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构筑经济“中四角”旅游合作先试行


来源:中国旅游报·第一旅游网

将旅游资源整合提升为面向市场的特色鲜明旅游产品,是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体系的基本前提策略。根据“生态、人文、红色”三大旅游资源赋存,采用同质开发、异质互补的原则,设计开发别具一格、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组合。

原标题:构筑经济“中四角”旅游合作先试行

——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在中部崛起国家战略背景下,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增长极之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欲构筑武汉—长沙—南昌—合肥都市圈、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中四角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建,首先应在打破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实现产业集群化和行业差异化发展,而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在促进区域合作发展、产业转型、市场调节、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着优先示范带动作用,对于“中四角”着力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互利互融的产业新格局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虽然资源丰富,但鄂湘赣皖四省间在旅游方面的合作不够深入,存在资源分布较分散,市场化程度不高,区域合作交流不深,客源市场整合不足,政策管理不协调,核心品牌不够响亮、旅游企业不够强大等发展现状,呈现中四角旅游综合竞争力不强的状况。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和全国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为鄂湘赣皖四省旅游合作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指向。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体系的五个发展策略。

第一,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漫游主题个性化”旅游产品

鄂湘赣皖四省山水相依、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旅游资源赋存丰富,包括一江三山四湖(“一江”指长江,“三山”是指“武当山、黄山、大别山”,“四湖”指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洪湖)的山水生态旅游资源、荆楚民俗人文资源及红色经典旅游资源,具备良好的区域旅游合作条件。将旅游资源整合提升为面向市场的特色鲜明旅游产品,是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体系的基本前提策略。

根据“生态、人文、红色”三大旅游资源赋存,采用同质开发、异质互补的原则,设计开发别具一格、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组合。体现漫游体验、特色主题、个性定制的旅游产品设计理念,如以武当山、明显陵、武陵源、张家界、黄山为主体的“世界遗产大观游”;以“两院三楼”(白鹿书院、岳麓书院及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为载体的“书香门第之旅”;以马王堆、越王勾践、安徽“文房四宝”为基点的“博物考古文化游”;以婺源、西递宏村、景德镇、湘西凤凰、洪江、唐崖土司为组合的“古镇民风游”;以一江两湖(长江、洞庭湖及鄱阳湖)为主题的“水路风情生态游”;以高速铁路及城际铁路为交通动脉,以武汉、长沙、岳阳、南昌、合肥等城市为节点的“高铁都市自在游”;以大别山、井冈山、武昌为基地的“红色革命经典游”等。

第二,树立旅游形象,推广“一江两湖三名楼”旅游品牌

鄂湘赣皖四省近年来推出了不同的旅游形象口号,如“灵秀湖北”、“锦绣潇湘”、“江西风景独好”、“逐梦安徽”均是对本省旅游形象的各自概括提炼,但在此基础上形成四省共同的旅游形象将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集中对四省地缘、文脉相近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提炼、萃取多种文化因子及山水地格,结合四省构建“两型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形成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主轴,以洞庭湖、鄱阳湖为两翼,以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为代表的“一江两湖三名楼”的核心主题形象;以张家界、神农架景区为代表的“中国绿心”的生态主题形象;以“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及“楚越文化”为历史主题形象的层级分类。在树立同一旅游形象的基础上,打造精品名品旅游项目,使“中四角”旅游产品品牌化、旅游形象品牌化、旅游企业品牌化,即在现有著名景区景点基础上,通过品牌共塑、形象共树、综合开发,打造一批以“一江两湖三名楼”为首,以“中部延安”、“三国演义”、“景德瓷海”、“禅宗祖庭”及“林海山原”为辅的旅游金牌名片系列,同时对于旅游企业每年评选游客最满意的“湘楚万里行旅游标杆公司”,满足四省旅游企业品牌化趋势。

第三,拓展旅游市场,构建“高铁旅游示范区”立体交通

“中四角”及其腹地城市的旅游发展体系的构建应以武汉城市圈为龙头、以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重点依托、以皖江城市带为纽带,立足中部地区,拓展周边城区,形成鄂湘赣皖四省旅游市场互送的基础性市场;借助京广高铁及城际铁路等交通变革优化旅游市场结构,完成北抵北京、南至广州、西到西安,东达上海的4小时“高铁旅游圈”,逐步构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核心性旅游市场;依托现有机场国际航班,拓展港澳台、美日韩、中南亚等海外旅游补充性市场。根据客源市场“快旅慢游”的现代旅游方式和需求,四省共同建设无障碍景区,首先需打造无缝对接“三圈层交通体系”的立体化交通格局。“三圈”即依托京广、武广、沪汉蓉、沪昆高铁“4小时高铁旅游交通圈”,依托核心城市与周边卫星城之间的“2小时城际交通圈”以及市区与城郊间“1小时通勤交通圈”,构建全国高铁旅游示范区。同时,注重海陆空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效对接,实现大空间的快旅、小空间的微循环,形成立体化交通大动脉,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发展。

第四,完备政府职能,建立“顶层设计全域化”无障碍旅游区

继2013年2月签订《长江中游城市群暨长沙、合肥、南昌、武汉旅游发展合作协议》,2013年5月,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市的旅游部门在武汉联手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旅游发展合作组织,从顶层设计出发,共同打造中部地区“无障碍旅游区”。

首先,在政府方面,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前提是四省制定统一可行的旅游规划,设立一个协调管理机构,专门从事跨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管理与协调工作,为区域合作提供决策和咨询服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其次,在管理机制方面,建立协调管理机制,包括服务质量、安全保障及旅游投诉等情况的协调,统一人员管理及培训。

再次,在政策方面,四省政府及处于省界的市、区所在部门应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壁垒,对处于旅游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及相关产业的企业给予一定优惠政策,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最后,在旅游企业方面,“中四角”各方应鼓励有实力的旅行社到区域内其他省份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扶持跨区域经营的大型旅游企业到各地开展旅游经营活动,充分利用大型旅游企业的行业优势和市场导向优势。

第五,领航旅游科技,优化“智能便利多元化”服务体系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高端技术越来越多地优先应用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智慧技术的不断应用、管理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旅游地安全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中部四省在智慧旅游平台打造及其旅游服务创新方面应“先声夺人”,以强化已有的旅游产业综合竞争优势。

首先,打造国家智慧旅游城市群。以武汉为先行示范城市,带动湖南、江西、安徽三省逐步实现智慧旅游城市的构建及旅游标准化的升级改造。

其次,构建智慧旅游景区。四省在各自投资开发智慧旅游景区的基础上,分步实现智能门禁系统、智能讲解系统、停车场自动引导系统的引进,逐步实现WIFI全景区覆盖及景区二维码技术的应用,分期实现景区智能门户网站、智能酒店预订系统、旅游公共信息触摸屏系统的搭建,依情况引进360度虚拟景区展示平台、环境监控系统、应急救援管理系统等,最终实现旅游一卡通无障碍消费系统的共建。

再次,提升智慧游客的满意度。立足本地景区,开发相应旅游APP软件,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终端设备,收集城市景区、旅行社、饭店等信息,汇总到客户终端设备。将“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放入游客口袋,有助于旅游者实现高效、安全、满意的游客体验。

相关新闻:

标签:旅游企业 旅游形象 旅游发展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