 新兴蓝色产业为主


来源:齐鲁网

青岛双瑞、青岛博益特、青岛中皓、青岛华澳……当这样一组在大多数人看来还有些陌生的企业名字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即使长期生活在青岛的本地人也很难把他们与“10亿元企业俱乐部”联系起来,但是事实却是,这些企业

青岛双瑞、青岛博益特、青岛中皓、青岛华澳……当这样一组在大多数人看来还有些陌生的企业名字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即使长期生活在青岛的本地人也很难把他们与“10亿元企业俱乐部”联系起来,但是事实却是,这些企业中有些已一只脚迈进10亿元企业俱乐部的门槛,而有些正跑步进入这一个圈子。虽然无声无息,不过,看看近年来在证券市场大出风头的青岛板块,以及由此声名鹊起的青岛华仁、特锐德以及汉缆股份等青岛企业,青岛10亿元企业俱乐部队伍的扩军却是不争的事实,多年困扰青岛企业发展的“点高面低”局面正在悄然改变。

10亿元俱乐部加速扩容

“给我五年时间,我们将为青岛每年贡献10亿元以上产值。”

说这话的是青岛博益特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博益特”)董事长潘学理,当着省、市级近20家媒体记者的面,潘学理拍着胸脯说。

这是一家专业研究医用可降解生物材料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自迁入位于株州路上的青岛国家生物医药中试中心后,这家公司摆脱了过去研发区域狭窄、生产厂房不足的困局,拥有了整体万级、局部百级的GMP生产厂房。“目前,粉剂、凝胶剂、粉雾剂、海绵剂、膜剂五条生产线已建成,国际首家组织工程用壳聚糖、海藻酸纳原料批量生产平台也组建完成。”潘学理表示,如果有充分的研发生产空间和更宽松的外部环境,博益特迈进10亿元企业俱乐部只是个时间问题。

这并非随口一说,潘学理举例说,像公司研发的一种止血愈创纱产品,在五年内将占据全国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产值有望达到7亿元。

作为国内一家以海洋生物医药材料为基础的高科技公司,青岛博益特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壳聚糖用于研发生产医用材料,其研发技术在行业内居于领先地位。

国内目前有38家壳聚糖生产企业,但是95%以上企业规模小,研发实力弱,研发的壳聚糖产品竞争力弱。

壳聚糖行业也是鱼龙混杂,而博益特考虑更多的还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出更多有竞争力的医用产品,使青岛壳聚糖研发生产企业在国内抢得更多的话语权。“目前,我们在省内德州的工厂主要做原料,而青岛侧重于基础性研发和应用性研究,另外成品药的生产也放在了青岛,这样既减少了运营成本,又发挥了两地的优势。”潘学理介绍,鉴于对未来的乐观估计,除了正在运营的位于青岛国家生物医药中试中心的厂房外,他们正在崂山科技城内的生物产业园建设海洋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化基地。

这个占地25亩的项目总投资达到1.5亿元,2014年投入使用后,厂区建筑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海洋生物医用材料生产和创新园区。据估算,其年产值将达到1亿元,税收约1000万元。

截至目前,青岛博益特已有五种产品上市。若以止血愈创纱一种产品五年内产值就将达到7亿元计算,未来青岛博益特销售额突破10亿元不在话下。

在对青岛博益特的采访过程中,记者能感到来自各方面有形无形的支持。青岛博益特现在的办公地位于青岛国家生物医药中试中心,这是我国12个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惟一一个以海洋生物产业为主导的研发生产基地,特别是国家有关部门专门拨付资金1500万元,用于扶持这里的生物医药中试车间建设,鼓励其发挥中试研发作用,解决像青岛博益特这样的中小型制药企业研发中试车间不足和技术落后的问题,同时为中小型制药企业成长为10亿元企业俱乐部成员提速搭桥。

一两家企业带动一个产业

一两家企业能否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在传统产业领域是很难,而在新兴产业则有极大可能性。作为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一部分,青岛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就是如此。目前,全国首批通过国际海事组织(IMO)认可的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生产商全部是青岛企业,并且都在崂山区株州路上,相距并不远。

在株州路149号,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双瑞”)正在这里建设船舶压载水设备研发基地,该基地投入使用后将实现年产压载水500台的生产能力,比以前提高4倍;而其达产后的产值为10亿元,这表明其将提前入围10亿元企业俱乐部。“与国外同类产品比,我们在价格和技术上都具有优势,这也是2012年以来陆续签订大批订单的原因。”青岛双瑞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的机遇对于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生产商来说尤其难得。

为保护海洋环境和航运国利益,国际海事组织强制推行《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的力度明显加大,加上目前该公约生效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业内人士认为,一旦该公约实施,就意味着没有安装压载水处理装置的新建造船舶将禁行,而现有在用轮船须在期限内强制安装压载水处理装置。

青岛双瑞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除了政策带来的利好外,青岛双瑞的产品特点,也强化了其在行业内的竞争力。青岛双瑞研发的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采用电解技术,这种技术的优势是其产品占用空间小、节能,能为船东节省大量空间和金钱。根据专业机构的测算,青岛双瑞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的运行成本比其他国家同类设备节省一半左右。

从目前签约情况看,青岛双瑞自主研发的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将应用于大型油轮、散货船、集装箱船等船型,供货量达到近60台,涉及30余条轮船。

鉴于今后国际航运市场对于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的旺盛需求,青岛双瑞将在崂山区选择合适位置,投资5亿元建设面积达300亩的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以及海水淡化成套装备产业化项目,投产后,其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可达到年产千台的规模。另外,青岛双瑞的另一个主打产品--海水淡化装备届时可达到20万吨的日处理能力,这将是青岛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涉海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与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化方面的重大突破。

正是基于对技术的坚持和在国内的技术领先优势,扩张正成为青岛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生产商的不二选择。在青岛双瑞西侧数里外的青岛海德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海德威”),目前正投资1.5亿元在青岛新能源产业园建设占地约30亩的船舶压载水装备产业化基地,达产后其产值将达到20亿元。

到那时,仅在船舶压载水领域,青岛两家公司将携手步入10亿元企业俱乐部,成为青岛中型企业中的新代表。“我们现在考虑的是,这两家首批通过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研发和生产商如何竞合发展的事情。”青岛高科园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像青岛海德威,其采用电催化产生高级氧化物质的专利技术,去除细菌、病毒、藻类等,最终产生二氧化碳、水和微量无机盐,实现了零污染排放,并对船舶本身没有腐蚀。这一技术在2010年获得了国际发明专利,技术和产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据估算,到2018年前,全球现有和在建的船舶需要安装的压载水处理系统能将创造约5000亿元的市场,凭借在该行业的技术领先,青岛双瑞和青岛海德威两家龙头企业将带动青岛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产业的发展状大,未来在国际竞争中将占据更大优势。

其实,涉船产业在青岛方兴未艾。除了做配套工程的青岛双瑞和青岛海德威两家企业外,像海西湾自去年成为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后,目前已聚集了北船重工、武船重工等近130家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以及500余家生产配套企业,成为我市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一极。

多个产业园批量孵化“瞪羚企业”

像青岛博益特、青岛双瑞以及青岛海德威这样的“瞪羚企业”逐渐崛起并不是孤例。目前,青岛正依托一些产业优势和专业产业园区,实现“瞪羚企业”的集聚,以打造在国内知名的产业企业集群。

记者了解到,仅在崂山区目前就正在建设生物产业园、国家(青岛)通信产业园、青岛新能源产业园和青岛国际创新园等,正像这些产业园的名称所言,有关部门正力推生物医药产业、IT业、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实现聚合发展,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崂山生物产业园在其中可谓抢足了风头,这个山东省蓝色经济发展重点园区聚集了13个发展潜力巨大的生物医药企业。根据崂山区提供的信息,像海洋寡糖产业化开发基地、信得药业研发中心、蔚蓝生物酶制剂与微生态产业化基地等建成后的年产值都在3亿元以上,而银龄美海洋生物研发基地等项目的年产值更是达到10亿元。

崂山区有关人士表示,总投资达到25亿元的崂山生物产业园将依托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中试中心等战略平台,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疫苗及诊断试剂、生物技术产品、海洋保健品及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等。“2014年生物产业园投入使用后,这13个项目将成为一个个‘小巨人',生物产业园预计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也是目前我市蓝色经济专业园区中首个实现企业集聚的园区。”这位人士表示。

崂山区发改局有关人士介绍,多年来该区家电电子通信产业一枝独秀的区域经济格局正在被打破,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正因为一大批“瞪羚企业”的加盟,而显得发展后劲十足。而根据该部门提供的数据,2011年,崂山区仅海洋产业增加值就超过30亿元。

未来,崂山区将重点支持在生物医药、生物新材料、高端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两个国内领衔的海洋生物与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其中到2015年,海洋经济规模超过100亿元;到2020年,海洋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

不单单是崂山区,在蓝色硅谷核心区和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我市也规划建设蓝色企业总部聚集区和蓝色经济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可以想象,在青岛建设蓝色经济的浪潮中,一大批依托青岛海洋资源和海洋科技优势的蓝色“瞪羚企业”将成为青岛经济的中坚力量。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初晓芳]

标签:青岛10亿元企业 元企业俱乐部 蓝色产业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