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撩开神秘面纱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青浦赵巷的崧泽遗址自1957年以来,历经5次大规模发掘,得宝无数,也将上海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推至惊人的6000年以前。现在,这些在5万平方米左右的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的精品,悉数汇聚到即将于5月18日开放的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

原标题: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撩开神秘面纱

青浦赵巷的崧泽遗址自1957年以来,历经5次大规模发掘,得宝无数,也将上海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推至惊人的6000年以前。现在,这些在5万平方米左右的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的精品,悉数汇聚到即将于5月18日开放的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

先民迈进新石器时代

青浦一个小小的崧泽村之所以引起如此强烈的关注,就是因为此处的人类活动遗迹就包含了6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5500年到5000年的崧泽文化(第一个以上海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和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等三大文化。让人对上海的历史刮目相看。“在很多人眼里,上海也就是开埠170年的历史,其实6000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在崧泽开始活动了。”复旦大学考古学系教授高蒙河对青年报记者说。他也是崧泽遗址博物馆的展览策划者。

当年参与崧泽遗址发掘的考古专家张明华对记者说,他们曾在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年轻的猪的遗骨,就怀疑这是先民饲养后宰杀食用的遗存。而这只“上海第一猪”的发现,就完全证实了先民已经开始饲养家猪。“家猪的出现,说明我们的先民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经摆脱了狩猎的状态,这是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走进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品质开始大幅度提升。崧泽遗址博物馆藏有一件陶器“甗”(yǎn)。高蒙河教授告诉青年报,“甗”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笼屉,靠蒸汽烧熟食物。“此种器物在其他地方很少发现,我们的先民很早就发现了蒸汽的秘密。”高蒙河说,“甗”和后来的小笼包或许还有点关系。

技术还原考古现场

这些文物都足以说明,上海先民活动的层次已经大幅度前进了,他们不仅追求品质,还讲究仪式,而这一切竟然发生在五六千年之前,这无疑让人对上海的历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而要将5万平方米左右遗址上的发现,在30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中生动呈现,让人了解远古时代在这片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显然决非易事。

记者注意到,崧泽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分为“发现崧泽遗址”、“走进崧泽社会”、“传承崧泽遗产”三大部分。采用实物展示和场景还原相结合的陈列方式。大量高科技的手段被首次运用于文物展示。记者看到,在一个还原崧泽先民生活场景的区域中,大规模使用了一种名为“幻影成像”的技术,将几十年前考古发掘者在此兴奋而沉稳工作的场景极其生动地再现出来。

负责崧泽遗址博物馆设计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剑秋对青年报记者说,此博物馆其实正处于崧泽遗址之中,动工之前,考古专家已在此进行了全面的发掘,以努力确保地下不存有文物。但为了不破坏可能遗漏的文物,博物馆地基被人为抬高1.5米,不打深桩。真正把文物保护放在了第一位。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焱]

标签:遗址博物馆 先民 5000年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