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芦苇画成山东微山湖区新名片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微山湖区,芦苇是当地最常见的水生植物,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随着叶旭不懈的钻研,各种题材和样式的芦苇画不断出炉,越来越多到微山湖旅游的人喜欢上这种具有湖区特色的工艺品。

原标题:芦苇画成山东微山湖区新名片

在微山湖区,芦苇是当地最常见的水生植物,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编织苇席、扎芦苇扫帚、做芦苇帘,湖区人用芦苇编织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也用它制作出湖区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品—芦苇画。

走进微山县文广新局院内的芦苇画工作室,墙上挂满了一幅幅装裱精美的微山芦苇画。画面上那泛着金黄色泽的荷花、鲤鱼、扁舟、蜻蜓是微山湖上美丽的风景。而这些芦苇画皆出自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叶旭和她的徒弟之手。

老家就在微山湖边的叶旭对芦苇有着极深的感情,在她心中,芦苇就像是故乡的符号。

上世纪90年代,叶旭辞掉了微山县自来水公司的工作,回家研究芦苇画。谈到这样做的初衷,叶旭表示:“我喜欢旅游,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带些纪念品回家。而家乡微山湖有这么好的资源,纪念品却只是些特色食物,于是,我就琢磨着要开发体现微山湖文化特色的工艺品。”

起初,叶旭尝试过用布贴画,却没什么特色,她又试着用麦秆等材料。在反复比较之后,她选择了湖区随处可见的芦苇。在保持芦苇原有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经过消毒、晾晒、压平、去芯、劈丝等十几道程序后,修剪成各种形状,再在修剪成型的芦苇上镂刻。最后把制作成型的芦苇按照草稿粘贴在布上。每一个步骤,都做过很多实验,经过多次修改。叶旭说,为了把芦苇画做出来,她几乎三个月没有出门。

“第一幅荷花图案做好后,那种心情简直比考上大学都高兴。”成功之后,叶旭又尝试做其他图案,花鸟鱼虫、亭台楼阁、湖上人家,随着手艺日臻成熟,叶旭把制作芦苇画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扑在上面。

叶旭的丈夫周奉勇说,芦苇画有一个让大家认识和认可的过程,最初的三年特别难。为推广芦苇画,叶旭想过很多方式和途径。她联系过当地的聋哑学校。“聋哑学校的孩子不能和人正常交流,但是他们可以用手艺谋生。我就想能不能教这些孩子学。”那段日子,她特意学了哑语,教聋哑学生制作芦苇画。

2010年,叶旭历时一年半制作了5米长的《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的设计、做工受到很多手工艺专家和收藏家的好评。

除了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叶旭表示:“芦苇画整个画面80%为芦苇自然色差,20%左右是熨烫碳化而成。因此它非常环保,是纯天然、原生态、无污染的艺术品。”

随着叶旭不懈的钻研,各种题材和样式的芦苇画不断出炉,越来越多到微山湖旅游的人喜欢上这种具有湖区特色的工艺品。叶旭注册了“荷乡”品牌,办起工厂。周奉勇也被妻子“拉下水”,和叶旭一起创业。由于芦苇画是纯手工制作,不能批量生产,夫妻俩为扩大规模招收了七八名学生。

芦苇画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叶旭带着她的芦苇画走出了微山湖,到国内各地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手工艺品展会。芦苇画还多次作为外事礼品走出国门,成为推广微山湖文化的一张名片。

“在曲阜的一次展会上,一个外国留学生看到芦苇画,特别喜欢。我送了她一幅,她特别激动。”叶旭指着墙上一幅和外国女孩的合照说。几年来,叶旭参加各种展会,把微山芦苇画推广出去的同时也学习别人的经验。“这几年多亏了政府搭台,有时候一年能出去参加多个展会,这是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叶旭坦言,现在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芦苇画做得更好,把“荷乡”这个品牌推广出去。对芦苇画的下一步发展,她抱有信心,“当下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文化产业,我做芦苇画动力十足。”

除了发展,叶旭还盘算着如何传承这门艺术。“我想把芦苇画的制作工艺记录下来,不一定非要去出书,只是将之写出来、保存下来就可以。另外,像《清明上河图》那种巨幅的作品,如果能保存到博物馆这种专业场馆,会比卖出去更有意义。”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露露]

标签:芦苇 微山湖区 清明上河图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